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及系统架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2
/ 2

智慧社区平台建设及系统架构研究

谭尤栋

广东城启科技有限公司523000

摘要:智慧社区理念的提出,它不但为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新的理念,也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方向。将其引入社区管理是城市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为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需要,为提高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抗疫战中,基层社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也为智慧社区探索创新社区管理方式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智慧社区;平台建设;系统架构

引言

我国已开展了多年的智慧城市建设,对减轻“大城市病”,提升城镇化质量,实现动态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促进城市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变得更加智能,上海,青岛,杭州,长沙,成都,都在2020年年初发布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计划。着重于城市治理、城市安全、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方面,对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如何构建智慧城市进行规划,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智慧城市的功能进行规划。

1、智慧社区的发展背景

1.1政策背景

“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是十九大报告的重点,也是将数字经济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重要体现。2018年至2020年,国务院、住建部相关部委相继出台多项关于智慧城市的政策措施,推进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加快落实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数字产业发展。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一个单元,政府正大力的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自2013年科技部首次提出要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智慧社区的应用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2013至2018年5年时间国家层面发布了18个文件倡导智慧社区的建设。

1.2时代背景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社区”的理念不断为大众所熟知,新技术的融入为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也同时输入了新的元素。在数据经济的背景下,数据将替代水泥、钢筋成为建筑产业的一种新资源,将原本传统的、粗放的建筑推向精细化的、技术与资源融合的产业转变。5G技术+AIoT都被列为新基建的建设范围,智慧社区的发展正是对新技术发展、高速信息化、数字化的响应。

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日益增大,在防疫过程中社区管理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为应对疫情常态化管理,社区的建设及数字化管理需求急需得到提升,利用智慧化建设手段成为了有效途径。同时,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住宅开发商正向“城市配套服务商”的方向转型,小区的建设逐步向街区化发展,为居民提供健全的配套服务,区别于从前对“住户”的管理,逐渐转向对“用户”的服务。人们对居住环境的从早期对基础安全环境的要求,逐渐期待品质服务和更深层的对人文生活的追求,更加渴望邻里和谐、互助交流的生活氛围。通过云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统一下达、数据快速获取,达到实时监管,为政务管理提供有效手段;借力平台数据分析、数据优化、设备的自适应运行、自适应学习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智慧社区建设方案

2.1智慧社区总体架构

在有关技术的支持下,一个智慧社区的整体架构应该能够满足各种使用者的需要,主要包括:政府(街道或基层组织)、物业公司、社区居民、周边商户及其他社区服务提供者。根据用户的要求,结合系统的服务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功能模块。其中,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是智慧社区的总体结构。这些部件的作用是:

(1)感知层:以各种前端智能硬件为载体,与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5 G等技术相结合。建立基于端到端的感知网络,采集、量化和分析多种外部环境信息,并对其进行局部处理。同时,数据在网络层被传送并汇聚到云端,用于大数据的分析以及应用层的业务处理。

(2)网络层:通过利用5G、4G、物联网NB-IoT和家庭有线宽带等技术,前端传感设备可以一步到位,为平台层提供网络通道。

(3)平台层:基于云计算,融合数据、连接、设备和能力,覆盖各厂商之间的系统间的差别,为上层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稳定的基本能力支持。

(4)应用层:通过利用运营管理平台,我们实现了与外部系统的互联互通,引入了媒体资源和商业区服务,实现了与公共政府服务的信息互联互通,并实现了与公安消防系统的联动。

2.2建设内容

2.2.1机制体制建设

根据智慧社区管理实际情况,建议由社区管理中心(委员会主任担任主管,分管各小区物业中心)来统筹管理,形成高位监督。建立社区管理体制格局,采取“一级监督,一级指挥”的管理模式,成立统一的社区综合服务系统,统一指挥权、督察权、赏罚权,建立健全社区综合管理服务运行机制;编制精细化、本地化的智慧社区管理指挥手册;组建全覆盖的社区信息采集员队伍;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管理综合评价与分析体系。

