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清晖,古韵雅园——清晖园的园林艺术文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8
/ 3

毓秀清晖,古韵雅园——清晖园的园林艺术文化探究

陈文韬

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园林历史文化特色,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园主思想境界等因素的影响。据此,本文对清晖园的建园历史、园林布局、庭园空间、建筑特征和装饰风格等进行研究探讨以了解其园林艺术文化,希望为新时期的园林建设提供借鉴经验,并使优秀的广东传统园林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清晖园;园林艺术;园林文化;岭南园林

1 清晖园的历史背景

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之南的概称。五岭是重要的地理分界,岭北四季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酷暑;岭南终年温暖,多山少地,河网纵横,阳光充足,海陆季风明显,具有优良的造园气候条件。然而,古代岭南曾经被称为“南蛮之地”,后随着秦统一中国,中原正统汉文化融入岭南,岭南地区逐渐改变了文化落后的局面。

广东园林历史悠久,源起“三朝六帝”之宫室园林。秦统一岭南建郡南海,南越王国及南汉王朝在广州建造宫殿园林。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海贸易之后,广东私家园林开始兴起,到清末民初达到极盛,而以广府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则被誉为广东园林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之地区[1]

广东园林不拘一格的园林风格和充满趣味的构图方式是中国地方园林一大特色:有空间的实用、经济;组织的便捷、旷朗;装饰的平实、通俗;山石的实在、水泽的写意、花木的自然。上述关于空间、组织、装饰和山水花木的四个特征贯穿于整个广东园林的发展始末。其中,广东的宦官园林及行商庭园主要分布在以广府为核心的番禺、南海(佛山)、顺德及东莞等城镇,顺德清晖园、佛山十二石斋、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被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2 清晖园的发展演变

2.1 清晖园渊源

明朝启元年(1621年),黄士俊作为顺德杏坛镇右滩村的状元,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在凤山脚下的大良城南门外修建了黄氏花园、天章阁和灵阿之阁,这些建筑和周围的花园后来演变成了清晖园。在清朝乾隆年间,黄氏家道衰落,庭院荒芜。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时得中进士,从黄家后人手中购得天章阁、灵阿之阁,黄氏建筑几无存留。

2.2 清晖园成型时期

嘉庆十年 (公元1805年),龙应时将购得的黄氏物业分配给自己的儿子龙廷槐和龙廷梓。此后不久,他们在自己居住的院落中修建起了大院子。龙廷梓得到左、右两个庭院后,将其改建成了以居室为主的庭园,被分别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香园。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将其出售给一位经营蚕种生意的商人,并在花园上挂上了“广大”的招牌,因此被称为“广大园”。龙廷槐获得了黄氏故园的核心区域,并在无意复出官场后将其扩建,以便侍奉年迈的母亲并,旦夕读书其间。李兆洛,一位同榜进士和江苏书法家,为“清晖”题写了园名,寓意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表达龙廷槐筑园奉母的初衷是为了回报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2]。后来经过数代人的精心策划和建设,岭南园林在民国初年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具特色的格局,其中龙元任、孙龙景灿等一门数代人的贡献功不可没。在抗日战争期间,龙氏家族被迫背井离乡,他们的庭院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残。

2.3 清晖园解放后保护和拓展时期

在解放后,由政府拨款来重新修葺兴建,将清晖园、楚芗园、广大园以及龙家住宅等纳入园址,从而基本恢复了黄士俊花园当年的规模。近年来,为进一步保护顺德的历史文化资源,各级相关部门先后投入大量资源,把清晖园的游览面积由原来约6600m2左右扩大到22000m2。新扩建的庭院汲取了岭南园林建筑的精髓,同时借鉴了江南和北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呈现出微观到宏观、园林中有园、景内有景、步移景换、景随人意的卓越效果,融合了园林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多种美学元素,在我国造园艺术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IMG_20230611_111317

