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与东盟气象科技合作平台的构建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8
/ 2

广西与东盟气象科技合作平台的构建与对策研究

刘蕾蕾  吕抒航  於莹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技术装备中心  530022)

摘要:中国—东盟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建设“广西—东盟”气象科技合作平台,促进广西—东盟气象科技合作和交流,对于支持我国气象可持续发展和技术走向东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广西—东盟各国气象科技合作的发展状况及其优势,探讨了广西—东盟各国气象科技合作的工作重点以及合作平台构建的基本构架,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气象科技合作;平台构建

引言

中国—东盟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作为一个包含11个国家、覆盖19亿人口、经济总量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继欧盟(European Union)、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之后,世界第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CAFTA的成立不仅将推动中国—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往来,还将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为广西的气象科技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中国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在气象灾害类型上有着共同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超强台风、特大干旱、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破坏程度越来越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2019年在菲律宾东洋面上生成的超强台风“利奇马”造成中国直接经济损失515.3亿元人民币。因此,加强和改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中国与东盟共同面临的挑战和使命。广西作为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邻的省份,与东盟各国在气候、资源、经济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高度的相似与互补,考虑到大部分东盟国家气象基础薄弱,因此应充分发挥广西区位、资源、劳动力、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借助中国气象装备与服务展的桥梁作用,主动深入了解东盟各国在气象装备与服务产业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切实解决供需双方对接的热点、痛点问题;同时,创新气象国际合作新思维、新举措、新产品,拓展气象装备与服务的东盟市场,促进中国气象输出,加快《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九项措施的落实,并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数据的实时互通性,联合开展气象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服务,促进中国—东盟气象科技与服务共同发展。为此,本项目以构建广西—东盟气象科技合作新平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广西—东盟各国气象科技合作的工作重点及合作平台的构建,为我国气象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广西与东盟气象科技合作交流的现状

近年来,广西同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在气象科技方面的合作不断增加,渠道不断拓展,形式也逐渐多元化,除了双方之间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外,双方的合作已经进入到了更高的水平。

为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合作的精准对接,开展中国—东盟气象发展现状的研究,我国于2017年首次完成了《中国气象发展指数报告(2017)》,提出了“气象发展指数的概念”,即将复杂、抽象的气象发展现状的数据资料具象化、标准化,通过多维度比较,综合评价国家不同时期的气象发展水平。该报告通过治理保障、经济影响、民生服务、生态服务、监测预报、创新驱动、环境支撑等具体指标,综合分析和评价我国气象发展总体水平、能力和效益。此外,为进一步增强中国与东盟国家气象数据的实时互通性,双方与2022年共同签定了《中国—东盟气象合作南宁倡议》以推进联合开展气象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服务,促进共同发展。

2广西与东盟气象科技合作的工作思路

广西—东盟国家间的气象科技合作,既是我们“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与东盟建立合作平台的一个战略构想。在此基础上,以吸纳东盟国家的先进气象科技、输出广西的气象科技技术为主要目的,将广西—东盟的气象科技创新平台与中国—东盟的科技创新体系相结合,形成中国—东盟的气象科技创新中心,以此推动广西气象科技创新,提升广西气象科技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在开展气象科技合作时,应该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共赢互利、优势互补、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强调科技先导,科技与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引进与输出结合。

3广西与东盟气象科技合作平台的构建

一是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科研联动,中介参与,企业带动,科技与经贸”的运作机制,构建广西—东盟气象科技合作体系。成立一个对外气象科技组织的管理机构,构建一个有效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对对外合作展开宏观的控制和管理,并对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组织、民间科技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二是情报搜集和调查制度。建立信息协作网络,对气象科技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开展气象科技协作提供信息支持。

三是建立科技交流和合作体系。承担气象科技项目的论证,规划,组织,实施等工作。

四是建立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体系。承担气象科技的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和创新的工作。

4广西与东盟气象科技合作的发展对策

4.1发展重点与方式

广西—东盟的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必须以国家气象科技发展战略和广西气象科技发展战略为基础,围绕急需、优势、关键、主导技术展开。在气象政务信息、天气预报、气象预警、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等方面与东盟相适应的气象科学技术应用技术成果展开链接。广西可联合区内外相关单位,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东盟各国气象部门的合作,实现技术上的优势。以东盟各国之间的气象科技合作交流为主,以气象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的直接合作为辅,再以气象科技、教育等相关部门为依托,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气象科技合作。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各国的优势技术、主导技术,开展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国企、民营企业等多层次的合作。可视情况选择与政府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开展合作,选择科技团组、人员互访、技术援助、技术合作研究、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引进、技术输出、举办展览、建立技术合作基地、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投资设厂等合作方式。

4.2具体实施对策

一是建设广西气象科技情报科研服务体系。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由专门的人员负责,拨出专项经费,提高气象科技技术,制订合作计划,促进气象技术交流和合作。

二是在广西成立气象科技技术推广中心,并成立与气象科技推广中心相对应的市级和县级工作机构。在广西科技厅、广西气象局等部门的主导下,积极配合,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贯通,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对外气象科技合作交流网络。在东盟地区,由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实行“政府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资源共享”的运作方式,并由专人负责联络、计划和组织。

三是制订近期和中期的合作计划。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将会把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气象科技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项目持续深入研究,并结合工作的实际需求,建设合作的项目、专家、渠道与信息资源库。

四是建设东盟地区气象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示范基地。要搞好科技引进、消化吸收、发展创新,特别是重大工程的建设,为科技引进、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是建设海外气象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来对接东盟各国的气象科技技术合作、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工作,促进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

总结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2025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对接,中国—东盟的各方面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气象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气象科学技术合作已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一个亮点。中国—东盟气象发展规划与气象科技合作平台以《中国气象发展指数报告(2017)》与《中国—东盟气象发展指数报告(老挝篇)》为指导,多维度结合了东盟各国的气象发展实际需要,遵循全面深入、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独立权威的原则,综合分析和研究了东盟气象发展的总体水平、能力和效益。

广西地理位置独特,发展程度与东盟大部分国家相近,经济结构又具有互补性,因此,广西应利用中国—东盟气象科技合作平台,与东盟各国气象部门开展科学技术合作,力争将广西打造成中国气象科学技术进入东盟的“桥头堡”。

参考文献

[1]王霖钰.中国—东盟气象发展及规划一体化平台的建议路径探讨[J].广西经济,2021,39(Z2):78-81.

[2]于平福,梁贤.构建广西与东盟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4):102-103.

[3]范小俊.构建广西—东盟农业科技合作平台的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5(08):31-35.

作者简介

刘蕾蕾(1980.03),女,蒙古族,河北山海关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工作:办公室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