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在新生儿临床上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1
/ 1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在新生儿临床上的应用

孟兰兰

陕西省人民医院   710000

【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外周动静脉换血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经验。方法对24例接受换血治疗的儿童进行分析。结果换血前后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下降率为64.7%。结论同步动静脉换血是挽救新生儿ABO溶血及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

【关键词】换血术新生儿

新生儿换血术是新生儿重症监护中重要的抢救技术之一,当发生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为了避免脑组织损伤及其后遗症的发生,新生儿换血术目前唯一有效的抢救手段。我科自2006年以来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抢救新生儿ABO溶血症5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1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日龄2~21天;其中足月儿16例,早产儿5例;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5例,败血症4例,持续黄疸,原因不明12例。换血指征以《实用新生儿学》为标准[1]。

1.2换血前的准备换血前禁食4~6h,准备阶段可先照蓝光,用苯巴比妥5~15mg/kg静注镇静,5%碳酸氢钠3~5ml/kg及5%人血白蛋白1g/kg输注碱化血液,提高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率。

1.3血源选择和配血量根据患儿的病因,ABO溶血用AB型血浆加O型红细胞混合血,感染者选用与患儿同血型的血,血源均为不超过3天的枸橼酸钠抗凝血,严格进行血型交配,配血量为150~170ml/kg。

1.4操作方法置患儿于远红外线辐射台上,取仰卧位,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率、血压及经皮测血氧饱和度,并观察呼吸、体温、皮肤颜色等。开放2条外周静脉,一条输血用,一条输液用。开放一条桡动脉或腋动脉。穿刺采用动静脉留置针,动脉端外接三通管,三通管外侧两端中,一端接肝素盐水,另一端引流动脉血用。输血速度150ml/h,静脉输入。同步动脉放血,出入量差不大于20ml。每抽血40ml,用少许肝素盐水冲洗三通管,换血前后均在同一动脉抽血测血糖、电解质、胆红素、血气、血常规并记录各项临床参数,换血时常规补10%葡萄糖酸钙,每换血100ml缓慢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ml。

2结果

换血前平均总胆红素浓度为530.45mol/L(303.5~757.4μmol/L),换血后187.5μmol/L(133.6~262.4μmol/L),平均换血胆红素下降率64.7%,置换出的主要是间接胆红素。21例经换血后再辅以光疗,胆红素均降至正常后出院。2例术后查血常规,Hb<10g/L,行输同型血治疗,术后1月随访,除1例入院时胆红素757.4μmol/L,入院时已为核黄疸警告期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外,其余生长发育良好。

3讨论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并发症为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幸存者75%~98%患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人类听力障碍、视觉障碍、智能落后的重要原因[2]。新生儿换血术是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有效的方法,对溶血病换血可及时移去抗体和致敏的或有缺陷的红细胞,减轻溶血,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防止胆红素脑病,同时可纠正贫血,提供白蛋白,防止心力衰竭,亦可换出致病菌及毒素,其效果立竿见影[3]。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具有以下优点:(1)简单:外周动静脉的开放简单,选择的空间较大,(2)安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抽血和输血同步进行,减少了血压波动和血流动力学紊乱。(3)效果好:动静脉同步换血,动脉端的血液只出不进,静脉端的血液只进不出,管道中不存在不能交换的血量,在动静脉同步换血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补钙:由于采用的是枸橼酸钠抗凝血为换血源,枸橼酸盐保养液可结合游离钙,引起低钙血症,故每换100ml血应静滴10%葡萄糖酸钙1ml,换血结束时再缓注2~3ml。(2)由于换血后短时间内要复查血生化情况,有血液丢失,且枸橼酸血中保养液占1/5,血液被稀释,加之输入的是成人红细胞,故在最后输血剩余30ml左右即停止抽血,以尽可能避免术后因继发性贫血而再输血。(3)血源应新鲜,如用3天以上的库存血换血,可发生高钾血症。库存时间长,血小板含量很低,可造成出血。

总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253.

[2]余善昌.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2,14(2):70.

[3]陈自励.快速同步换血抢救重症高胆红素血症.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1,1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