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坡屋顶的现代诠释——浅析传统坡屋顶的传承与更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9
/ 3

传统坡屋顶的现代诠释——浅析传统坡屋顶的传承与更新

徐良周博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研究生 江西南昌 330022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传统坡屋顶作为中国建筑活动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屋顶形式,其各种类型与文化内涵已深深扎根于中国建筑史的历史长河中。即使当今中国代建筑设计受到了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致使“后现代主义”主义之风盛行,但其缺少传统文化的支撑。本文从建筑中屋顶的定义出发,通过理解屋顶的文化象征,研究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坡屋顶的发展历程、架构形态及其蕴含的礼制文化,从多个角度分析坡屋顶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内的文化复兴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坡屋顶的外观造型、结构重组和材料应用作为切入点,分析坡屋顶现代诠释的方法,旨在推动传统坡屋顶的传承与更新。

关键词坡屋顶;文化内涵;外观造型;结构重组;材料应用

0前言

建筑的屋顶,也常常被人们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道德经》第十一章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即一个中空的能容纳人的衣食住行的空间,才是有房屋的作用。作为将空间围合起来的重要组成构件的屋顶,从古至今都是建筑师们不可忽略的甚至下大功夫设计建造的部分。

作为界定建筑内外空间的“屋顶”,这个概念在狭义上是指“建筑室外顶部的遮盖物,通常指盖在坡屋顶上的薄木板,石板或是盖在平屋顶之上的卷材。”而在广义角度上,人们对于建筑屋顶的认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如今,屋顶除了具有划分空间界限、遮风挡雨等古老的作用之外,更多地被看作是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一种扩展,这是因为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很多建筑师的想法都得到了实现,而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得到了逐步的提升。人对空间的主观性,往往来源于对空间的限定。不管是对于站在建筑外部观察整个建筑的外观的人,还是在建筑内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人来说,所占体积较大的屋顶都是一个可以对人们的主观意识和认知造成影响的结构。

但是,在中国这个高楼林立的时代,传统建筑的影子似乎已经从现代建筑的设计中隐没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的建筑面貌可谓是日新月异,在经济化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大量的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快速流入,一方面为建设更宜居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在悄悄挤压着传统建筑的生存空间。在资本和市场化经济的推动下,建筑师要扞卫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本土文化,要保持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这是一次相当不俗的挑战。

1关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屋顶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西都赋》中曾指出,“上反字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3]表明了传统建筑中屋顶的作用可以使人看见更多的景色,引入更多的光线。因此,屋顶在设计之初,就不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是为了符合日益渐增的功能而不断演变的成果。中国的木质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建筑群中,每个单体上都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辉。

1.1构架形态

在屋顶的架构形态上。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插梁式和井干式,在南北方不同地区以种种不尽相同但都极为复杂的架构方式,将厚重的坡屋顶架起。相比于中华文明,世界上其他众多文明,在建筑设计方面都较为着眼于建筑外立面的构图,重点在建筑墙身上线条、精致的雕塑和绚丽的装饰,这些元素作为建筑本体的附加价值,使得建筑实体成为一件崇高的艺术品。纵观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坡屋顶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举折高大、出檐深远、翼角起翘。[4]举折高大就是指房顶的高度和房屋自身的比例,在斗拱力的传导下,房顶一直在上升,房顶的斜坡也越来越陡峭,房顶和房屋的整体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房屋的主体,所以,欧洲人把中国的建筑称为“坡屋顶”。出檐深远指的是中国古典建筑屋顶的屋檐突出建筑主体,增强建筑气势与层次感。翼角起翘,它最初是在宫殿式建筑中发现的,目的是为了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给人以美感。

1.2礼制形态

在屋顶的礼制形态上。我国传统建筑单体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台基、墙身、屋顶,而屋顶相对应体现宇宙观中的“天”的概念,因此古人将屋顶四周的屋檐称为“宇”,将人们的住所称为“屋宇”,将寺庙称为“庙宇”……,“宇,屋边也”。也就是将屋檐下的空间视为一种宇宙的象征性表达,屋檐是“天”的象征性形态,在封建时期,屋檐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清以前,中国的屋顶是在“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一种实用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与普通的屋顶有很大的区别,但到了明清以后,屋顶及其构件已经彻底脱离了建筑的需求,更多的是依靠装饰文化来强化帝王权威,深化宗教信仰。建筑屋顶既能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又能成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逐渐由被动的接受转向积极的引导,这是文化得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2.传统坡屋顶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坡屋顶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走过了一条由简入繁、由繁化简的道路。起初较为简朴,经过漫长发展,逐步走向繁华、绚丽,而后又向原生回归。这在营构理念上,体现出一种文化的思想净化。中国坡屋顶形象轻逸俏丽,飞意流韵。其基本形制,在后世发展得多样而充分,主要包括庑殿、歇山、硬山、攒尖、悬山、盔顶、盝顶、卷棚、单坡、拱顶、囤顶、平顶、穹窿顶、万字顶、勾连搭顶、风火山墙顶与扇面顶等多种,其中以前五种最为主要,又以庑殿顶为最高文化品阶,以反宇飞檐的造型最为常见。

