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证型胃脘痛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不同证型胃脘痛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韩海松

牡丹江市西安区新阳门诊部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胃痛患者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价值,为提高临床疗效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收治的76例胃部疼痛患者,对纳入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按病种分类辨证施治,客观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在本项研究中,涉及七种不同的中医辩证分型,所有被选中的患者均已成功接受治疗,以缓解胃痛症状。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案对胃痛病人的治疗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改善病人的临床指征,还能够进一步提高病人的预后水平及临床效果,疗效肯定,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胃痛;中医辨证;治疗效果;

胃脘痛又称“胃痛”,在临床实践中,其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不适。在现代医学上,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全身性疾病都会引起胃脘痛。胃脘部靠近心窝的疼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由于胃脘痛易受风寒、饮食、情绪等因素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采取中药外用、饮食调理、情志调护、起居管理等综合护理手段,对胃脘痛进行辅助治疗和缓解。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共76例胃部疼痛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年龄:最高的是70岁,最低的是20岁,平均年龄为(35.84±1.58)岁。性别构成方面:男患者42名,女患者34名;病程情况:最短3天,最长13.7年,平均病程(3.89±0.8)年;病人疾病具体分型详见下表1。

1.2辨证分型与治疗方法

以《中医内科学》及《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为依据,对胃脘痛的临床表现及舌脉象进行了分类,以下选取三类简要分析。①"寒邪客胃"型:本病以舌苔薄白、怕冷喜温、腹胀呕吐、手脚冰冷为主症,治宜"行气止痛""温中散寒",可加减良附丸和理中丸。②"脾胃虚寒"型:本病以舌淡苔白、胃脘冷痛、四肢冰凉、食欲不振、口淡无味为主症,故采用"温中止痛"和"健脾益气"作为治疗原则,黄芪建中汤作为加减治疗的切入点。③"饮食停滞"型:本病最常见症状为恶心呕吐和厌食,故治疗上以"胃气通降"和"消食导滞"为主要方法,可服保和丸。

1.3疗效标准

治愈标准: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退。

好转标准: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以及其他症状减轻。

未愈标准:病情未见好转。

2结果

在本项研究中,涉及七种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其总有效率达到了89.47%,相关数据详见如下表1。

表1 所有入选患者临床效果分析表

中医证型

N

临床疗效突出

临床疗效一般

无效

有效率(%)

寒邪客胃型

9

5

3

1

88.88

脾胃虚寒型

15

11

3

1

93.33

饮食停滞性

14

11

1

2

85.71

胃阴亏虚型

12

8

2

2

83.33

肝气犯胃型

12

10

2

0

100.00

瘀血停滞型

8

5

2

1

87.50

肝胃郁热型

6

4

1

1

83.33

共计

76

54

14

8

89.47

3 典型案例分析

(1)案例一:病人杨某,女,77岁,已婚,退(离)休人员,河南省郑州市人,初诊2018年09月07日。

主诉:心前区不适2月余。

现病史:2月来阵发性心前区不舒,心前区有压迫感并伴有项部酸痛,在金水区总医院住院治疗半个月,疗效不佳,纳少、胃脘部钝痛、左胁部钝痛、睡眠不佳、难以入寐、二便尚好。舌深红、苔少、脉细。

中医诊断:胃脘痛

证型: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理气止痛

初诊方药:百合30克,乌药、桂枝、柴胡、大枣各12克,炒白芍、生姜和清半夏各10克,葛根和太子参各15克,黄岑和炙甘草各6克,炒麦芽20克。

2018年09月21日复诊:用药后心前区无明显压迫感,偶见胃脘部不适,食后改善,眠欠佳,两便不调。舌红苔薄,脉细数。

针对复诊结果后改处方为:太子参20克,加合欢皮20克,煅磁石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九剂、配方颗粒、水冲、每日1剂。

【按语】病人主诉“胃脘部痛”,经中医确诊为“胃脘痛”。按舌苔,脉象辩证属胃阴不足证。其热象比较突出,是虚热的表现,不能以苦寒药为主,故采用百合乌药汤作为基本处方,处方中百合甘、润、微、寒、清、热、透;乌药辛、温、行气、止痛。百合与乌药一凉一温一升一降,润而不滞、辛而不燥。“好补阴的人,一定要在阳中求阴”所以加桂枝和葛根通阳助阴。又因脾与肝关系密切。胃主主通降,脾主运化与同居中焦相互为用。本案病人脾之健运,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气滞不通而生胃脘部痛,肝胃气滞实而脾胃弱是虚者,故合小柴胡汤疏肝理气调和肠胃,并加入炒麦芽健脾行气去胀气。二诊时病人胃脘部痛减,但睡眠欠佳,故在守上加用合欢皮以解郁安神之功,煅磁石,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之药以助眠。

(2)刘某某男63岁,2020.10.24初诊

主诉: 胃痛不适长达半年,最近一个月有加重情况

现病史: 胃疼难受,伴有气短,胸闷,烧心,反酸等症状,虚弱无力,时有燥热,纳睡眠尚可,咯痰黏稠,口干不想喝水,夜尿二次/夜尿,大便不调。

既往史: 6年前做过冠心病支架

体格检查: 舌淡红苔薄黄,脉滑

处方: 柴胡、厚朴和莱菔子各15克,黄芩、防风和桂枝各9克,清半夏、人参和薤白各12克,瓜蒌30克,黄连和炙甘草6克,砂仁(后下)3克,共计七付,代煎。

11.02 复诊: 胃疼不舒服的感觉几乎没有了,继以此方加减调理1个月,病症全无,后来相继介绍亲友来就诊的次数。

【按语】此案诊为“胃脘痛”,并结合舌脉辨证属痰结中焦者,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其中小柴胡汤疏肝和胃,和解枢机之剂,小陷胸汤加瓜蒌薤白桂枝汤疏中焦之剂,化痰通络之剂,效桴鼓之应验!这类胃痛多发生在胃溃疡,也可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胃疼拒按,脉滑数,此乃痰热结在中焦之证,当与瓜蒌剂同用,故处小陷胸汤加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治标治本,效果满意!

4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胃脘痛是由多种致病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包括但不限于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习惯不当等多种因素。长期饮食不当、寒湿内侵、七情刺激、劳累内伤等因素,导致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水湿运化受阻,从而形成瘀血阻滞、郁积化热、胃失和降。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肝郁气滞型胃痛多因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而损伤肝脏导致肝气郁结而致。胃气流畅下降后,浊气也就相应减少,但清气才能升发,升发有度,气机协调,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切壅滞之苦。通降包括疏利、祛瘀、化湿、泄热、降逆、消积等。胃脘痛在中医学上属于“痞证”的范畴。因此,在治疗胃痛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明确病情的虚实情况,并根据不同的胃脘痛类型进行个体化的论证。在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的过程中,正确的辩证方法是抓住主要矛盾,这是根本所在。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痛,既可改善患者临床适应证,又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疗效,其确切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袁霞.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不同证型胃脘痛100例[J].中国药业,2014,23(16):112-113.

[2]郭艳萍.对不同证型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护理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0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