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司鼓在演出中的作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2

戏曲司鼓在演出中的作用探讨

陈辉

江苏省柳琴剧院  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随着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以及进步,戏曲音乐种类以及内容也更加丰富,戏曲表演过程中司鼓者作为总指挥,必须不断的总结,尽可能做到推陈出新,方能体现其自身的重要地位,同时保证戏曲演出的效果,更能为观众所接受、理解并消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艺术欣赏能力。

关键词: 戏曲 司鼓  演出

一、司鼓应具备的技能和艺术素养

一台优秀的戏曲剧目获得成功,离不开演员在舞台上的卓越表现,也离不开乐队、舞美等幕后工作者的努力。作为音乐伴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司鼓肩负着协调全局的重大使命和责任。要想成为一名出众的鼓师,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锤炼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司鼓应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能和音乐素养。司鼓也是演奏员之一,首先应对自己所演奏的乐器了如指掌,基本功务必扎实。比如戏曲所使用的“班鼓”只不过是一个不到三寸的圆饼,而且没有固定的音高,要想利用它奏出节奏和强弱的变化,难度也不小。因此鼓师必须不断加强练习,训练手腕的力度、速度和灵活性,同时要熟练掌握各种演奏手法,如单击、双击、滚奏等等。而且随着戏曲音乐的多样化,还应借鉴西洋爵士鼓等多种打击乐的演奏方法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左右配合、手到心到、转换自如的境界。其次,司鼓还要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乐理、音乐史、音律、记谱法、音程、调式、节奏、节拍、和弦、转调移调,还有常用的音乐术语等等。只有打好了理论基础,才能在实际操作时游刃有余。此外,掌握必要的音乐指挥方面的知识对于司鼓来说也十分重要,包括和声学、作曲知识、配器法等,要准确运用领奏手势和指挥手法,全面了解各种乐器的性能和演奏方法,熟悉乐器的音色,并具备良好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唯有这样,司鼓拿到一个新作品时,才能凭借其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快速地在脑海中形成旋律、音响、风格等初步想象,有利于在排练和演出时对整个伴奏乐队进行全局性的调度。

二、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一)指挥方面

司鼓在戏曲表演中具有中心指挥的作用,一板一音都影响着整个戏曲表演的成效,也是戏曲表演成败的关键。司鼓演奏者在戏曲表演演奏中,应在理解整个曲目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所选剧目的内容和表演风格,掌握作品的内涵,通过司鼓演奏将戏曲剧目内容和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突出戏曲表演中的人物性格特点,使戏曲人物更加饱满和生动形象。同时,借助司鼓将戏曲表演的多个方面联系起来,突出司鼓的指挥作用,让戏曲表演更加完整。比如,在淮剧司鼓演奏中,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地位不亚于淮剧主胡,尤其司鼓的指挥、演奏和伴奏功能,能够引导戏曲乐队,发挥乐队演奏的优势,增强戏曲表演的表现力。

(二)演奏伴奏

司鼓在戏曲表演中不只起到指挥作用,还有演奏和伴奏的功能,可以辅助戏曲表演,使整个戏曲表演节奏更加紧密,故事发展更有逻辑性。因此,在司鼓演奏中,要求司鼓演奏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司鼓演奏技巧,运用手势指挥乐队表演,并且可以采用多种演奏方式与乐队演奏相融合,使司鼓演奏形式与戏曲表演者的动作唱腔具有一致性。以淮剧司鼓演奏为例,由于淮剧有着苍劲质朴和委婉抒情的特点,需要借助司鼓来控制整场戏的节奏和情感,需要司鼓演奏者熟悉剧本,按照剧目表演要求进行指挥,使之与剧情的发展相吻合。

(三)综合表演

司鼓是戏曲演出的四大要素之一,司鼓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对整个乐队的板式、起停和速度的转化有极大的影响。而司鼓的指挥、伴奏及演奏功能并非是无任何关联的,这几项功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由司鼓的指挥来控制戏曲演出的节奏,借助司鼓伴奏渲染演出气氛,带动演唱者进入戏曲表演的角色中,使司鼓指挥与戏曲表演完美融合,增强受众的感官效果。比如,淮剧表演中司鼓演奏起到协调演奏的轻重缓急的作用,司鼓作为沟通淮剧表演和乐队之间的桥梁,需要司鼓演奏者保证整个乐队的演奏和司鼓指挥的连贯性和同步性,意识到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指挥动作过程中把控好演出的节奏,同时也要顾及念白和停顿,使司鼓更好地服务于戏曲表演。

