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7
/ 3

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效果分析

焦文周    刘霞     闵道泉

江西省上栗县中医院 江西萍乡  337005  

[摘要] 目的:探究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效果分析。法:90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资料,采样时间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11月1日,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观察气道表面麻醉联合瑞芬太尼(实验组)与单独使用气道表面麻醉(对照1组)或瑞芬太尼(对照2组)。记录并比较患者在清醒拔管时的不同监测点收缩压变化;不同监测点心率变化;不同监测点血氧饱和度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相对比,研究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改变,(P<0.05)。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效果方面,有效避免拔管时的呛咳反应,稳定心率及血压,值得借鉴及推广应用。

[关键词]瑞芬太尼;表面麻醉;清醒气管拔管反应

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瑞芬太尼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术中的镇痛管理。其高度选择性和快速起效的特点使其成为疼痛控制的首选药物之一。然而,在气管插管和拔管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疼痛和刺激反应,例如咳嗽和喉痉挛等。这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也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和风险。为了克服这一问题,一种新的方法被引入——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瑞芬太尼通过其强效的镇痛作用,可以迅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而表面麻醉能够在插管过程中对喉及气管黏膜进行局部麻醉,从而减轻刺激反应。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的组合应用,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然而,任何新的治疗方法都需要进行深入的评估和研究。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的适应症、安全性和效果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旨在对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的价值进行深入探讨,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90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资料,采样时间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11月1日,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观察气道表面麻醉联合瑞芬太尼(实验组)与单独使用气道表面麻醉(对照1组)或瑞芬太尼(对照2组)。90例患者当中,包含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20~60岁,平均(40.15±12.12)岁,体重50~75kg,平均(62.51±11.31)kg。纳入标准:(1)研究同意书必须由患者本人和家属共同签署。(2)患者必须精神正常,能够流畅交流。(3)研究项目已经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执行许可。排除标准:(1)有慢性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或免疫系统异常的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2)麻醉配合度差的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3)有禁忌使用麻醉药品的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

1.2研究方法

在麻醉诱导过程中,所有患者会使用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丙泊酚和顺式苯磺酸阿曲库胺。术中,顺式阿曲库胺的推注会间断进行,同时给予七氟烷吸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静脉泵注以维持手术麻醉的深度。手术即将结束前约30分钟,会停止使用吸入麻醉药物,而在手术即将结束前大约10分钟,会停用丙泊酚。

实验组:麻醉诱导后,实验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步骤来确保气道的暴露。首先,使用了可视喉镜来观察和暴露会厌、声门周围及气管内部。然后,他们采用了0.75% 盐酸罗哌卡因10ml喷雾的方式,对这些区域进行了充分的表面麻醉。在手术结束后,患者被给予了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并以0.06μg/(kg·min)的速度持续注入。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患者达到拔管条件,也就是达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RASS评分达到-1分以上,保护性反射恢复正常,呼吸频率正常,潮气量大于6m/kg。只有达到了以上的条件,才能安全地拔除去管导管。这一过程确保了患者在手术后顺利呼吸,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在对照组1(表麻)中,患者在麻醉诱导后,使用10毫升0.75%盐酸罗哌卡表面麻醉气道,并在手术结束后立即停用瑞芬太尼。当患者满足拔管条件时,进行气管导管拔除术。

在对照组2(瑞芬)中:在进行麻醉诱导后,不出现表面麻醉情况。手术结束后,会给予瑞芬太尼0.06μg/(kg·min)的持续静脉泵注,直到患者达到可以拔管的条件后,才会拔除气管导管。

1.3观察指标

探讨不同监测点收缩压变化;不同监测点心率变化;不同监测点血氧饱和度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

T0表示拔管前5分钟;而T1指的是拔管过程的即刻时刻;T2表示在拔管后的二分钟测血压;T3代表了拔管后的五分钟;而T4则表示拔管后的十分钟;T5指的是拔管后的十五分钟。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为[±s,(n,%)],软件采用:SPSS27.00(改23.0);由T值、X2校验,数据状况存在明显差异P<0.05。        

2结果

2.1 不同监测点收缩压变化

   不同监测点收缩压方面,实验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相对比,研究数据有明显的差异性。

表1 不同监测点收缩压变化(

±s)(n=30)(mmHg)

监测点

实验组

对照1组

对照2组

T0

129.51±16.45

129.55±16.64

128.25±15.54

T1

133.25±12.65

142.65±14.551

141.17±13.582

T2

134.63±10.89

140.21±10.681

140.25±10.692

T3

131.28±13.49

138.25±12.551

138.10±12.252

T4

129.02±10.55

134.87±10.251

134.69±10.652

T5

129.30±7.58

129.63±6.19

128.33±8.47

1与实验组比较,P<0.05;2与实验组比较,P<0.05。

2.2 不同监测点心率变化

对比实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不同监测点心率方面,数据改善意义明确。

表2 不同监测点心率变化 (±s)(n=30)(次/min)

