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监督工作难点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6
/ 2

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监督工作难点及对策

张雄刚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青海 西宁 810001)

摘要:民族地区因特殊的历史和地缘、复杂的宗教信仰、多元的文化环境,加之全球化、网络化等因素影响,成为国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区域,其监督工作也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文章分析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民族地区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监督

民族地区因特殊的历史和地缘、复杂的宗教信仰、多元的文化环境,加之全球化、网络化等因素影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成为国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和特殊战场,其监督工作也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成为做好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课题。对此,民族地区应结合地域实际,以精准、科学、有效的监督工作,推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敌对势力打着宗教旗号,进行宗教渗透活动。宗教渗透是在宗教自由和宗教交往的合法外衣下,以宗教的旗号进行政治破坏活动,目前涉嫌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的境外组织较多。意识形态领域是宗教渗透的重点,境外组织通常利用各种时机、各种方式在民族地区输出反动言论,攻击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民族政策。

(二)敌对势力通过看似正常的社会活动,从事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的恶劣行径。在民族地区特别是一些边远农牧区经济、教育落后的现状下,一些敌对组织通过旅游观光、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社会活动,潜入境内,建立秘密组织,非法进行宗教极端思想传播活动,企图达到分裂国家和颠覆人民政权的目的。

(三)偏远牧区广大民众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理解不够。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同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因此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理解不够。这种固有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认知不到位并存的情况,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巩固发展较为困难。

二、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主体监督意识薄弱

一是尽管党内监督权威性强,同时也有党内纪律作为监督基础和保障,但监督一般限于单位及公职人员,且监督被动性较大,难以主动发现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尽管党外监督对意识形态问题能及时发现,但法律赋予的具体监督职权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准确解决和处理,同时存在人为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维,监督效果并不理想。

(二)意识形态监督环境较差

一方面,履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的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将本该公开、且能发挥正向引导作用的意识形态工作神秘化,造成监督责任虚化、监督渠道不畅,以致监督重点无法聚焦,监督责任履行不到位。另一方面,与其他问题一样,一些党员干部、群众组织、新闻媒体反映的意见、提出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由于难以界定、查处困难等原因不能及时有效的给予答复解决,影响了监督积极性。

(三)监督重点把握不准

一是对“一把手”约束偏软。监督工作是在党委(党组)、“一把手”的领导下开展的,“一把手”不仅掌握决策权、执行权,同时掌握监督领导权,同级监督对“一把手”的监督作用大打折扣。二是对宗教渗透、极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巩固,网络媒体聚焦不够,方法不多。尤其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类新媒体平台出现的混淆视听、煽动蛊惑等导致意识形态工作更为被动。

(四)监督方式方法陈旧

一是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监督工作法治监督和民主监督不发达,因此上更多依赖党内监督,尤其是纪检监察机构专责监督。这导致监督力量薄弱,监督效果不够。二是对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少监督部门、监督干部无所适从、监督无从下手。

三、加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监督工作

(一)提升监督意识

解决意识形态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要不断提高监督积极性、主动性,提升监督意识。党内监督方面,深刻认识党内监督是《党章》赋予党内组织的光荣职责和使命,是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要不断提升敢监督、愿监督、会监督的意愿和能力;深刻认识加强意识形态监督工作是政治责任,是政治监督重要内容之一。党外监督方面,不断提升监督法治化水平,营造监督无处不在浓厚氛围。尤其是民族地区新闻媒体、干部群众,要敢于、善于同宗教渗透、极端思想、泛民族主义、网络不当言论等行为作斗争,发挥监督探头作用。

(二)完善监督机制

一是完善具体监督制度。围绕党内制度规定和法律法规,各监督主体结合工作实际,聚焦监督重点、关键环节、重要对象,完善相应的监督细则、操作方案等,力求突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监督针对性。二是形成监督工作合力。立足职能职责,形成意识形态监督工作合力。党内监督部门发挥权威性优势,加强对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监督检查;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发挥灵活快捷、覆盖面广优势,强化对社会群众在社会思潮、不当言论、非法活动等方面的监督。

(三)把握监督重点

一是抓住各级“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加强对“一把手”监督,对从党委层面切实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突出地位,坚持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有重要意义。二是抓宗教渗透、极端思想、敌对势力等非法活动,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巩固,网络媒体言论等重点领域,以及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管控,使其在正确的意识形态轨道上运行,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

(四)创新监督方法

一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督促检查。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对发现的好案例、好典型,积极学习推广,对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关注并严格管理。二是以座谈会、日常沟通、问卷调查、日常监督等方式,加强民族地区干部职工思想的分析研判,发现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加强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冯妤.“三股势力”对云南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影响及防范对策[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21(05):36-40.

    [2]朱宏霜.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5):1-4.

    [3]王华杰. 青海藏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

[4]清玉.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统一战线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9(04):47-54.  

作者简介:张雄刚(1990-),男,汉族,甘肃定西人,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