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建筑嵌入城市文脉——深圳坪山体育聚落方案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5
/ 3

让体育建筑嵌入城市文脉——深圳坪山体育聚落方案设计

张远鹏

身份证号码:510125198803180017

摘要:文章介绍了深圳市坪山体育聚落方案的核心概念、条件限制、设计策略和项目愿景。在如深圳这样用地紧张,公共服务设施紧缺的城市建设环境中,方案团队通过深入研究了体育类建筑的发展变化和现状环境的条件,发现了适合于国家发展战略、深圳城市发展特点以及场地基本情况的设计方向——将公共设施嵌入城市、融于城市、联动城市——以优化和激活局部区域的城市活力,为地方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体育建筑;嵌入城市;运动街区;方案设计;

1 让体育归于市民

项目原址是大工业区体育中心,有一个标准的400米田径运动场,若干室外足球场和网球场。运动场西侧有游泳馆、综合馆和一个加油站,分别修建于不同的时期,建筑风格很不一样。此次更新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坪山中心区的升级。坪山中心区作为深圳的东部副中心开始建设后,先后修建了中心公园和文化聚落,形成崭新的城市面貌,也为市民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通过与政府交流,我们也明确了该项目并不像大型体育中心那样需要服务专业比赛,也无需成为城市核心的展示性地标。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运动服务设施需求。因此我们也从如何实在的服务好市民出发去思考方案。

回顾体育设施发展历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建筑的设计与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了体育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多种关系。较为常见的有如北京工人体育场这种单一建筑被旧城区的复杂环境包围的,也有如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这种与新中心统一规划的建筑群。[i]随着中国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大尺度的体育公园式布局更是成为了一种设计趋势。这种模式虽然在表象上可以快速打造当地地标、增大城市影响力,但也造成体育建筑与城市内在关系上的脱节,削弱了设施与大众的粘性。

好在当前我们国家的体育建筑已经发展到4.0阶段。政府已经意识到大城市的竞技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已经比肩国际一线城市,但社区和中小学体育设施则相差甚远。这种类型上的不均衡,削弱了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阻碍了体育场馆的可持续运营。[ii]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此次更新能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提高密度,增加体育设施容量,解燃眉之急。二是跟已建成的中心公园和文化聚落融为一体,增强核心区域的丰富度和能级,提升区域的吸引力。三是作为服务大众健身的、而非专业比赛用的体育中心,它应该扮演体育精神“孵化器”的角色,使人们可以真正的把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于日常之中。因此,本项目采用更加灵活的形式,化整为零,打造开放式的新型全民健身运动综合体,希望形成一种对公众更有亲和力和吸引山上的景色  描述已自动生成
力的公园式的休闲体育聚落。

2 嵌入城市的运动街区

体育聚落的用地面积78294㎡,总建筑面积130,337 ㎡,包括两栋保留建筑(建筑面积15,120 ㎡)和新建建筑(建筑面积115,217 ㎡)。两栋保留建筑分别是原游泳馆和原综合馆。由于要保留原来的标准田径运动场,实际上可以用于扩容的场地十分紧张。深圳近些年的体育建筑通常采用集中式垂直布置,通过场馆的堆叠来解决用地紧张问题。这种方式布置虽然高效,但体育场馆都在封闭的楼宇中,通常只有目的性教强的使用群体会进去,而空中的公共空间也不方便其它市民到达。

为了使项目真正发挥“孵化器”的作用,方案采用聚落式的布局,将建筑尽量化解成更小的一个个单体场馆。新馆与旧馆围绕田径运动场形成围合式的位置关系。各场馆与田径运动场之间自然形成了“L”型的服务街区,串联起所有运动场地,同时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网状结构,弱化了项目的内外之分。这样一条便捷多联、体验丰富的运动街区也是大众休闲、交流、互动的主要公共场所。分散的布置,让场馆尽量落地,使场馆与街区形成对话,让休息的、路过的、去其它场馆的市民可以与不同的体育功能产生视线交互,在城市空间中形成良好的运动氛围。

