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靶向药,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阿帕替尼有什么区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31
/ 1

同为靶向药,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阿帕替尼有什么区别?

黄莉丽

犍为县人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400

在肿瘤治疗领域,靶向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内特定的分子信号通路或蛋白质靶标来发挥作用,能更加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和阿帕替尼目前在临床上使用广泛,虽都属靶向治疗范畴,但其作用机制、适应症和副作用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三种药物的特点,以便充分的认识它们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和区别。

  1. 贝伐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是利用重组DNA技术制备的一种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期间,肿瘤细胞需要形成新的血管以供应充足的营养,这一过程涉及到一种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质。VEGF由人脑垂体前叶分泌,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其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 结合,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值、分裂,从而刺激肿瘤新血管生成。而贝伐珠单抗可与VEGF结合,阻止其与VEGFR受体结合,从而控制肿瘤生长。目前,贝伐珠单抗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包括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胶质母细胞瘤、肝癌、卵巢癌、宫颈癌等领域。虽然贝伐珠单抗疗效显著,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毒副作用,常见的有出血、高血压、脓肿、蜂窝组织炎感染、电解质紊乱、外周感觉神经病变、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栓等,其他潜在的不良反应则包括蛋白尿、蛋白质丢失性肠病等。

  1. 安罗替尼

安罗替尼是由我国正大天晴药业研发,并于2018年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并上市的靶向抗癌药物。安罗替尼应用广泛,目前被批准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甲状腺癌和软组织肉瘤,其作用机制与贝伐珠单抗相似,主要与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有关。研究表明,安罗替尼是一种小分子多靶点的受体络氨酸激酶抑制剂,不仅可抑制VEGFR1、VEGFR2、VEGFR3,还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和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等激酶的活性,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安罗替尼为口服药物,用法用量为每次12mg,每日1次,早餐前口服。连续服药2周,停药1周,即3周(21天)为一个疗程。然而,同其他靶向药物一样,安罗替尼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毒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和非血液学毒性(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出血、伤口愈合障碍、高甘油三酯症等)。大多数不良反应可在暂停给药、调整剂量及对症处理后恢复,如果2周后仍未恢复,则应该考虑永久停药。

  1. 阿帕替尼

江苏恒瑞药业研发的新型药物阿帕替尼(商品名艾坦),于2014年10月17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准作为国家1.1类新药上市,用于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目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了肝细胞癌,并在剂量方面进行了改进。研究表明,VEGF和VEGFR-2相互作用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其中VEGFR-2不仅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还可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发生,包括p38-MAPK、Raf/MEK/ERK1/2和PI3K-Akt-mTOR通路。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小分子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竞争性结合该受体胞内酪氨酸ATP结合位点,高度选择性地抑制VEGFR-2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VEGF结合后的下游信号转导,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此外,有研究表明阿帕替尼还可能与多药耐药性相关的基因调控以及机体免疫微环境的调控相关。尽管阿帕替尼疗效确切,但同时也可能伴随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如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和非血液学毒性(如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乏力和腹泻等)。大多数副作用可改善,但仍需注意一些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出血、动静脉血栓、皮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腔溃疡、声音嘶哑和甲沟炎等,患者在使用时应密切关注,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管理和治疗。

  1.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和阿帕替尼虽同为靶向药物,但其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却不相同。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疾病类型、自身状态综合评估,并在使用过程中密切监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确保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