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中配电电缆敷设技术的应用阐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4
/ 2

电力工程中配电电缆敷设技术的应用阐述

唐国勤

330422197003100057

摘要:本文针对电力工程配电电缆施工问题展开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重点分析了配电电缆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准备工作、电缆敷设施工技术以及高压线缆安装工艺,并以此总结提出了电缆施工技术要点。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在实际进行电力工程配电电缆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勘测技术,合理选择输电线路基础,强化架线控制,能够有效保障电缆施工技术应用效果,提升电力工程质量。

关键词:电力工程;配电电缆;施工技术

配电电缆施工存在较强的专业性,对于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现场情况,合理选择相应技术工艺。因此,加强对于配电电缆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十分有必要。本文以实际电力工程项目为例,结合配电电缆施工工艺流程,针对电缆施工工艺以及技术要点展开详细研究。

1工程概况

以某新建220kV电缆线路敷设项目为例,案例工程电缆总长度为4km,选用的单根线缆长度为4.22km。电缆结构特性以及参数情况如下:铜导体标称截面为801mm2;电缆外径为99.7mm;铝护套外径为91.6mm;电缆重量为14.13kg/m;外护套为HDPE外护套,具有防白蚁作用;导体结构为五分割铜导体。

2电力工程中配电电缆施工工艺

2.1电缆施工设备

结合案例工程实际情况,电缆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机具设备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电缆输送机。结合案例工程实际情况,输送速度需要控制在6~8m/s,由于进口设备成本价格较高,因此本项目选择价格在每台2万元左右的本土设备。220kV单根电缆线长度约为500~600m,每隔30m布设一台输送机,在坡道路段以及弯曲道路适当增加运输车辆。结合案例工程实际情况,最终决定每25m设置一台输送机,共需布置24台输送机。

二是总控箱和分控箱。总控箱数量对于工程实施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若数量过多,则控制难度大、成本较高;若数量过少,则会导致传输电压低、电缆易损坏等。结合案例工程实际情况,最终决定每个电气箱各配备1个主控箱,每条输送机配备1个分控箱。

三是动力电缆和控制电缆。主控箱与分控箱之间存在传输电缆,电缆的材质、横截面等会对二者之间的传输压力以及同步性存在影响。根据案例工程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型号为3mm×1.5mm的铜质电缆作为控制电缆,总长度为1550m,主控箱电源线为铜芯,规格为4mm×50mm,分控箱连接线为4mm×6mm的铜芯线。

2.2施工准备工作

根据案例工程电缆线施工需求,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电源准备、机具布置、电缆展放以及通信布置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电源准备。经过试验,导线实际进行电缆敷设时,头端输送机的速度往往相对较快,容易造成电缆线拉拔运行的情况,而且供电点较少,线路断面偏小,容易出现电压下降情况,在实际进行电源安装施工时,要求铜底座应为50mm2以上的四相电源,施工电源与主控箱相连,以此确保载体得以正常运行。

二是机具布置。结合案例工程实际情况以及施工需求,在隧道内每间隔30m设置一个电缆箱,并在距离电缆小车4m的位置,放置一个电缆箱。对于坡道以及弯曲道路而言,应增加电缆箱以及电缆滑轮密度。完成传输设备的布置之后,需要将电源线与控制线相接,分控箱之间也需要互相连接。每个电气设备配备一个总控箱,并与分控箱、电源相互连接。总控箱能够切断该线路电源,有效避免电缆线损坏。

三是电缆展放。根据案例项目施工时间以及电缆情况,避免长期处于室温条件下,电缆保护套和绝缘层损坏,在温度为0℃时进行电缆铺设,并在井内设置电缆室,提前对电缆进行加热,加热时常应控制在24h以上,将电缆线温度维持在5℃以上。同时,采取有效隔热措施,维持洞内温度,加强空气流通,保障现场施工安全。

