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工程统计技术的课程评价方法探索

/ 2

基于质量工程统计技术的课程评价方法探索

齐俊婷

210302198506042166

摘  要: 课程教学活动是由设定课程目标、教学设计、结果考核和效果评价等环节组成,评价教学效果和控制教学质量贯穿了教学活动全过程。在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质量管理基本理论与方法,阐述了质量工程统计技术在课程评价过程中的应用与实践,考试分析中引入QC 统计方法和工具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 能力的达成程度,为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课程评价; 质量工程统计技术; 成绩分布; 持续改进

0 引 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倡以学生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即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 教学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包括学生 所知、所了解的知识,并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可能涉及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社会价值观或创新设计、管理与经营的专业基本素质。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项目中强调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活动设计及效果评价为一体 [1] 。

克龙巴赫(Cronbach L) 认为,用于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远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2]。现有的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考试及课程评价问题没有提及具体操作方案,并且也研究不够,通常只是把考试作为学生课业考核的手段,而忽视了对考试数据的分析、了统计及应用到改进活动。本文从课程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的角度引入质量工程统计技术,在课程教学环节过程中引入 QC 统计方法和工具,通过统计分析学生考试成绩的信息来评价学习情况与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期望为课程教学活动中的质量改进提供有效的信息。

1 课程质量评价方法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一门课程的教学评价通常包括两个层面: ① 针对每项教学活动,设计单独的评价指标或评价标准; ② 整个课程的评价方 案,要求按照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的权重,加权计算每项教学活动的成绩,生成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3]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为实施课程质量控制,提出了“要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的质量管理主体、不同的质量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质量管理办法,从而达到质量管理效果的客观、准确和公正”[4] 。

现阶段针对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多关注考试试卷质 量分析上,运用教育测量学、教育统计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试卷进行测量分析,反映试卷命题质量和评 估考试本身的质量,同时通过试卷分析结果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运用情况,对后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信息。根据经典测验理论( CTT), 对试卷的客观标准是符合教学大纲要求、难易程度适中、区分优劣程度较强、覆盖面较广、成绩呈正态分布,试卷定量分析采用对试卷成绩及各试题分数统计,绘制成绩分布曲线,进行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定量分析与计算[5-6]。上述方法对考试成绩信息的利用 是不够的,在目标与达成的统计分布及根因分析不足,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保障体系中对教学质量评价也没有规定采用何种评 价方法和工具。

2 基于质量工程统计技术的课程质量评价的方法

课程教学活动是由设定目标、教学设计、结果考核和效果评价等过程组成,评价教学效果和控制教学质 量贯穿了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考试成绩是作为考核学 生学习情况的一部分,考试结果由于个体差异又体现了成绩不一致,因此从统计学角度来看成绩分布、方差大小、偏畸及趋向等统计量包含有丰富的质量信息,应

用质量工程统计技术能分析、衡量考试成绩目标的达 成程度,为实施持续改进创造条件 [7] 。

在质量控制技术中有两个关键环节: 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质量工程统计技术的选用。为支撑人才培养与质量保障,设计质量控制系统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依据专业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进行需求分析,进而建立课程目标模型并量化指标,作为后续质量评价的依据; 接着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监控与考核,应用质量工程统计技术对试卷成绩分析,其目的: ① 判断学习效果达成情况 ; ② 为新一轮教学方式改善做纵向分析,质量改进是循环式进行的。试卷成绩分析过程,对成绩统计分布进行可行度和显著性分析,采用直方图获取数据平均水平与偏差并判断总体质量分布情况,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不同样本进行显著性水平 进行检验,判断总体成绩间变化; 然后,为评价和寻求 质量改进,按分层法量化评价指标统计成绩分布,依据课程目标的三维度绘制雷达图来描述所要评估不同样 本目标达成程度或改进绩效,以便为后续评估和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

3 课程质量评价过程设计及应用

以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开设的电器产品质检技术课程为例,引入 QC 统计方法和工具分析试卷评价学生 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达成程度。

3.1 课程目标设计

产品检验是产品质量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中涉及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质量信息处理方面知识点的学习,按照课程体系结合毕业要求制定课程任务和目标。

(1)课程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获得电器产品检验的基本要求、检验手段等方面 的知识。

(2)课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标准、正确执行标准的职业核心能力,具备电器产品质量检验系统的设计和操作能力。

3.2 实施过程设计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上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具体做法在 教学设计时安排认知实习4周在授课学期前的暑期进行,实习单位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企业从事质量、计量检测工作的部门,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了解质量检 验、计量检定的工作流程、相关标准的运用、检验/检定 工作操作和编写报告 。学生认知实习后再进行电器产 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课程实验中采 用设计型实验,要求按认知实习单位出具报告的形式写实验报告 。采用上述教学方式改革后,运用质量工 程统计技术对 2012 级和2013 级电器产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考试成绩分布与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

4 结 语

通过运用质量工程统计技术对课程考试试卷的分析,找出循序改进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因果关系,为改进下一轮教学活动并“精准发力”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也为评价课程目标或标准达成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

评价探析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 (5) : 35-45.

[2] 陈玉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M].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郭文革.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 : 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 [J].中国高教研究,2016 ( 11) : 58-64.

[4]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 ( 上)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 ( 1) : 23-39.

[5]魏荣.教育测量理论在高校课程考试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D].太原 : 山西财经大学,2012.

[6]刘淼.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评估试卷质量 [J].大学数学,2009,25(2) : 164-168.

[7]董礼,薛   珊,卢晓东.本科课程评估结果群体特征研究 [J].中国大学教学,2015 (2) : 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