2.2.2建立线上线下双重管理模式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在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对幸福、价值和利益的追求出现了新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建立服务型政府、服务型社区管理,甚至智慧社区。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有适应时代的能力,在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管理方法上接近便民利民的目标。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政府还必须获得居民相应幸福感的反馈。目前,政府和社区都在这一层面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将权力下放给特定的社区,并协助居民进行自我管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自由感和幸福感。然而,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中,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其中,文化程度高、管理能力强,又能灵活地协调基层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工作人员或行政执行者,相对较少,这一现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我国服务型社区建设的需要。

2.2.3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建设

智慧社区服务平台由市、区(县)、街、居社区服务中心(站)支撑,以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连接,以智慧社区服务平台采集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形成社区基础数据源;以社区公共服务热线与社区服务网统一社区服务信息资源,整合设施服务资源,开发管理市场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信息服务。。

3、智慧社区运营体系建设

3.1落实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智能社区是智能城市发展的重要立足点。通过作为一个单元的数字化和智能社区建设,整个城市的智慧逐渐实现。这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布局,对高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的战略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有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都是基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3.2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它的应用涉及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智能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交互式智能网络,创造安全、舒适、舒适的社区生活,增强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归属感和幸福感。智能社区是从强调技术为核心向以技术为核心服务人群的转变。建设智慧社区的目的是基于技术使人类生活更加便利、人性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3.3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是建立一个安全系统。通过引入安全、智慧社区和大数据等技术,我们旨在增强社区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为社区服务和治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供标准化、安全的数据交换规范,降低居民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风险。二是建立全面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数据隐私。鉴于目前开放数据信息和数据挖掘的责任不明确,社区居民应注意个人数据的披露,并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缺乏现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本着诚信原则与相关公司签订相应的保密协议或承诺声明。第三,我们应该大力提高社区居民保护个人数据隐私的意识。社会监管部门应对个人数据的使用和处理行使监督权,并及时防止个人数据的潜在泄露。当个人信息被重复使用时,有必要对其风险进行分类,科学合理地评估个人信息的风险,以避免潜在的问题并引起高度重视。

4、建设智能社区的注意事项

在智慧社区建设的实践中,社区结构复杂,信息融合难度大,建设周期长,社区服务很难满足每一个家庭的需求。所以,在进行智慧社区建设时,首先要做好一些前期准备工作。社会调查与资讯整合是很重要的。在搜集资料时,必须保证资料的正确性。必须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方可进行建设。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先规划的计划,灵活机动,循序渐进,直接解决问题,不留任何疑虑。在构建智慧社区治理体系时,应把握以下五个关键点:

(1)加强城市社区互联网的建设和管理。在新的时代,智能社区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因此有必要对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同时,要完善各类信息的管理制度,确保社区信息的及时性;(2) 完善社区监控系统,核实居民信息。(3) 坚持人民生活生产需要优先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 加强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研究,努力突破现有核心技术,拓展智能社区建设新领域。(5) 做好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对接工作,确保“智慧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结语

推进智慧社区的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创建智能化、个性化的小区的充分必要条件。本文对智慧社区引入社区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明确,并与目前社区管理的现状相结合,建议在将智慧社区引入社区管理的时候,可以将商业模式引入到社区管理中,并对社区的长效性予以关注,并在适当的时候对社区的管理理念进行转变,将互联网与公共服务的融合起来,在保证线上线下双重管理的同时,也要保证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盛华.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效能[N].山西科技报,2023-09-04(B06).

[2]王俊文,唐鑫.当前智慧社区建设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16):60-63.

[3]张月民.智慧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18):97-99.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2.09.231.

[4]仝乘瑞.物联网智慧小区建设研究[J].商业文化,2021(35):84-85.

[5]向菊梅.智慧社区探访:智能应用带来“小确幸”[N].重庆日报,2021-07-1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