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质分析监测技术与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6
/ 2

环境水质分析监测技术与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探讨

杨迪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铁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

摘要:国内水资源分布广泛、储量颇丰,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南北地区气候差异明显,所以综合来看水资源十分有限。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大众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本文针对水质分析中采用的监测技术、监测数据等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力求逐步提高国内水质监测技术水平。

关键词:水质分析;监测技术;监测数据

引言:新时期,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带来了水质环境的破坏。近年来,国内水体破坏问题严重,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量巨大,危害了国内水资源平衡体系。同时由于人口增多、缺水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国内相关机构应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及时进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治理,避免废水指标过高。此外,还要积极进行环境监测技术的全面开发,提高对水环境的处理能力。

1.环境水质监测概述

国内水域范围广,对应的水质监测对象包括湖泊、地下水、废水等。需要从毒性物质、水质综合评价出发进行监测分析,二者监测技术存在差异。实际工作中,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选择合理的监测手段和评价指标。一般而言,环境水质监测主要考虑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浓度等要素,进行的是实时监测及后续评估。监控目标主要是对比监测对象和常规水质的差异,如海水、生活废水等。实际水质监测环节中,要结合物理指标、化学指标进行水体的综合评价。

2.环境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1重量监测法

该方法是借助水的重力特性完成分析。具体步骤:在对应区域取样,经过分离转换后称量,还要结合质量差异选择样品称量重量。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包括旋蒸分离、直接分离两种形式。操作简单,不需要使用精密仪器,可广泛应用于高浓度组分的检测,一般不应在微量元素检测中使用。此外,受湿度、温度等因素影响,还要考虑测量环境的要求。

2.2化学滴定法

根据滴定原理,一般包括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酸碱滴定是利用强酸或弱酸跟强碱或弱碱的中和反应进行滴定,使用酸碱指示剂。配位滴定也称络合滴定,一般是金属指示剂,由于配位剂稳定性差,可能会与多种金属元素反应引发颜色变化,可能会导致测量偏差;沉淀滴定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最后一种滴定方法是建立在氧化还原机制基础之上的。化学滴定法一般准确度高、灵敏度比仪器分析法小。

2.3仪器分析法

首先,离子色谱法。该方法属于液相色谱法。根据分离机制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交换色谱法、排斥色谱法等。离子交换色谱法可对液体中的阴阳离子进行检测分析,设备包括输液泵、色谱柱等。该方法应用中主要是根据待测离子和固定相之间存在亲和力差异进行分离,其中离子交换树脂是固定相,可在树脂上对固定电荷、自由离子进行分散。其次,原子吸收光谱法。该方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原理是基态原子吸收光谱后,在原子蒸汽照射下,吸收光频率使得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此时便会产生能谱作用。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高,应用范围相对广泛。再者,气相色谱法。该方法是对流动性的色层进行分离。样品在载气带动下进入色谱柱,在固相作用下,样品中各种成分的比例不同,在柱中的停留时间也不一样。从而得到各组分含量。根据出峰时间、顺序等可进行含量的精确测定。这一方法具有选择性高、灵敏度强的特点。这种方法在易燃气体的定量分析中较为实用,可对固态气体、非挥发气体等进行热裂化作用。

3.环境水质监测数据处理方法

水质分析环节中,环境水质监测十分重要。水资源评价中的参考依据主要来源于监测,因此,监测后的数据处理方法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加强数据分析的合理性。现阶段,数据处理方法相对较多,环境水质监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时间序列法、数据反复验证法、无效数据消除法及有效规整法等。

3.1数据反复验证法

现阶段,在进行环境水质监测工作中,由于监测环节采样方法存在差异,导致后续监测数据不一定完全保持一致。进而无法充分反应水质效果,从避免这种情况的角度出发,必须加强数据反复验证法,力求保证水质监测工作符合新时期的精确度要求,同时要保证合理性、公平性。换言之,后续环境水质的采样分析中,要结合监测点位置进行多次分析和验证,保证相关区域的样本经过了全面彻底的分析,实践经验表明,反复验证法可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度,对水质监测的整体都具有直接影响。

3.2时间序列分析法

水质监测过程中,如果监测频率过高,不但会造成工作量加重、人力的浪费,还会增加财力损失;但是,如果监测频率过低,又无法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对应参考资料便失去了其应有的可靠度,为此,业内人员经常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不但能保证监测频数的有效性、合理性,还可避免不利局面。

3.3无效数据消除法

环境水质监测工作中,在数据获取和测量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时间的影响。必须在一定时间限制范围内进行处理,如果监测环节中时间过长,便会导致其失去原有的意义,即对应数据缺失了应有的参考性。积极合理的消除监测环节中的无效数据,可一定程度上保证监测信息的真实性,对应参考数据将会更具价值。为此,数据处理环节中要及时清楚失效数据,避免数据过多引发的查找不便等问题。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十分有效,应用范围广,对整个数据处理都具有直接影响。

3.4数据有效规整法

该方法的重点是强调对数据的合理分类,即针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全面合理的整理和分析,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对后续数据参考都具有较为关键的影响。为此,相关人员必须及时进行科学分类,并针对不同区域的水质情况进行分析,加强数据方面的规范化整理,为后续分析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4.环境水质监测的发展前景分析

国内在进行环境水质监测中,一般采用的是人工抽样法,要针对相应区域的水质进行全面分析和抽样检测,得到所监测区域和周边环境质量的实际效果。人工抽查中,局限性相对较强,即水质监测可能无法保证连续性,则水质监测中的连续性、动态监测等要求便无法得到保障。为此,水质监测过程中,必须积极使用先进合理的技术,完成水质监测特点和数据的全面收集。此外,合理引入新工艺、新技术,还可保证监测质量、监测效率等满足预期要求,从而在不断实践中完成监测目标,并研究得到更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技术体系。国内水质监测机构,必须加强监测技术的重视度,及时进行各类技术的全面总结,保证各类技术得到合理应用和发展。需引起重视的是,在进行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要根据监测数据选择不同的应对方案,力求保证大众生活用水的安全性。

5.结语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保护已经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我国地理区域辽阔,水资源也比较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地区的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加强环境水质的监测已经成为新时期的重要工作。相关机构必须积极进行水质监测管理,可采用化学滴定法等诸多形式进行数据采集,然后是数据处理,完成分析过程,目标是积极查找出水污染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水污染的治理措施。只有积极合理的加强水质监测管理,提高水质监测技术,方可保证高效完成水污染治理工作,保护国内淡水资源,切实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带动国内相关领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锋.浅谈环境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问题[J].农家参谋,2020(10):199.

[2]林照彬.加强环境现场监测水质分析的质量控制[J].环境与发展,2018,30(5):180-182.

[3]崔芳云.探讨环境水质分析监测技术与监测数据的处理[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