中国坡屋顶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商朝宫殿建筑屋顶形制类似于重檐庑殿式,极有可能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载的“四阿重屋”。在殷周之际,坡屋顶形制伴随建筑建造的技术逐渐成熟而不断完善。而后秦汉之世,坡屋顶之风盛行。不仅宫殿、祠庙、陵寝采取坡屋顶形制,阙与园林建筑也可见其影子。比如汉阙,其造型类似于石碑,较为厚重,主体上部略微出檐,为了抬高檐口,在其下部设计斗拱和卷杀椽子,并且巧妙设计出檐斜面,增其动感。魏晋南北朝时期从现有文献、壁画、石碑可证实,反宇飞檐式的坡屋顶在当时已发展为常态。隋唐时期,坡屋顶演变为增强建筑气势的手段。作为现存唐代木构之一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为四阿庑殿顶,其檐角微微上翘,极具鲲鹏展翅之感;甘肃敦煌壁画所绘唐代阁楼的屋檐,起翘之状生动;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的大佛殿,其飞檐也是一个漂亮的反翘曲线,可以说是工艺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宋代时期坡屋顶与隋唐时期又有所不同,其改变了唐代建筑气势宏伟雄厚的特征,灵活开放的运用大斜度、大曲度的造型特点,又加入宋代自创技巧,如斜袱结构,减少承重,赋予屋顶靓丽纤美之感。河北蓟县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楼,宋式坡屋顶,弧度饱满,檐口更加柔和,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河北正定隆兴寺的摩尼寺,其斜坡屋顶的飞檐逐渐向上抬起,比唐代的斜坡要高一些,但飞檐的厚度却随着斗拱和柱子的直径而变小。元明清时期,结合宋代《营造法式》的理论以及皇权至上的思想,坡屋顶造型向着肃穆、端庄方向发展,有时甚至过于理性、死板。比如屋顶材料的运用十分苛刻,不同的颜色材质表达不同的等级观念,以黄色琉璃瓦最为尊贵,因此北京故宫构成了一片波澜壮阔的黄色琉璃瓦海。

综上,中国坡屋顶的演进轨迹是清晰的。从商周起源到秦汉盛行,从魏晋南北朝的反宇飞檐到唐宋时期的大气磅礴,最后发展到元明清的庄重尊严。从起初“原生”状态,到过分推崇人工智巧而进入华丽、绚烂直至虚华,最后又向着原朴回归。由于中国文化历来非常倚重儒家伦理,所以坡屋顶的思想净化,势必会在文脉清晰、逻辑简明之中滑向伦理意义上的严格规范化。坡屋顶,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堂皇、最惹人注目之一部,成为中国文化颇具代表性的载体和标志。

3.传统坡屋顶的传承与更新

由于坡屋顶作为最基本的传统屋顶形式之一,因此对于传统坡屋顶的传承,绝不仅仅只停留在物理层面,建筑师可以从外观造型、结构重组、材料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从而唤醒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记忆,让人们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也能回望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和精神。

3.1外观造型

3.1.1完整再现

对坡屋顶的完整再现是指对其外观表现进行完整重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其设计思路是运用唐代较为流行的庑殿顶形制,整体建筑采取中轴对称的手法。建筑屋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正脊作为建筑最高点,四条垂脊对称分布在正脊两端,将屋顶分割成四个斜坡面,并着意使屋顶四角深远出檐,突出建筑的端庄大气,并且将现代功能融入到传统建筑形式当中,焕发出建筑屋顶的新活力。再犹如西安博物馆,其设计理念采用天圆地方的思想,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多种坡屋顶形式,建筑顶部中央坡屋顶形式为圆形攒尖顶,四周为四角攒尖顶。建筑整体造型还运用了重檐坡屋顶形式,突出端庄威严的气势。