监测点

实验组

对照1组

对照2组

T0

100.26±8.43

102.51±13.42

101.54±10.55

T1

108.65±8.31

113.58±9.121

113.25±8.652

T2

107.68±8.32

112.65±8.661

112.37±9.142

T3

103.23±7.59

107.65±8.551

107.84±8.062

T4

101.19±7.52

106.59±8.541

106.76±7.982

T5

99.93±9.51

100.65±8.23

102.47±8.55

1与实验组比较,P<0.05;2与实验组比较,P<0.05。

2.3 不同监测点血氧饱和度变化

   实验组不同监测点血氧饱和度,比较对照1组,对照2组,研究数值无明显差异改变。

表3 不同监测点血氧饱和度变化化 (±s)(n=30)(%)

监测点

实验组

对照1组

对照2组

T0

98.14±1.58

98.20±1.66

98.28±1.86

T1

98.22±1.15

98.39±1.761

98.29±1.282

T2

99.25±1.44

99.17±1.521

99.30±1.282

T3

97.75±2.27

97.79±2.691

97.57±2.862

T4

98.36±0.97

98.42±0.581

98.49±0.952

T5

98.17±1.22

99.02±1.141

98.25±1.302

1与实验组比较,P>0.05;2与实验组比较,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对比,呛咳、躁动、喉痉挛发生例数有明显下降;苏醒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表4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n,%)(±s)

组别

例数

呛咳(%)

躁动(%)

喉痉挛(%)

苏醒时间

实验组

30

1(3.33)

2(6.67)

4(13.33)

15.25±2.22

对照1组

30

2(6.67)

5(16.67)

6(20.00)

15.05±2.58

对照2组

30

2(6.67)

4(13.33)

5(16.67)

14.98±3.08

讨论

在进行气管插管手术时,患者的清醒气管拔管反应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问题。这些反应包括咳嗽、喉痉挛和心率变化等,可能导致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和困难[1]。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气管拔管的成功率与舒适性,医学界提出了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的方法应用于清醒气管拔管。瑞芬太尼(Remifentanil)是一种短效、高选择性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广泛应用于术前、术中和术后镇痛[2]。而表面麻醉则通过在气管拔管过程中对喉及气管黏膜进行麻醉,减轻患者出现的刺激反应,提高拔管成功率与舒适性。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可有效抑制清醒时气管导管对患者气道产生的气道反应,为气管拔管提供了更为安全和顺利的条件。本文旨在探讨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在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方面的价值。

首先,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方面,瑞芬太尼是一种极其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其具有起效迅速、停药后迅速恢复清醒等优势,适用于需要短时镇痛且精确控制的情况。在气管拔管过程中,给予瑞芬太尼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术后镇痛的质量[3]。其次,表面麻醉的作用方面,表面麻醉是对喉及气管黏膜进行局部麻醉的技术,通过减轻拔管时气管导管对呼吸道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性反应,如咳嗽、过度唾液分泌等,从而提高拔管的舒适性,减轻拔管时的刺激。表面麻醉不仅可以较好地缓解患者的不适感,还能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4]。同时,联合应用的优势方面,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通过两种方法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全面地抑制患者在气管拔管过程中的反应。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能够在起效时间内减轻患者疼痛感,同时表面麻醉能够提前减轻拔管引起的刺激反应。这种联合应用能够缩短拔管过程所需的时间,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并发症的发生率[5]。最后,安全性考虑方面,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在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的同时,应注重剂量控制和监测。过高的瑞芬太尼剂量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和意识模糊,而表面麻醉对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的患者也需谨慎使用

[6]。因此,在应用时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监测指标进行合理的调整。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作为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的联合应用方式,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该方法能够有效减轻气管导管对患者气道的刺激反应,提高拔管的成功率与舒适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然而,对于药物的剂量控制和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仍需高度重视,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我们希望进一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以探索该联合应用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优化剂量和应用策略,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曹池,张永海,马玲,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抑制鼻内镜手术后气管拔管反应的临床观察[J].  2022(11):1035-1037.

[2]李敏.观察地佐辛联合表面麻醉用于急诊饱胃患者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J].医药界, 2021, 000(014):P.1-1.

[3]叶婷,万文华,周杏香,等.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改良硬膜外导管注药表面麻醉抑制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探讨[J].浙江创伤外科, 2022,027(002):217-218.

[4]龙建平.艾司洛尔预防全身麻醉患者气管插管及拔管引起心血管反应的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1, 11(29):3-5.

[5]林周金,陈小芬,周敏.利多卡因联合瑞芬太尼全麻诱导对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21, 19(24):102-105.

[6]杨芳,柳爱军,王坤,等.经注药型气管导管表面麻醉对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全麻苏醒拔管期时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025(012):865-867.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

课题名称: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效果分析

课题编号:SKJP22022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