聚落式布局所形成的活力街区带来了两个可持续性方面的优势。首先建筑通过廊道的出挑和建筑的自遮挡,以及控制建筑间距等空间操作,形成了伞下空间、冷巷效应、烟囱效应等,使建筑本身自然通风、遮阳隔热等都达到被动式节能效果。其中自遮挡和遮阳措施还能保证运动场馆出现眩光或非必要的照明。另外,这条街还充分拓展了商业界面,预留了足够的外摆空间,充分利用了主要人流和聚集区域,提升了场馆运营效率。

为进一步让体育聚落和中心公园、文化聚落,甚至将来周边可能新增的万象城和松仔坑水库户外运动公园连成一体。方案延续了坪山中心区规划中的二层连廊慢性系统,在项目中打造了一条彩虹跑道。它可以立体有机联系场地内的各个场馆及入口、广场等功能,提供更多亲民宜人,全民参与,非正式的体育活动空间。同时,彩虹跑道可以以其特有的色彩效果和造型打造网红点,提升独特性和标志性,提升项目知名度。

慢行系统与景观一体化设计,形成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为市民提供置身自然的体验。以彩虹跑道为起点,我们希望未来将整个片区的慢行系统整合起来,与公共建筑群落,中心公园共同形成周末体验式度假闭环,激活1km步行生活圈。

建筑与房屋的城市空拍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3 条件限制与应对策略

确定了与城市的基本关系后,用地本身的苛刻条件才是项目最大的难点。用地西北边界与丹梓大道有很大的高差,目前依靠挡土墙解决。高差自南向北从8米逐渐上升到14米。新建建筑的结构与挡土墙的结构必须保持一定距离。由于高差较大,为了避免影响挡土墙的受力条件,靠挡土墙的土不得开挖。再加上西南侧的两个旧馆和保留的田径运动场,场地可建范围被压缩到所剩无几。为了满足扩容和聚落布局的要求,方案将运动场抬升至约13米标高,保证其西侧出入口广场与西侧丹梓大道局部平接。其下方为活力馆,正好可以容纳对净高要求较高的场馆,如网球场、羽毛球场、攀岩馆等。场馆后方布置三层地上停车库,方便市民停车后直达主街区,也减少了地库的面积和土方的开挖。下方的这些功能朝东开口,与坪山大道平接。方案充分利用高差在东西两侧形成双首层,服务两大运动功能。这样运动场利用靠丹梓大道的西侧入口举办活动时,也不会影响东侧其它主要功能的使用。

篮球馆和多功能馆两个新的场馆正好沿城市主干道——坪山大道展开布局,构成项目主要的城市展示界面。其中多功能馆也有举办活动,需要独立管理的时候,因此布置在靠北一侧,而篮球馆日常使用频次较高,放在了更靠近地铁出入口的南侧。

所有功能依据“相近或使用人群相似的场馆相邻”的原则布置,使它们可相互借用、灵活管理。在空间上,可形成“亲子”、“极限”、“亲水”等主题区域,并结合景观设计、对应主题在街区中植入各色的空间节点。如新建游泳副馆与原有游泳馆之间的“水广场”,夏日既可作为儿童戏水区的室外拓展区域,也可在冬天排干水,作为市民活动的旱广场使用。原来综合馆内的羽毛球功能移至条件更好的活力馆后,则释放出更多空间可用于提升乒乓球馆的品质和其它设施,来服务其西南侧与云轨之间留出的活动广场。这里将来可容纳各类室外潮流运动、如滑板、街舞等。

场地东南角目前为加油站,计划拆除后打造成聚落的东南主广场。因其短期内不会迁走,两馆之间也另设了一个形象主入口正对坪山大道。人流可通过两馆之间犹如山形的“之”字型大台阶上到二层走廊和13米标高的运动场,也可从下方灰空间进入街区。

4 交通组织

由于体育聚落用地紧凑,场地地坪与丹梓大道间还有平均12m左右的高差,且建筑群功能复合,人流密集,故项目的垂直分区和人流组织就变的尤为重要。篮球馆与多功能馆间的主入口设置大楼梯和扶梯,方便人流直达各个楼层。在丹梓大道上,除了连通活力馆屋面运动场的小广场,在新旧游泳馆的8米标高,也设置了入口连接二层连廊。各个场馆之间设置架空连廊和彩虹跑道一起构成立体交通流线,来此活动市民在各个场馆间均可方便直达。彩虹跑道在空中直接与云轨B出口连接,方便轨道乘客直达各个场馆。