图1 清晖园的一角

3 清晖园的园林艺术

清晖园布局灵活,不拘一格,利用建筑围合、分隔来组织各异的庭园空间,全园布置看似凌乱,但却“形散而神不散”,整个园林由明入暗,庭园由简入繁,步移景异、深邃自然。同时,清晖园立足本土文化,既融合了南北造园艺术,又吸收了西方造园手法,为粤中园林之精华,岭南园林之典型;既经世致用,又有诗情画意,彰显出独特的岭南园林价值观、生态观和人文观。

3.1 园林布局

由于清晖园占地较少,因此其布局的特征是:主要的建筑物、回廊、亭榭等均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并由此围合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可以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布置更多的建筑,且不致造成局促拥挤的局面。此外,清晖园还采用了园中园的形式,除在外围布置主要的高大建筑物形成大院外,还在大院中部用较矮小的建筑再围合成小院,从而增加了布局的层次,亦丰富了大院的空间,使人进入院门后不能一览无遗,保留访园的神秘感和趣味性。

顺德常年高温多雨,于是清晖园减少外墙,以降低热辐射。同时,相互比肩有利于建筑物共同抵御台风、暴雨的袭击,消解雨季时内部联系不便的状况,使庭园空间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清晖园这种将园林建筑物的外围边线成群成组布局的方式被称为“连房博厦”。其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来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清晖园以人为本的造园理念。这种建筑包围庭院的布局方式对现代的建筑设计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2 空间序列

清晖园空间结构多样,形成独特的空间序列。园内漫步,步移景异,空间节奏流畅,韵律明快,形成“起、承、转、渡、合”独特的序列空间。

起:清晖园以入口门厅为起点,入园即“开门见池”,直奔主题,有别于许多园林“欲扬先抑”,“柳暗花明”,通过石、树、墙、巷等做障景的造园手法。再通过隔墙、大树、阻隔中部的庭园景观,虚实相间,“透风漏月”,“引人好奇,诱人深入”。对比留园入口的设计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环池而行,从澄漪亭到六角亭,形成一个可游可憩,动静交替的线路。

承:进入中部庭园,绿荫匝道,奇花异木,亭台楼阁,相映成趣。有别于前区水庭的开敞,多了几分恬静。登上船厅,俯瞰内院,绿面相接,屋面栉比,便又引起人们继续深入园中,寻幽探密之趣。

转:从竹苑转入宅院空间,竹径通幽,闲坐于笔生花馆,颇有独坐幽篁,静后而思,禅宗入定之意境。侧耳细听,雨打芭蕉,抚琴轻唱,粤韵风华,一派凤城宅园之意境便淡显于前。

渡:从归寄庐踱出,平庭内池鱼畅游,树影横斜,繁花似锦,形成一段和煦的过渡空间。

合:步出中部庭园,面方池古亭,观青杉翠柳,心神爽朗,酣畅淋漓,成为景观序列的尾声,也呈现清晖毓秀的古园胜境。

3.3 建筑风格

在建筑风格上,清晖园体现了岭南文化中开放性、务实性、兼容性等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四点:第一,建筑体型轻盈、朴实、体量较小;第二,建筑空间通透,含蓄而大方;第三,喜欢运用木雕、砖雕、陶塑、灰塑等民间工艺品器件;第四,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中西合璧,如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工整的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

3.4 园林装饰

清晖园运用大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园林装饰。如采用木雕的花檐、挂落、洞罩、隔扇等,细致纤巧、玲珑浮凸,使室内空间封而不闭、隔而不断,并可适应朝夕季节之需要随时装卸,依陈设使用之情况加以调整。如船厅二层以岭南佳果为题材的木雕花罩、碧溪草堂及其回廊,花饰层次丰富、形式多样。格扇上的九十六个不同写法的“寿”字,门前木雕竹枝的绿色圆光罩,工艺精巧,栩栩如生。这些木雕佳作,精美与实用兼具,为人所赞叹不止。

此外,砖雕、石雕、灰雕、陶塑、泥塑、铸铁和陶制构件等也被普遍用于装饰上。有的用来饰墙,有的用于柱础,有的用在过门窗楣,有的用在脊饰、檐饰、基座等构件上,古朴典雅。如笔生花馆的“苏武牧羊”灰塑,以立体的塞外风景图画点缀园景;荷花池边的“三狮会球”石山,由一只雄狮作主峰,两只小狮作次峰组成,并各向一方,雄狮挺胸回首,气慨非凡,小狮则前扑后奔、活泼可爱,整座假山石景均用英石叠砌。[5]

