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2

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

王学蛟  

372301197812101414

摘要: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安全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树立环保意识、严格前期规划论证、加强建设过程管理、利用高科技手段等措施,更好地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1、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积极的贡献。水利工程被称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中国是农业大国,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可以有效调配水资源,防洪抗灾,解决供水用水以及粮食生产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生态兴则文明兴。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保资金投入不足、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对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的威胁,这显然与我们所倡导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气候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降雨、气温、大气、风、雾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后,原来的土地被淹没或覆盖,蒸发的水分子集中在水域周围,空气湿润、降水量增加。水系统因人为作用聚集或分散,局部水因子聚集量超标或骤减,从而造成水量失衡,破坏原有的气候环境,由此形成新的微循环,导致气候发生变化。

2.2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会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固废污染和水污染,还会造成扬尘、噪声,排出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另外,水利工程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蓄水区的地质构造,易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2.3对水文的影响

为了满足发电、灌溉等要求,水利水电工程会造成当地的水文状况发生改变,上游蓄水减缓水流流速,大量泥沙沉积到下游,再加上非汛期下游缺水,使得下游河段的水深和含沙量也会发生变化,从而打破河势结构、水流流量、水资源分布等平衡状态,植被、水环境、生物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变最终影响人类的生活。

2.4对土壤的影响

水库修建极易引发滑坡崩塌,造成土壤环境改变。闸、坝等水工建筑物竣工后,改变地下水的状态,蓄水期地下水位上升,使土壤成为沼泽。浸没区由于土壤隔离空气,导致肥力下降,对种植产生一定影响。地表水被地下水渗透后,蒸发过程中极易导致盐分过高,从而形成土壤盐碱化,周边的植物会遭受干旱甚至死亡。

2.5对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占据陆地面积,造成陆生生物生存空间缩小,生存环境被破坏,被迫造成迁徙或移居。水生生物因水流、水环境改变,导致洄游性水生生物通道被切断,产卵环境被破坏,造成部分生物死亡、繁殖率降低。

3、水利工程影响生态环境的应对措施

3.1一以贯之坚持节水优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把“节水优先”放在首位。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树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引调水工程、水源工程实施中,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节水优先、开源节流作为生态保护的前提,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大力宣传节水知识,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推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3.2科学编制规划和充分前期论证

重大水利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前期工作,根据工程建设地点,综合考虑规划布局、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民生需求等情况,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角度,长期全面规划论证,为工程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水利工程论证原则,开展严格的前期论证。把握不同类型的工程特点和区域环境特点,规避生态保护红线,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精准评价环境影响,严格落实生态环保措施。

3.3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评价体系

是指导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基础和指南。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和调查、预测、分析、评价等手段,准确、真实、有效地反映新形势下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适合程度,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要贯穿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细化生态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工程建设同步的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不断修订完善评价体系,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理论依据。

3.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涉及民生问题,涉及面广、资金投入大。目前,生态环境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资内的水利工程项目资金,不能全方位、大规模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应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标准,对造成不利影响的区域或居民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偿。同时,不断完善补偿资金渠道,争取银行信贷、企业融资和个人投资等。在水利工程完工后,对于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要予以修复和恢复。为了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补偿机制和管理手段,尽可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3.5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科学有效施工

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生态理念贯穿整个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对施工企业的约束和管理。开工前,对工程所在区域进行全面调查,制定符合生态平衡发展的施工方案。建设阶段,落实环保措施,减少施工污染,降低工程的影响面和影响深度;工程竣工后,开展生态调度,制定生态流量控制指标,对耕地、植被、水土进行最大限度的补救,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6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工作

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权责划分,落实到人到岗。水利工程建设监管人员加强过程管理,严控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环节。对监测、监理和施工单位采用问责制度,通过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督促相关人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环境保护制度,利用制度管人管事,若发现破坏环境的情况,视情节严重情况对涉事人员采取惩罚措施。

3.7推动智慧生态环境建设

2021年,水利部发布一系列关于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文件。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可以依托数字孪生流域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等手段及时获取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数据;通过智能管理,建立数字化场景,满足生态环境数据存储、网络传输、模拟计算等需要,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力驱动。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工程建设加速发展,水利工程不仅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发挥水利工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志琴.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居业,2021(01):157-158.

[2]季丽.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现代农业,2020(07):88-89.

[3]陆沛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分析[J].居舍,2020(1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