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4
/ 2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杨景云熊媛苏艳赵得荣通讯作者

保山市人民医院,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VWI)在多种颅内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颅内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的50例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及与CT血管造影(CT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和临床诊断结果对照。结果:50例患者中,不稳定斑块20例,血管炎10例,动脉夹层8例,烟雾病7例,颅内动脉瘤5例,40例(80%)HR-VWI检查与CTA/DSA及临床诊断一致,7例(14%)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3例(6%)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结论:颅内血管疾病除了CTA、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临床提高颅内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颅内血管疾病;诊断价值;CTA;DSA。

颅内血管病是一类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的高危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年上升,由于其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颅内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相互依赖的,通过准确的诊断可以更好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改善患者预后[1]。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内血管诊断方式也在不断优化升级,现有的颅内血管成像技术主要有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但均仅能反映血管管腔的变化,无法反映血管壁形态的改变。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技术可以通过抑制血流信号,清晰地展现血管壁形态[2]。本研究将分析HR-VWI在颅内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我院2021年3月-2023年9月接诊得到颅内血管疾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含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区间37-85岁,平均年龄(66.41±9.84)岁。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经术后诊断或临床综合诊断,为颅内血管疾病;③临床病史资料均真实、完整;④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脏器损伤;②伴有恶性肿瘤;③对本研究检查方式存在禁忌或过敏;④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类疾病。

1.2方法

研究对象均给予DSA/CTA与HR-VWI检查,具体方式为:

(1)DSA:实施局部麻醉,选择一根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侧桡动脉或者股动脉,通过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在导丝引导下导管到达颈部的血管,进入所要显示的颈动脉和椎动脉,造影管到位后,放置于特定动脉开口约2cm左右,然后摆好位置,注射造影剂造影,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观察血管的直径、形态、有无病变等情况。

(2)CTA:取平卧位,在医生指导下头部放置于枕托内,通过静脉针把造影剂注入体内,当造影剂到颅内动脉血管时,进行颅脑定位扫描检查。

(3)HR-VWI:以美国GE Discovery 750W 3.0T磁共振扫描仪举例。扫描方法为:在头颈部中使用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中心线对准甲状软骨,扫描范围为整个颈动脉及颅内动脉走形区。扫描序列:3D-FSE-CUBE平扫和增强、3D-TOF-MRA、2D-FSE-T2WI、CE-MRA。扫描参数:3D-FSE-CUBE T1WI增强(TR=460ms,TE=9min,FOV=180X180mm,矩阵=256X256)。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钆特酸葡胺,通过MRA预先识别病变所在位置,确定扫描范围,使用黑血和亮血技术识别病变在管壁上的特征。扫描完成后将3D-FSE-CUBE T1WI的冠状位图像重建为横轴位和矢状位,并将结果上传到工作站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以术后病理学或临床诊断为依据,由两名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诊断医师进行双盲判读,观察以下HR-VWI 表现: 血管管腔的狭窄程度、血管壁强化形式、强化程度、强化范围。对比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方式的颅内血管疾病检出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比较

50例患者中,CTA/DSA及临床诊断不稳定斑块20例,血管炎10例,动脉夹层8例,烟雾病7例,颅内动脉瘤5例。40例(80%)HR-VWI检查与CTA/DSA及临床诊断一致,7例(14%)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3例(6%)与临床诊断不一致。

3.讨论

HR-VWI对颅内血管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HR-VWI上,颅内动脉硬化的典型征象是偏心性的管壁增厚,而PACNS则是均匀的、向心性的环状增厚并伴有增强。可逆性血管收缩综合症通常是以弥漫性增厚为主,而且是较为均匀、轻微的弥漫性增厚,通常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恢复。血管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表现为弥漫、节段性狭窄、扩张,同时还表现为对称性增厚,一般需要7-17个月才能恢复正常。有人将HR-VWI用于颈动脉夹层的诊断,并发现HR-VWI对颈动脉夹层的壁间血肿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平扫T1WI显示血管壁间血肿呈高信号。HR-VWI不但能清楚地显示斑块的部位、形状,而且能通过斑块中的信号变化来判断斑块的构成,为评价斑块的大小及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依据。烟雾病的特征是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内膜的均匀增厚,在影像增强后,血管壁通常不会有强化,这一点可以与其他疾病进行区分

[3]

简而言之,颅内血管疾病除了CTA、DSA、MRA检查,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对临床提高颅内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群群,刘四斌.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22):1-4.

[2]王增奎,戴世鹏,韩雪.高分辨MRI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及稳定性的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 162-165.

[3]Kang N, Qiao Y, Wasserman BA. Essentials for Interpreting Intracranial Vessel Wall MRI Results: State of the Art.[J]Radiology. 2021 Sep;300(3):49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