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院士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
/ 2

上海高校院士现状分析

林莉莉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 上海 200052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高校院士的现状和进行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深入研究上海高校院士队伍的数量、学科领域分布、学术影响力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结合国家科技政策和高校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这些研究结果和建议对于上海高校院士队伍的发展和上海市人才高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上海高校院士、数量学科领域、学术影响力、挑战建议

1引言

在我国,院士一般是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这两院的院士,每两年增补一次。院士是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衔,是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的集合体。院士的评选标准是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医学与生物、能源等领域有杰出的科学和技术成就,并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海是中国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上海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中国院士的重要产生地之一。本文旨在对上海高校院士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以了解其分布情况、学科领域、学术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吸引更多院士愿意来上海高校工作,构建上海人才高地,促进上海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

2上海高校院士队伍分布情况

2.1院士数量分析

根据从上海各高校(含高校附属医院、外籍院士)采集的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底,上海高校共有两院院士113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占52.2%,中国工程院院士54人,占47.8%。按照年龄分布来看,50岁及以下1人,占0.9%51 -6018人,占15.9%61-7036人,占31.9%71岁及以上58人,占51.3%。按照高校性质分布来看,部属高校(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04人,占92.0%,市属高校9人,占8.0%

2.2学科领域和学科覆盖

上海高校院士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门类,包括理学、工学、医学等。其中,理学42人,占37.2%;工学46人,占40.7%;医学25人,占22.1%。从具体学科领域来看,医学是上海高校院士的最主要学科领域,共有2522.1%,化学和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院士,分别占比为13.3%和11.5%(其中5人专业为物理与化学,为重复计算项)。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进行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上海高校的院士队伍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强大实力为提升上海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2.3学术影响力和科研成果

上海高校院士在其所在领域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许多人被誉为该领域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他们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以医学领域为例,上海高校院士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成果居于全国前列,其它在材料科学、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备受关注。他们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上,其中不乏具有重大影响和引领作用的重要论文。上海高校院士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上海高校院士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培养了一批优秀科研人员和学生,并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在学科发展和产业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上海高校院士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

3.1人才流失和引进问题

近几年,上海高校人才流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由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打破了以往的壁垒,吸引了众多高层次人才,虽然院士的流动对于其它层级的人才流动相对较少,但也足以引起重视。其次,上海高校由于体制、机制以及政策支持力度方面的原因,缺乏明显的感召力吸引院士来上海高校发展。

3.2后备人才储蓄不足

根据2017-2021年各省市高校系统入选两院院士统计(见下表),北京高校当选两院院士的总数遥遥领先,上海虽名列前茅,但止步不前,而江苏等省发展势头迅猛,已出现了赶超之势。同时,从已有院士的年龄结构上来看,71岁及以上的退休院士占51.3%,而60岁以下的院士只占16.8%,由此可见,上海高校院士的后备力量不足,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准院士人才,出现了比较明显断层。

科学院                                         工程院                                         

地区

2017

2019

2021

总计

占比

地区

2017

2019

2021

总计

占比

北京

9

13

8

30

26.6%

北京

11

11

14

36

30.3%

江苏

3

3

6

12

10.6%

上海

2

4

5

11

9.2%

上海

5

3

3

11

9.7%

湖南

3

5

2

10

8.4%

陕西

3

1

4

8

7.1%

江苏

1

3

6

10

8.4%

湖北

2

1

3

6

5.3%

浙江

2

3

3

8

6.7%

广东

2

2

2

6

5.3%

湖北

3

2

3

8

6.7%

安徽

1

4

1

6

5.3%

黑龙江

2

3

2

7

5.9%

浙江

2

1

2

5

4.4%

陕西

1

2

1

4

3.4%

香港

2

2

4

3.5%

辽宁

1

3

4

3.4%

湖南

2

1

3

2.7%

天津

1

2

3

2.5%

天津

1

2

3

2.7%

四川

1

2

3

2.5%

福建

1

2

3

2.7%

山东

2

1

3

2.5%

云南

1

1

2

1.8%

重庆

1

1

2

1.7%

黑龙江

1

1

2

1.8%

河北

1

1

0.8%

辽宁

1

1

2

1.8%

安徽

1

1

0.8%

甘肃

2

2

1.8%

广东

1

1

0.8%

山东

1

1

0.9%

江西

1

1

0.8%

山西

1

1

0.9%

澳门

1

1

0.8%

吉林

1

1

0.9%

云南

1

1

0.8%

重庆

1

1

0.9%

吉林

1

1

0.8%

河北

1

1

0.9%

甘肃

1

1

0.8%

四川

1

1

0.9%

山西

1

1

0.8%

海南

1

1

0.9%

广西

1

1

0.8%

江西

1

1

0.9%

总计

35

38

40

113

36

39

44

119

3.3部属、市属高校院士数量差异显著

根据上文统计,部属高校院士数量占上海高校的92.0%,而市属高校仅占8.0%,显而易见,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首的部属高校的院士占据了上海高校院士的绝大部分,而市属高校的院士数量则相对较少。

3.4缺乏具有前瞻性学科和交叉性学科的院士人才

根据上海各高校上报院士情况统计,上海高校院士在传统学科,比如土木工程、理学、医学等领域数量较多,而目前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比如人工智能、生物科学、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以及交叉性学科领域,上海高校院士数量极少。

4关于上海高校院士发展的几点建议

4.1引进机制改革

上海高校可以通过引进机制改革,吸引更多高水平的院士加入上海高校队伍。因此,上海各高校急需采取各项积极的措施留住和吸引优秀的人才,包括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薪酬待遇和科研支持,以及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先进的实验室设施、共享科研资源平台和科技创新中心等方式,提供更多的科研资源支持,用软服务和硬实力来留住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4.2加强人才梯队培养

做好人才梯队培养工作,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建立导师制度和培养计划,为优秀青年学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同时,各高校需要加大院士与准院士人才之间的沟通和联络,可以通过轮流举办高层次人才论坛等方式,让准院士人才能够学习院士们先进的学术思想、科研方法,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快速成长为引领性人物。

4.3加快市属高校人才建设

以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简称“高地大”)建设为重要抓手,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市属高校的资源投入和支持力度,赋予市属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促进上海市属高校办学实力整体提升。各市属高校应用好“高地大”等支持政策,持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对具有较快成长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人才应重点培养。

4.4加强前瞻性学科建设以及跨学科合作交流

上海高校急需加大力度加强前瞻性学科的建设,利用政策倾斜培养人工智能、生物科学、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人才,另外,可以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设立跨学科项目和组织学术交流会议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鼓励院士与其它学科的研究者共同申请科研项目,提供支持和奖励机制,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5结论

上海高校院士作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他们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科研资源支持不足和跨学科合作不充分等挑战。为了推动上海高校院士队伍的发展,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供更多的科研资源和资金支持,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同时,上海高校院士应关注前沿科学研究的领域,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通过综合应用以上措施,上海高校院士队伍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科研优势,推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科学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陶爱民.(2009).中国工程院院士群体状况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史文天.(2020).中国科学家的空间流动与科研合作研究—基于两院院士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

[3] 武虹,高洁,李砚章,王昉,黄金霞.(2020).院士群体与特征分析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科技资源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