3电力工程中配电电缆施工技术要点

3.1勘察技术要点

为保障电缆施工质量效果,需要在前期做好现场勘查工作,为后续电缆施工的经济性以及有效性奠定良好基础。在实际进行线路勘察的过程中,应合理设计勘测线路和敷设长度,降低投资成本,同时严格控制测绘操作,确保工程测绘质量。相较于道路勘测而言,输电电缆线路勘测和设计难度和要求都相对较高,如转角线角度、搭杆输电桩标高以及穿线距离等,应加强对于数据采集、勘测的重视,保障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同时避免错记、漏记等情况的发生。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优化勘测技术,确保电缆敷设的准确性,积极应用电子勘测仪等先进设备,全面保障勘测结果准确、可靠。

3.2基础技术要点

由于电力工程实施现场情况、要求等各不相同,因此实际输电线路基础选择也存在较大差异。电力工程中,不同基础形式有着不同的优势特点,适用于不同情况。对于复合沉箱式基础结构而言,该结构主要包括地下向上方形环形台阶,下部方形环形井以及钢筋混凝土基础沉箱三个结构,适用于地下下游水位较高的下水区。复合结构沉箱埋置基础深度通常为3.8m,直径为2.8m。实际进行基础施工时,确保基础主柱与塔腿之间维持坡度相同,然后将塔腿插入基础混凝土。对于梯式基础而言,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为大面积开挖施工,需要进行模板浇筑以及回填土施工,多用于基础稳定、不易倒塌的区域。

3.3张拉技术要点

在实际进行电缆线路施工时,常见普通牵引张拉和拉伸牵引两种施工方式。牵引张拉施工过程中,无需对钢丝圈采取制动处理措施,仅需进行线牵引即可,主要优势在于操作简单、便捷,但同时劳动效率相对较低,而且还会对导线造成一定程度的磨损,对于电缆质量影响相对较大。而拉伸牵引则需要使用拉伸设备,要求导线张力与相交物体距离相同,以此保障导线张力符合施工要求,该技术措施的主要应用优势在于效率高,对于导线的影响和损耗相对较小。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拉拔设备安装时,需尽可能选择大轮径滑轮,以此减少弯曲应力磨损。此外,为避免皮带轮径过大,影响放线速度,应将皮带轮直径控制作为放线长度的十倍,在必要情况下,也可选择双放线轮进行操作,同时适当缩小包络角,全面确保放线顺利。

3.4电缆敷设要点

常见电缆敷设方式包括架空敷设、地下直埋敷设、保护管敷设、电缆沟内敷设、隧道内敷设以及水下敷设等多种技术措施,在实际进行电缆敷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电力工程要求,合理选择电缆敷设方式。

一是架空敷设。主要是将电缆设置在电缆桥架当中,同一电缆通道可敷设多个电缆,有利于后续日常维护检修,在此过程中,应按照电压等级由高到低、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架设。架空敷设方式通常是在无法采用地下敷设时的最优选择。

二是地下直埋敷设。即将电缆直接埋设在土壤中,多用于回路较少,载流量要求不高的电力工程中,可直接将电缆埋设在不经常开挖施工或者道路的边沿地段,在实际选择电缆敷设路径的过程中,不应将电缆敷设在具有腐蚀性、杂散电流或者白蚁危害等不良地段,避免对电缆线造成损坏影响。

综上所述,在实际进行电力工程配电电缆施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项目工程现场环境情况以及工程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此,本文以某220kV电缆线路敷设项目为例展开探讨,详细介绍了该工程项目电缆线施工流程和相应技术措施,并以此为切入点,总结分析了实际施工技术要点。不仅应做好事前现场勘查工作,保障数据信息准确可靠,合理选择基础形式,明确相应技术要点,同时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张拉技术以及相应电缆敷设方式,明确不同技术特点以及施工要点内容,全面保障配电电缆施工质量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昌鹏,杜群,等.电力工程中配电电缆施工技术要点探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1,7.

[2]胡广俊,尹嵩.关于变配电工程电缆的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风,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