、司鼓应具备的技能和艺术素养

一台优秀的戏曲剧目获得成功,离不开演员在舞台上的卓越表现,也离不开乐队、舞美等幕后工作者的努力。作为音乐伴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司鼓肩负着协调全局的重大使命和责任。要想成为一名出众的鼓师,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锤炼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司鼓应具有高超的演奏技能和音乐素养。司鼓也是演奏员之一,首先应对自己所演奏的乐器了如指掌,基本功务必扎实。比如戏曲所使用的“班鼓”只不过是一个不到三寸的圆饼,而且没有固定的音高,要想利用它奏出节奏和强弱的变化,难度也不小。因此鼓师必须不断加强练习,训练手腕的力度、速度和灵活性,同时要熟练掌握各种演奏手法,如单击、双击、滚奏等等。而且随着戏曲音乐的多样化,还应借鉴西洋爵士鼓等多种打击乐的演奏方法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左右配合、手到心到、转换自如的境界。其次,司鼓还要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乐理、音乐史、音律、记谱法、音程、调式、节奏、节拍、和弦、转调移调,还有常用的音乐术语等等。只有打好了理论基础,才能在实际操作时游刃有余。此外,掌握必要的音乐指挥方面的知识对于司鼓来说也十分重要,包括和声学、作曲知识、配器法等,要准确运用领奏手势和指挥手法,全面了解各种乐器的性能和演奏方法,熟悉乐器的音色,并具备良好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唯有这样,司鼓拿到一个新作品时,才能凭借其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快速地在脑海中形成旋律、音响、风格等初步想象,有利于在排练和演出时对整个伴奏乐队进行全局性的调度。

司鼓应积淀丰富的戏曲专业知识。传统戏曲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特别是对所从事剧种的专业知识,无论是表演程式,还是唱腔、锣鼓经等,司鼓都要熟悉。以常德汉剧为例,“现存传统剧目约500个,其中高腔剧目30个,弹腔剧目占90%以上。 汉剧唱腔以弹为主,夹有‘南北反‘汰腔‘丑腔‘草鞋板‘子母调等,构成汉剧特有弹腔,此外还有高腔、昆腔、民间小调等声腔体系。乐器以土、苏、京三套锣鼓结合使用,有其特色。大小锣鼓经有150个左右,常用的锣鼓曲牌有《风老大》《水底鱼》《大击头》《飞二流》《大三流》等。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基本功分内外‘八大块,‘外八块即头、眼、口(念、唱)、手、腿、腰、裆、罡(摆罡、即台步)八门外形功夫;‘内八块即喜、怒、悲、愁、惊、疑、呆、癫八门表情技术……表演技艺方面的特色功法有踮步、呔步、提筋路等特色步法,及高方巾功、胡须功、麻姑献寿水袖功等表演技法……”①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真正做到“懂戏”,是一个专业司鼓养成的重要一步。另外,在此基础上,司鼓还应深入了解剧本内容和情节,体会导演、音乐设计等主创人员二度创作的意图,感受演员内在情感的变化,才能指挥伴奏乐队演奏出最适合剧情需要的音乐。如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中心创排的《孟姜女传奇》,从孟姜女“思夫”的悲悲切切,“望断片片绿竹林,望断对对南飞雁。望断白云天际远,望穿秋水泪湿衣衫。若是珠泪拾得起,一滴一滴用线串,串上心串上肝呀,串成痴情的项链链,串上心串上肝呀,串成痴情的项链链,拿给范郎看。”到“过关”时风、雨、雷、电四大天神的严酷考验和惊悚恐怖,再到“哭城”的伤心欲绝,“谁说阴阳两重天,范郎就在我面前。范郎啊,范郎啊!你是我的情,你是我的意,你是我的真,你是我的爱,你是我的夫君大如天! ”不仅场景、情节在变,演员的情绪也在变,先是思念丈夫,然后勇敢无惧地寻找,最后悲恸绝望地发现丈夫已不在人世。为了辅助演员烘托情绪,司鼓在不同场景运用了不同的锣鼓经来渲染气氛,突出表现“孟姜女”这个人物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

司鼓应提升管理、协调才能。司鼓主宰着戏曲表演的节奏,负责带领伴奏乐队进行日常排练和演出,也要参与和导演等主创团队的沟通、与演员的联系,更要与不同声部、负责不同乐器的演奏员直接对接指导,是剧团人际关系的中枢岗位。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剧团的司鼓往往都逐步成长为乐队的团(队)长,甚至更高职位,因此十分有必要不断地提升管理、协调能力,增强领导力。

四、结语

在戏曲表演中,司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司鼓演奏不仅可以调控演员的情绪和舞台节奏,还能突出唱腔的变化,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效果。因此,要求司鼓演奏者具备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具有良好的反应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能够充分发挥出司鼓在戏曲表演中的指挥、演奏和伴奏作用,处理好人物关系和情节的起承转合,提升戏曲表演的有效性,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