3.1.2元素提取

3.1.2.1飞檐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屋檐形态,它通常是指屋檐尤其是屋角向上翘起,形成一种飞翔的姿态,通常出现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屋角,它的四角都是朝外伸展的,就像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鸟儿,灵动而又活泼。飞檐是中国建筑的一种重要形态,其独特的挑檐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采光面积,便于屋面排水,还增加了建筑的向上的动感,仿佛一气上托于檐,层檐叠宇,更营壮观之势,尤有飞动轻疾之致。比如国家会议中心,在屋顶设计时,就有意借鉴中国传统的飞檐造型,却又突破了传统坡屋顶的“人”字形曲线,采用了中间低四周略高,整体向下弯曲的弧线,又顺势串联起四角屋檐,更有上举之势。[5]传统建筑中利用四角屋檐翘起而营造出精巧的结构,而国家会议中心化繁为简,只取其线性动态之美,却展现了飞檐造型之神韵。

3.1.2.2曲度

    传统建筑屋顶另一重要元素就是曲度—“人”字形曲线。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流传最久,最典型的象形文字,建筑屋顶曲线采用“人”字形,除了外形相似之外,还有更加深层的社会含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国家体育馆,其屋顶设计灵感源于“人”字形曲度,但采用更加简约大气的弧形曲面,既美观又兼具采光。而与国家体育馆不同的是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其主体建筑仿照传统的“人”字形坡屋顶,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突出建筑的传统韵味,使得传统坡屋顶与现代建筑相结合。

3.2结构重组

当包豪斯主义刚刚出现时,人们觉得这种简约凝练的建筑立面和线条在一众古典主义繁琐的建筑中显得十分亮眼,但近日因早已泛滥而显得枯燥乏味的方盒子建筑的平板屋顶,逐渐沦为资本家用标准化预制建造模式来获取更大利益的手段。同时因固步自封、急功近利而显得毫无生命力的建筑群林立,使得处于建筑中的人们与大自然再度竖起高墙日渐远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底端仰望星空的人们,开始怀念建筑被回避的文化寓意,怀念屋顶在立面上被弱化的张力和吸引力。这正是被滥用的现代主义对建筑顶部空间认知的匮乏,是设计师需重视的领域。

南京燕子矶规划展示中心棱角分明且连续的坡屋顶,其灵感来源于江南传统建筑的坡屋顶,但又突破了传统屋顶对称、独立的结构。在设计中,大胆的将坡屋顶与地面相连接,建筑好似从地面生长蔓延而出,宛如一只轻燕栖息在水面。连续起伏的屋顶,富有韵律的折叠,最终形成复杂的极具现代感的屋顶造型,虽然变化丰富,但仍能从中看见传统屋顶的要素内核。经结构重构后的坡屋顶如同现代雕塑一样富有冲击力,同时将传统屋顶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3.3材料应用

通过传统的木质材料或石质材料结合混凝土来增加空间的质感和传统亲切的视觉效果,对称规整的天花语言传递东方对称谨慎的美学系统,还可以采用延续了当地常用的建材呼应建筑表面与周围的环境。人在不同的空间能体验的感觉也是不一样,材质就是整个室内空间体验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像不同肤色种族的人群,它们从根本上彰显出自身的个性、美好及希望传递的态度。对我们来说,材料是肌肤是真实感是不可被替代的空间语言,你可以触碰可以体验可以感受,但这一切必须发生在实体空间内。在现在虚拟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情况下,真实感是不可或缺、应该被珍惜的体验。在选用的材料的时候,我会更倾向去尝试是否可以用传统的材料但结合现代科技去突破一下原本使用方式。重庆市人民会堂圆顶钢结构上方的木屋盖体系,采用36根木屋架作为主要的承重构件,其竖向腹板下端采用锚栓与圆顶钢结构节点相连。将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巧妙地应用到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以其有限的跨度来解决这一问题,顺应了当时传统复兴的建筑潮流。[6]

4.结语

坡屋顶作为人类建筑文明中不可或缺亚洲建筑的代表,其内涵的传统建筑文化凝结了中华文明无数先辈的智慧结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7]因此,我们应该结合近现代中西方学者对与建筑的进步的思想理解和理论知识,通过现代先进发达的结构形式和建造技术,让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韩旭晶. 基于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筑系馆空间特征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

[2]胡英,张威,胡杨.传统建筑屋顶的现代诠释——浅析现代住宅坡屋顶的可持续设计[J].华中建筑,2006(05):44-48.

[3]周蕾. 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及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4]宋体峥. 传统建筑屋顶的文化象征[D].江西师范大学,2014.

[5]王珊珊,谢朝.传统建筑中“坡屋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研究[J].中外建筑,2012(07):35-37.

[6]蓝茜,张海燕.近现代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与展望[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1):44-47.

[7]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5(002).

项目基金:2022年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美丽乡村背景下的江西牌楼营造技艺研究(编号:YG202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