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心理护理对创伤性截肢患者依从性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2
/ 2

强化心理护理对创伤性截肢患者依从性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李元

武警安徽省总队医院  骨科二病区  230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创伤性截肢患者护理期间采用强化心理护理的作用。方法: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创伤性截肢患者中随机选取7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强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经护理后的负性心理评分更低;研究组护理依从性更高;研究组经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更高;研究组护患纠纷率更低,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截肢患者护理期间,强化心理护理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进一步实现对于患者心理动向的了解与安抚,其有利于帮助患者走出截肢带来的心理阴影,对于其预后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良好的辅助价值。

关键词:创伤性截肢;强化心理护理;负性心理;护理依从性;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车祸、高处坠落、打架斗殴以及工业意外等一系列外界暴力因素均有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受到创伤,这一点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影响[1]。对于患者而言,创伤性截肢对于其身心造成的影响是较大的,基于此,患者容易产生绝望与抑郁等一系列的负性情绪,这一点导致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难以充分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开展相应的康复护理工作,其为患者预后整体健康埋下了隐患。为了进一步应对这一问题,医护工作者分析了创伤性截肢患者群体的心理特征并结合护理学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其有效促进了强化心理护理在临床过程中的应用与推广[2]。本文针对在创伤性截肢患者护理期间采用强化心理护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现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创伤性截肢患者中随机选取7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0~68岁,平均(40.12±2.31)岁;研究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1~70岁,平均(40.20±2.27)岁;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表示知情同意。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如下:①及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并做好记录。②对于截肢后的生活要点与注意事项进行逐一说明和告知。③遵循医嘱发放相应药物并说明用法用量问题。④定期进行病房巡视,规范病房物品摆放并做好病房通风消毒工作。⑤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规范患者饮食结构,确保其合理实现对于身体所需营养的均衡补充。⑥及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强化心理护理,护理内容如下:①做好健康知识宣教:医护人员应在患者护理期间结合患者病情对于创伤性截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说明,进而帮助患者一个理性的视角看待自身截肢问题。②开展负性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应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有效评估其负性心理并及时加以疏导,从而帮助患者摆脱截肢带来的身心阴影。在具体工作开展期间,医护人员应善用鼓励性语言,从而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一点对于患者负性情绪的消除很有帮助。③家庭情感支持: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对患者进行宽慰,这一点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情感羁绊价值的合理发挥,对于患者重拾生活信心具有重要作用。④营造良好休养环境:医护人员应在患者康复期间致力于为其打造一个温馨而舒适的休养环境,以便结合外部环境,帮助患者实现对于紧张情绪的消除与改善。在具体工作开展期间。在具体工作开展期间,医护人员应注意做好对于光照条件、温度以及湿度等因素的调节,从而促进病房舒适度的提升。与此同时,其还可以尝试在病房内播放一些节奏较为轻缓的音乐,从而帮助患者结合音乐的旋律实现对于负性心理状态的缓解。

1.3 观察标准

1.3.1 患者心理状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得分越高表示负性心理越明显。

1.3.2 患者护理依从性  依据患者表现分为依从、基本依从以及不依从。

1.3.3 患者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调查,得分越好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3.4 护患纠纷率  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记录与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研究组经护理后的负性心理评分更低(P<0.05)。见表1。

表1 患者心理状态

组别

n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36

47.44±3.57

20.25±1.43

46.46±3.12

20.78±2.05

对照组

36

47.51±3.61

26.98±1.41

46.36±3.23

26.74±2.14

t

-

0.083

20.107

0.134

12.067

P

-

0.934

0.000

0.894

0.000

2.2 患者护理依从性对比

研究组护理依从性更高(P<0.05)。见表2。

表2 患者护理依从性

组别

n

依从

基本依从

不依从

总依从(%)

研究组

36

22

13

1

97.22

对照组

36

12

18

6

83.33

χ2

-

-

-

-

3.956

P

-

-

-

-

0.047

2.3 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研究组经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更高(P<0.05)。见表3。

表3 患者生活质量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研究组

36

62.50±3.54

91.74±3.69

对照组

36

62.46±3.61

82.33±3.70

t

-

0.047

10.805

P

-

0.962

0.000

2.4 护患纠纷率对比

研究组护患纠纷率更低(P<0.05)。见表4。

表4 护患纠纷率

组别

n

护患纠纷数量

护患纠纷率(%)

研究组

36

0

0.00

对照组

36

4

11.11

χ2

-

-

4.235

P

-

-

0.040

3 讨论

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创伤性截肢患者而言,多数患者往往难以在一时间接受自己被截肢的事实,这一点可导致患者滋生较为强烈的抑郁与焦虑等心理状态,其对于患者预后健康的恢复埋下了隐患。在护理工作开展期间,创伤性截肢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往往相对较差,这一点与截肢对其造成的身心创伤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此,医护人员主张在护理过程中积极做好对于患者心理护理问题的密切关注与充分强化,以期结合护理服务内容,帮助患者有效实现对于心理状态的合理调整,引导其实现截肢后生活信心的重建[3]。在具体工作开展期间,通过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医护人员可以告知患者为其进行截肢的必要性以及截肢对于保全患者生命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截肢这一后果。与此同时,通过积极做好对于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与疏导,医护人员可以帮助其充分摆脱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对身心造成的影响,其有利于帮助患者缓解身心负担并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患者在护理期间的依从性水平。在强化心理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还充分关注到了患者家属在患者心理疏导期间的重要作用[4]。在具体实施期间,通过引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宽慰,有助于推动患者心理状态的进一步改善,其对于患者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良好的辅助价值。实践表明,相关工作的合理推进有利于确保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康复期间的护理工作,这一点对于患者健康的恢复具有积极价值[5]。与此同时,从康复工作的角度来看,通过上述工作的持续推进,医护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信心并引导其乐观地接受相应的康复训练,确保患者早日习惯截肢后的日常生活,这一点对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与早日重返社会很有帮助。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强化心理护理模式的应用,患者心理状态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基于此,其对于护理服务的依从性水平更高,这一点进一步促进了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提升与优化。与此同时,在强化心理护理的辅助下,护患纠纷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综上,在创伤性截肢患者护理期间,为了进一步促进患者护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医护人员应积极结合强化心理护理模式开展日常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克聪, 张宝翠, 陈瑞坤,等. 持续性护理对糖尿病大腿截肢患者心理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临床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 2022, 30(13):6.

[2] 仲莹莹, 徐任菊. 1例双下肢截肢的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2, 29(7):154-156.

[3] 梁维红, 龚玲, 谭艳素,等. 1例眼镜蛇咬伤合并气性坏疽并截肢的护理体会[J]. 蛇志, 2022, 34(4):3.

[4] 李鑫, 李殊, 张芳意,等. 意外创伤截肢患者身体意象及其应对策略现状的调查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22, 37(19):4.

[5] 董波, 郁洪阳, 王国栋,等. 突发创伤致下肢截肢术后创伤应激障碍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 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