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冬病夏治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6
/ 1

你真的了解冬病夏治吗?

王茂林

泸县中医医院   四川泸县  646000

只要对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听过这么一个词——“冬病夏治”,一般人们会将它理解为:冬天得的病,可以等到夏天来治疗。这样的理解是极其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想真正理解冬病夏治的含义,就必须要先了解阴阳之理。

什么是阴阳之理呢?我们可以做出这样一种比喻:假设人体是一种容器,阴是冷水,阳是热水,当冷水热水以一比一的比例倒满人这个容器,就成了舒服的温水,即阴阳平衡;但当热水超过冷水,容器中的水就会变得过热,甚至于溢出容器,这就会出现实热症;反之则出现实寒症。但当人体这种容器中的冷水水量明显少了,而热水水量正常,这时候水温就会在容器没装满、即“虚”的情况下偏热,这叫做虚热证;反之则叫做虚寒证。

综上所述,虚寒证的本质就是阳气不足,所以在冬天这种阴盛阳衰的时令,是极容易发作的,主要的表现就是畏寒肢冷、穿的更多但手足仍不温暖,老百姓一般管这种情况叫“火力弱”,神疲乏力,肢体倦怠等都是虚寒证的表现。

这些表现,正是冬病夏治中的“冬病”,冬病到了严重、厉害的时候,即使到了阳气旺盛的夏天,也吹不的空调甚至风扇,食不得冷饮,连睡觉的时候都得盖被子穿袜子。这种情况更多的出现在老年人和体弱的人身上,也反向印证了这类人“虚寒”体质的客观判断。

道理捋到这里,“夏治”也就更能让人理解了。既然冬病的本质就是阳气不足,那么选择在阳气充足的夏季来治疗冬病,无疑便是最好的选择了。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玄府悉张,天地间的阳气则可藉此进入经络血脉,充盈人体所缺失的阳气;二则心君应夏火之气而旺,与天地之阳气合和,更强的阳气行走于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之间,祛除在冬季因为阳气不足留下的过多阴气和病根。

反过来,假如“冬病冬治”,则会出现这种情况:冬季天地之间阴盛而阳衰,又兼之气候寒冷,寒主收引,玄府紧闭,人体很难、甚至不可能从天地自然中吸收阳气;二则肾应冬水之气而旺,水属寒,行走于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之间则更偏向于阴。

阴阳之势如大江东去,冬病夏治顺应阴阳之势,为顺水推舟,事半功倍;冬病冬治则就是逆水行舟,事倍功半了。

那么冬病夏治主要可以用来治疗哪些疾病或症状呢?我们前面提到过,冬病的本质就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的表现就是虚寒症,虚寒症的表现就是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肢体倦怠等。那么所有表现出这些症状的病症,都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的思路来诊断治疗。

第一种,肺系疾病

但凡冬季会加重、或因寒冷刺激、或因年老体衰导致的肺系疾病,均可以参考冬病夏治的方法来加以预防改善。现代医学证明:采用穴位敷贴等冬病夏治手段,可以有效改善肺系疾病在冬季的发作甚至预防,穴位贴敷中的活性物质能降低调控体液、细胞免疫、降低气道炎症因子、肺表面活性。

第二种,痛经

如果一名女子的痛经症状能够通过热水袋贴在腹部来缓解,那么毫无疑问,就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的办法来诊治!这类病人在冬季通常会表现出手冷脚冷甚至全身冷,穿的更多,连夏天也不怎么敢吹空调,这些都是冬病的虚寒表现,可以在夏季采用食补加药补的办法来预防,最经典的方药便是温经汤,方中吴茱萸性大热,温散寒气,因而止痛;桂枝辛甘温,温经散寒,通行血脉。两药合用,共为君药。食疗则采用当归姜椒羊肉汤、生姜红糖水,食疗的核心是姜,正是所谓的冬吃萝卜夏吃姜。

第三种,拉肚子

到了冬天,拉肚子;风吹了肚脐,拉肚子;贪凉饮冷,拉肚子;吃了辛辣发物,拉肚子,这些都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的思路来进行诊治,食疗上可以用生姜猪肚汤来进行治疗,食疗的核心仍然是姜,此外,还可以采用艾灸、隔姜灸、穴位敷贴等方法进行治疗,重要则选用理中丸加减。

第四种,过敏性疾病

肺主皮毛,严格老说,此类疾病和肺系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过敏性鼻炎,属于免疫缺陷,到了冬季会加重,在中医看来就是正气不足的表现,在夏季可以采用迎香穴艾灸的办法进行治疗,配合耳针、穴位贴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种,痹症

痹症分三种,其中痛痹和着痹都与表现为寒、湿的阴有关,在遇到寒冷或者阴湿的环境就会发作或加重,尤以冬天为重,因此,对痹症采用冬病夏治的办法也是极其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