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泄泻的分证论治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7
/ 1

中医治疗泄泻的分证论治法

蒋颖

仪陇县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仪陇 637631

提到泄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它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拉肚子,中医称之为泄泻,那么引起泄泻的原因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中医又是如何对泄泻进行分症论治的?

1、认识泄泻的基本特点

中医的泄泻也就是西医中的腹泻,主要是患者的排便习惯(排便次数明显比平常多)以及粪便的性状发生了变化,特点是大便不成形,多为液状或者稀溏,次数增多且量也增加,部分病人大便含会出现未消化物、脂肪或者带有脓血、黏液;还会伴有腹痛、排便急迫感、失禁、肛门不适等症状。根据发病的病程、缓急、严重程度等可将泄泻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本病的病因也比较多,包括肠道本身的疾病以及肠道以外的损伤、全身性疾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泄泻伴随的症状有所不同,比如炎症性肠病、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肠道感染等常伴有发热;肠结核、恶性肿瘤等会伴有消瘦;过敏性紫癜、败血症等会伴有皮下出血或者皮疹;肠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会伴有关节肿胀、关节痛;血吸虫性肉芽肿、胃肠道肿瘤会同时伴有腹部肿块。

2、导致泄泻的原因

感染因素,包括细菌感染(如伤寒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真菌感染(如毛霉菌、曲菌、念珠菌)、寄生虫(阿米巴原虫、环孢子虫)、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

非感染因素,与饮食有关的原因,如日常饮食不注意卫生,吃了不干净的食物。胃部疾病因素,某些疾病由于胃酸缺乏或者减少(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晚期)会引起泄泻。由于胃内容物流入肠腔的速度过快(如胃结肠瘘、胃空肠吻合术、胃大部切除术)从而引起泄泻。化学中毒、药物因素,如汞、铅、磷等中毒,胍乙啶、利血平、某些抗生素等均可引起急性泄泻。吃了鱼胆、河豚、毒蕈会引发急性泄泻;对乳糖不难受、对某些食物过敏会使肠道发生变态反应从而发生泄泻等。非感染的原因还包括患有结缔组织、肝胆、胰腺等疾病,过敏性紫癜,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及其代谢障碍性疾病,肠道非感染性疾病以及气候因素(如腹部受凉)。

3、中医治疗泄泻的分证论治法

3.1 关于泄泻的辨证要点

主要包括:对证候特征进行辨证(如脾虚泄泻主要是神疲肢倦、大便时溏时烂,食滞泄泻时粪便臭如败卵、肠鸣腹痛且泻后疼痛会减轻等)、需要辨虚实(如虚证多见于慢性久泻,一般会反复发作且病程时间久,而实证多见于急性急性暴泻、,泻后痛减)、还需要辨寒热、以及暴泻和久泻。

3.2关于泄泻的治疗原则

由于泄泻的病机特点是脾失健运、脾虚湿盛,所以治疗时的原则主要是运脾祛湿。具体来说,比如慢性泄泻主要表现是脾虚,治疗时需要给予运脾补虚、祛湿(注意为避免助湿,补虚不可纯用甘温),还需要根据不同证候,分别运用抑肝扶脾、温肾健脾、益气健脾升提的方法,如果长时间腹泻没有缓解,还需尚宜固涩,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耗其津气,不可分利太过。而急性泄泻主要是以湿盛为主,治疗时重点要祛湿并且辅以健脾,还要依据湿热、寒湿的不同来使用清化湿热、温化寒湿等方法。如果患者同时伴有食滞、暑邪、表邪时,还要给予消导、清暑、疏表,同时注意为避免闭留邪气,不可以骤用补涩。

3.3 关于泄泻的分证论治

3.3.1慢性泄泻

肝郁泄泻,当患者出现紧张、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时,会表现出弦舌淡、腹痛泄泻、泻后痛减、攻窜作痛、嗳气食少、胸胁胀闷等情况,治疗主要是要调中止泻、抑肝扶脾,常用方药比如痛泻要方(方子中含有白芍、白术、陈皮等药材),可根据患者情况加减药材。

肾虚泄泻,患者通常脉细弱、舌淡苔白,并且在天快亮之前腹部出现小腹冷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腰膝酸软等症状,治疗主要是固涩止泻、温补脾肾,常用方药比如四神丸(其中方药中的五味子和肉豆蔻具有收涩止泻、吴茱萸具有温中散寒、补骨脂具有温阳补肾的作用),可根据患者情况加减药材。

脾虚泄泻,患者通常脉细弱、舌淡苔白,且大便频繁、次数增多而发生泄泻(比如进食过多、稍微吃点油腻的食物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时还会伴有大便时泻时溏、食物不消化、饮食较少、神疲倦怠、食后脘闷不舒等症状,治疗常用方药比如参苓白术散。

3.3.2 急性泄泻

伤食泄泻,患者一般脉滑、苔厚腻或者垢浊,还会有嗳腐酸臭、腹痛肠鸣、脘腹胀满、没有胃口且进食后不消化,泻完后疼痛减轻等症状;治疗主要是进行消食导滞,常用方药比如保和丸。

湿热泄泻,患者一般濡数或者脉滑数、苔黄腻,还会有泻下急迫、泻时腹痛、小便短黄、身热口渴,肛门有灼热感、粪便的呈黄褐色且气味臭秽等症状,治疗主要是清肠利湿,常用方药如葛根黄芩黄连汤。

寒湿泄泻,患者一般脉浮、苔薄白,还会有泄泻清稀(或呈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肢体酸痛、发热头痛恶寒(泄泻同时伴外感风寒)等症状,治疗主要是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常用方药如藿香正气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