4 清晖园的文化特色

4.1 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清晖园作为一个形成于明清时期的古典园林, 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园林既包括建筑、叠石、理水、植物等有形的工艺,也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文学等精神文化艺术,将自然风景美、建筑艺术美和历史文化美三者融为一体。其次清晖园与江南园林一样同属于私家园林,面积不大。却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意境,空间分隔,迂回曲折,步移景换。[6]

4.2 状元文化

顺德自宋代以来一直科举鼎盛,共出状元4名、探花1名、进士261名、举人1288名, 不仅是广东状元数量最多的地区,更在广东科举历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清晖园是顺德建制后首位状元和众多进士、探花生活过的地方。园主龙家“一门三进士”是顺德当时的美谈,园主龙廷槐、其父龙应时和儿子龙元任均中进士。与清晖园同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的番禺余荫山房,也不过是“一门三举人”而已。园主亲家李文田是咸丰年间的探花,清晖园是他的第二个家,留下了他的不少墨宝和足迹。清晖园的几代主人都是当时社会的显赫人物,来往的名流雅士也很多,园内现存有惜阴书屋、真研斋、状元堂等园主读书研修、舞文弄墨的场所。游客到此,均可受到熏陶和激励,发愤读书,提升个人品位。因此,可以说清晖园是顺德状元文化、科举文化的一个载体,自古以来顺德就人杰地灵、科举兴盛、名人辈出。

4.3 顺德历史文化的见证

清晖园400载文化渊源,200多年建园历史,是顺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例如,由于顺德靠山面海的地理环境,清晖园在墙体和装饰材料中,用蚝壳代替玻璃安装在窗户上颇为常见。澄漪亭门窗上镶嵌着经过打磨过的贝壳薄片,是明朝后期一直保留到今天的古物,有300多年的历史,是清晖园内最有发言权的历史见证人。贝壳哪里来,原来远古时候的顺德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退却后留下了大量的贝壳,因此这些作采光用的贝壳同时也见证了顺德曾经沧海桑田的变迁。

5 清晖园的保护和利用

近年来,各级部门以保护、传承清晖园的园林文化、岭南建筑艺术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契机,推动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1989年清晖园被批准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是顺德首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文物主管部门还对清晖园进行多次修缮:2000年清晖园启动旧园修复和增加文化内涵工程,拆除了在保护范围内的酒楼,将改成招待所的房间还原,重现了古名园的风采;2005年清晖园全园进行修缮和翻新,全面撤出园内的饮食档和小卖部,重点改造“状元堂”、办公楼(含接待室、会议室),新增状元科举文化展厅、园史展厅、顺德风情展厅、香港学海书楼清晖阁等专业展厅;2009年按照相关古建、文博专家的意见,清晖园旧园进行了修缮复原,增加旧园与前园的分隔围墙,并复原部分门楼、亭台等建筑;2012年清晖园的荷花池进行解放后第二次清淤换土(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并建立水处理过滤系统。通过近年来的园林保护、修缮,使清晖园的文物保护价值和岭南建筑艺术价值更加彰显。这种做法在广东以至全国都是极具先进性的。

清晖园是顺德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凭借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清晖园已入选中国十大名园之列,成为岭南古典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

IMG_20230611_105647

图2 半月亭

参考文献

[1] 周琳洁.广东近代园林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8.

[2]刘庭风.岭南园林之八——清晖园[J]. 园林, 2003(08): 8.

[3] 何兆恒.岭南名园数清晖[M]. 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7.

[4]王成晖,孟浩亮.中西合璧的顺德清晖园[J]. 广东园林, 2010, 32(05): 23-26.

[5]卢应斌.清晖园的园林艺术文化探究[J]. 广东园林, 2012, 34(02): 20-23.

[6]陈咏淑,翟辅东.岭南名园清晖园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J]. 岭南文史, 2008, (01):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