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小小银针发挥大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1

针灸——小小银针发挥大作用

蒲金

泸州市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646000

中医是诞生于原始社会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中医中的每一种疗法在人们眼中都带有一丝神秘感,特别是针灸,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小小的银针扎进皮肤中就能够治很多病,为什么扎了针就能够缓解疼痛感?这根小小的银针究竟是怎样发挥着大作用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蒙在中医针灸上的神秘面纱。

一、针灸起源

针灸前身为砭而刺之、热而熨之,我国将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刺激疗法发挥到极致,成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乃针法与灸法的总称,在远古时期,人们发生疼痛等不适症状时,常常会使用石头、木棍等坚硬物体摩擦、捶打、挤压身体某一部位,以减轻疼痛,寻求康复。后来,古人学会并有意识的开始使用尖锐石块刺激身体特定部位,达到减轻疼痛与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石块被称作砭石,出现于距今8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最早的针具,后期在古人智慧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针具得到发展,逐渐发展成为金针、银针、铁针、青铜针,现在所用针具为不锈钢针。而灸法出现的时间可能早于针刺法,古人发现火并使用火,在用火过程中发现火焰灼烧、烘烤身体疼痛部位可以解除痛感,后来,他们变得更加聪明,学会使用兽皮、石块、砂土、干草、树枝等物品,通过热敷、烘烤等方式达成治疗疾病的目的。经过长期摸索,人们发现艾叶易燃、易加工贮藏、资源丰富,且具有温通经脉的作用,现已被作为灸法的主要原料。

针灸原理十分简单,针就是针刺,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针刺入穴的方式治病的疗法;灸就是艾灸,简单来说就是用火点燃艾条或艾柱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针与灸联合可刺激体表穴位,促成全身经络传导,以调节气血与脏腑,达成治病保健、扶正祛邪的目的。针灸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发展后形成一套独特的理论,得到了大众的赏识,已被国务院钦点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针灸作用

我们的祖先对痛点针灸进行不断研究与探索,逐渐形成了穴位概念,他们发现穴位可以反映机体功能状态与疾病病理,且能迅速驱病,而穴位是针灸治疗基础,针灸在发挥作用时也离不开穴位。相关研究指出,穴位在病理状态下会变得异常“活跃”,反映与治疗疾病的功能随之大大增强,此时针灸穴位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快速起效,且无副作用。

中医认为,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则不通则痛,而针灸可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发挥镇痛、调节免疫及内脏功能、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1. 镇痛

镇痛是针灸的主要作用,针刺治疗后,银针刺激机体穴位可激活多种镇痛物质,促使内啡肽、强啡肽、脑啡肽等阿片类物质在体内浓度增高,有助于提升镇痛作用。

  1. 调节免疫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初级中枢,同时也在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针刺疗法能够参与到神经-免疫反应中,通过激活下丘脑的方式释放内源性阿片肽,同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深度精神-身心反应,发挥强效镇痛作用、调节内脏功能作用以及免疫调节作用。另外,针灸可以增强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功能,而对于癌症患者而言,针刺可以改善细胞因子IL-2、T淋巴细胞转换率等指标,以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1. 调节内脏功能

人体募穴分布、俞穴分布与躯体神经、交感神经节段性分布排列息息相关,而脏腑募穴和相应俞穴存在相近或相同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而内脏疾病可以在相应体表作出反应,在特定穴位针灸则能达到调节与治疗相关疾病的目的。

  1. 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

偏瘫是针灸后常见症状,难以康复,而针灸可以引起肌肉传入刺激,增强大脑可促性,从而促进机体运动功能恢复。

其实,针灸在临床上的作用十分广泛,它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是疏通经络,可以直接开通阻滞的经络,从而通畅气血、濡养静脉,有助于治疗一系列与经络痹阻不通有关的病症;其最根本的作用为扶正祛邪,人体内有正气与邪气,正气与邪气相互抗争时会产生不良危害,尤其是邪气获胜时,而针灸可以匡扶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减轻症状,消除致病因素,进而治疗疾病;针灸最终极的作用为调和阴阳,人体是由阴阳构成的,而阴阳相对立,阴阳平衡可保机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生,针灸可以调节阴阳平衡,以治愈疾病,保健身体。

针灸效果立竿见影,能够解决很多病痛问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总之,不要小看那根小小的银针,小身材一样能够发挥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