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1
/ 2

探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严新

510824199203054419

摘要:信息化是一种无法改变的趋势,它不仅是一种促进国家现代化工业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构建一个节约型社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水利工程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要保持适当的提前发展,而水利信息化作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指标,更要加速其建设,加强其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应用

引言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河堤监测和水利工程的规范化建设,构建了水利建设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河道治理项目中的信息化施工设计谈起,期望能给同行们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实施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信息化的基本原理

河道治理信息化的建设,遵循统一规划,协调推进;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综合提升、先进实用;统一标准、兼容开放是其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协调推进。水利信息化是一项关系到整个社会大局的建设工程,在统筹规划的指引下,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实施,协同推动涉水部门的信息化发展,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二)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水利信息化建设与水利业务和水利事务的现实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且能够适应于对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从而保证在具体的业务工作中,能够将其带来的好处完全发挥出来。

(三)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要充分利用公共信息和现有的水利信息的基础设施,推动数据中心的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综合提升、先进实用。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要把握好“实用”和“超前”的关系,以“切实可行”为前提,尽可能地采用“超前”的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效能。

(五)标准统一,开放兼容。信息化建设应该实行一个统一的标准,它必须与国家、省和行业标准相一致,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对这些标准进行扩展,这样就可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协调性和兼容性,同时也方便了对数据和应用的规范化处理,还有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

二、需求简析

信息化体系的构建需要:

(一)健全信息技术体系。在对河道业务管理数据、情景模式应用、管理模式和支撑保障条件等信息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河道规范化管理及相关资源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认识,并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协同共建进行统筹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河道堤防管理“水、陆、空”立体化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体系。

(二)对数据资源进行集成。利用整合各种河道业务管理相关属性数据、监测数据、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信息,使河道业务管理相关信息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再经过数据与对象等多方的关联,最终构成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河道信息化业务管理数据资源,从而可以实现对其进行系统而又灵活的管理。

(三)实现企业管理的一体化。利用面向服务体系架构,建立起治理信息化系统,按照业务和信息应用流程以及它们的最小工作环节,将系统分解为能够单独进行应用的服务,然后,根据不同的业务和信息应用需求,建立并形成对应的业务和信息应用,从而达到对河道业务管理和交互业务应用进行整合和协同的目的。

3.总的构思

治理信息化体系按照“一个体系,两个平台,三类数据,四个技术,五个支撑”的思想进行构建。

一种信息收集及工程监测系统,主要是由水利信息收集、工情信息收集、工程视频监测以及无人驾驶飞机监测等组成的信息收集系统。两个平台分别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在这两个平台中,综合业务应用平台是河道管理处的核心业务平台,它对日常工作和各类数据统计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工作。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具体内容有:数据中心软硬件的运行环境、数据汇集、综合数据库和业务支撑。三类数据,分别是基本数据、台账数据和实时动态数据。基本数据资料(包括管理单位、管理员、规范制度、岗位培训、预算经费、工程属性、全景图、二维码、三维模型等信息);台账数据具体包括了以下内容:工程巡查、工程观测、汛前检查、年度检查、工程隐患、异常情况、维养资金使用、应急管理、物业化管理、维养资金申报、除险加固计划、安全鉴定、险情上报等。实时数据主要是指对视频图像的实时监控,数据的实时采集等。四个主要的技术领域:大数据,物联网,3D模拟,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水利相关大数据来自水文自动测报、工程远程测控、堤防安全监测、视频监控等依托物联连接的前端设备采集,其数据量包含了与水有关的水位、雨情、工情、堤防安全、图像及视频等众多方面,数据巨大而复杂。物联网技术: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无人机视频监控平台,将极大地提高对雨情、水情、工情和安全信息的收集的准确性和传递的时效性,并对其发展态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从而为制定河流堤防的运营管理计划,为决策部门及时准确的情景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保证。3D模拟技术:以3D地貌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无人机进行定时的航空拍摄,在 GIS服务平台上,完成了对重要河道、堤防和重要水利工程的3D全景显示。五种支持:一是 GIS;二是视频监测体系,三是业务应用体系,四是移动应用体系,五是紧急情况下的紧急事件处理体系。

4信息分享

(一)基本的软件设计。基本的软硬件是指系统的软硬件运行环境,它的内容主要包含了数据运转所需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视频平台等。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的核心,为数据中心的数据处理、网络应用、商业应用等服务,为数据的收集、存储、更新、传输和应用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二)信息融合平台。构建数据汇聚平台,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核心,使用一种通用的技术结构和方式,以信息中间件为核心,来完成各个监测点的水、雨、工情等数据的自动化接收和交换,并将这些数据写到对应的数据库之中。

(三)实现信息分享。1.接受和加工的信息体系。在过去,在信息采集系统的构建和共享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根据河流堤防的各种业务应用的实际需求,利用各种水利信息的综合采集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构建出一个水利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从而让它能够满足各种水利信息采集和加工的需求,还能够进行动态扩展,为河流堤防业务应用的全面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在水利信息的收集中,主要有自动信息交换和人工信息交换两种方法,这些方法收集到的数据,都是由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的信息接收处理系统,进行统一的接收。2.建立了一个信息共享和转换体系。在相应的规范下,利用目录服务、规则定制和元数据等技术,实现了数据交换、数据定制和数据管理。

结语

信息化技术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用户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方法,确保信息化和信息内容的安全,加强对水利信息化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的统筹,明确和落实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 刘国凤. 大数据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探究[C]//河海大学,武汉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网络与信息中心,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23(第十一届)中国水利信息化技术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300-305.
  • [2]刘国凤. 大数据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探究[C]//中国水利学会减灾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防汛抗旱信息化论坛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3:304-308.
  • [3]吕伟,居云.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长江信息通信,2022,35(10):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