项目在坪山大道和规划行政一街各设有一个车行出入口,两个入口的布置均考虑减少对体育聚落内人行空间的干扰。为了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位于坪山大道的为主要车行入口。车辆坪山大道入口进入场地,通过内部车道向北绕行,从建筑北侧坡道下到地库,再通过地库中的两个坡道连接地上车库和靠西南侧的地面车道出口出口向西南接行政一街,车辆从此处驶出对周边交通的影响最小。游泳馆西侧的内部道路连接此处开口与地上车库可在散场高峰时作为车辆排队的缓冲空间

5 和而不同的交互性界面

草地上的建筑  描述已自动生成
为了与城市发生更多的关联,立面首先要保证其“透明性”。将室内体育活动的内容通过建筑的透明性展示出来,使室内的运动也能成为城市的风景。建筑立面不再只是一个用于展示的符号化本体,而是成为了城市与建筑,市民与运动的交互界面。这种透明性也使建筑变得更加轻盈,更符合体育公园的意向。同时,建筑群的立面效果还需考虑延续游泳馆旧馆和综合馆的方盒子形体,以及回应场地西侧的档案馆新馆。立面语言采用了玻璃幕墙和金属构建的典型的现代建筑语料根据不同场馆的功能需求进行设计,体现差异化,提高各自的识别度,达到和而不同的最终效果。

回应坪山区生态、低碳、健康的发展理念,方案立面融入白云与山林的意向。各个场馆的轮廓与表皮肌理中隐含着山林起伏的线条,如在山风之中自然流动。表皮有韵律的变化形成张弛有度的立面肌理效果,使场馆产生动态的视觉感受。肌理的变化效果通过参数化设计控制了立面构建的模数尺寸,尽量标准化,降低造价。游泳副馆、综合馆、篮球馆和多功能馆都使用了玻璃和金属材料。各场馆都在晶莹剔透的整体效果中,对应彩虹跑道的色彩点缀色彩形成微差。场馆和彩虹跑道的颜色对应,也使整个项目的各个部分融为一体。

6 建筑改造策略

项目的预算包含了旧建筑的改造。为了让新建场馆的落地效果得到保障,旧建筑采用了较为经济的改造策略。

游泳馆旧馆作为保留建筑对外立面和屋面进行清洗和翻新,同时通过扩建入口大厅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提升空间品质。原有室内也相应进行升级改造。综合馆在进行结构检测和修复后,对室内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在部分室内空间新增楼板增加配套面积,使其使用更加高效。室外部分设计保留了原有建筑立面的历史记忆和空间特点及视觉通廊。外立面进行了更新升级,新增金属遮阳幕墙。屋面更换面板,解决漏水问题。

结语

城市的公共建筑与设施,特别是主要服务于日常使用功能的,比之于其作为地标的作用,成为与城市、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活动空间更为重要。坪山体育聚落,作为新型的运动综合体,不仅是可以提供大型比赛的场馆,也是一个能够为大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聚合了多样的体育相关内容,并能带动体育相关产业,激发和体现大众的体育文化精神的建筑群落。运动聚落+公园街区的规划模式,建筑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形成运动聚落。建筑之间形成丰富互动的公园式街区,以此来激活城市活力,带动全民参与这场体育文化和体育娱乐的运动嘉年华盛会。

坪山体育聚落也是片区绿色体育休闲核心区的一部分,与核心区内的文化建筑群落共同重新定义新型公共空间和城市形象,将来与松仔坑水库公园连接,扩展城市核心的内容与边界。其建成后将成为坪山区的“活力之源”,激活城市的运动文化,将市民的生活、休闲、运动、健身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钱锋 喻汝青,中国体育建筑150年:1840-1990,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2

[2]孙一民,精明营造:可持续性的体育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