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对抑郁症患者护理质量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品管圈活动对抑郁症患者护理质量及抑郁情绪的影响

叶俊玲

(厦门市仙岳医院,厦门医学院附属仙岳医院,福建省精神医学中心,福建省精神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9)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品管圈活动用于抑郁症患者对其护理质量以及抑郁情绪的影响作用。方法:本次抽选患者共100例,均于2021年01月~2023年06月间就诊,并确诊为抑郁症。抽签法分两组,常规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各予以常规护理和品管圈活动护理,统计、比较两组的抑郁情绪、临床疗效和护理质量情况。结果:在HAMD评分上,两组均有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上,研究组(92.00%)高于常规组(78.00%),P<0.05;护理质量评分上,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进行品管圈活动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抑郁情绪,改善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抑郁症;品管圈活动;抑郁情绪;护理质量

抑郁症,是一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性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日常生活均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上目前主要是采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其主要以情绪症状为主,受影响因素较多,因而,临床护理干预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也是尤为关键和重要的[1]。品管圈活动是一种新型的临床护理模式,近年来逐渐被应用到各科病症的临床护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2]。下面,本文随机择选10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分组护理研究,旨在分析和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抑郁症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情况。详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的100例患者就诊科室为神经内科,就诊时间2021年01月~2023年06月。均确诊为抑郁症。抽签法分组:常规组(50例),年龄在25岁~53岁范围内,平均(34.4±4.5)岁;男性27例,女性23例。研究组(50例),年龄在25岁~53岁范围内,平均(34.1±4.7)岁;男性26例,女性24例。经比较,两组的一般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予以常规护理。具体:对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指导、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

1.2.2 研究组  予以品管圈活动护理。具体:①建立品管圈小组及方案制定。抽调专门医护人员组成品管圈活动护理小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问题或难点进行讨论,总结护理要点,并提出改善优化意见,制定合理、科学的活动计划方案。②方案实施。护士应按照品管圈活动方案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药物服用、生活护理等方面的干预。在实施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将其反馈给主治医师。心理护理工作时应做到耐心、细致、针对性,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提高其参与度和积极性,帮助其保持乐观、轻松、积极的心态。饮食、生活护理方面应在充分考虑患者习惯、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制定合理方案,降低患者抵触心理,提高其舒适度。③调查及统计分析。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相关调查,并对问卷进行回收汇总,分析其中有问题的项目和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后续工作对策和措施。

1.3 统计学分析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述,行X²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表述,行T检验。差异值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抑郁情绪

如表1所显,经过护理后,两组的HAMD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且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抑郁情绪评分(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t

P

常规组

50

27.03±1.54

16.04±1.28

38.807

0.000

研究组

50

27.08±1.59

11.21±1.02

59.404

0.000

t

0.160

20.867

P

0.873

0.000

2.2 临床效果

如表2所显,在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上,常规组和研究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情况(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常规组

50

22(44.00)

17(34.00)

11(22.00)

39(78.00)

研究组

50

34(68.00)

12(24.00)

4(8.00)

46(92.00)

5.844

1.214

3.843

3.843

P

0.016

0.270

0.049

0.049

2.3护理质量

如表3所显,在护理质量各项评分方面,研究组均高于常规组,P<0.05。

表3  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分)

组别

例数

健康教育

卧位护理

用药指导

心理护理

饮食指导

常规组

50

82.14±3.72

81.17±5.73

86.18±4.23

88.32±3.52

87.02±3.30

研究组

50

91.06±3.58

92.05±4.88

96.04±3.95

95.16±3.14

96.25±3.09

t

12.217

10.222

12.047

10.254

14.43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情绪长时间低落、悲痛欲绝、兴趣减退等都是抑郁症比较突出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妄想、自杀等倾向,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明显降低影响。药物治疗虽对抑郁障碍、惊恐障碍等症状效果较佳,但治疗周期较长,且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3]。因此,需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提高其护理质量。

品管圈活动是一种高效、活泼、机动的现代护理管理模式,能不断提高和改善护理环境、品质和水平,优化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科学、舒适的护理服务,提高临床效果[4]

研究说明,此次随机择取的抑郁症患者当中,采用品管圈活动护理的,其HAMD评分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的患者。同时,临床总有效率(92.00%)也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患者(78.00%)。此外,品管圈患者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也均高于常规护理患者。各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其上述,抑郁症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护理,能有效改善和降低抑郁情绪,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有利于患者病症的改善和康复。

参考文献:

[1]邢苓,周燕,王朋巧. 品管圈活动对抑郁症患者护理效果的研究[J]. 心理月刊,2023,18(07):114-116.

[2]崔红霞,赵树红. 分析品管圈活动对抑郁症患者护理质量及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3):237-238.

[3]刘伟. 品管圈活动对抑郁症患者护理质量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4):162-163.

[4]丁银霞.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管理法的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03):188-189.

第一作者简介:叶俊玲,出生于1987-07,汉族,籍贯是福建厦门,科室是物质依赖4区,  目前职称是护师,大专,研究方向:精神科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