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以盐城为例

/ 3

传承红色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以盐城为例

胡正勃  金辉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邮编22400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是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对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盐城,是一座流淌红色血液,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英雄城市,挖掘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传承模式,推动红色文化发展,为盐阜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盐城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现状

(一)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近年来,盐城市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精神为指引,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加大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运用多元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产业结合,将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等多元价值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形成以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文化产业体系。致力将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盐城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二是优化红色旅游产业结构。近年来,盐城加大新四军廉政文化旅游专线、铁军文化现场教学线路、红色历史文化之旅一日游等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形成集参观、学习、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提升盐阜地区红色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三是创新“红色文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盐城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红色文化旅游”和“绿色生态农业”为主线,打造出“红绿”交相辉映的乡村振兴亮丽名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一个个坚实脚印,让农产品成为红色文化输出载体,提升产品文化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擦亮红色印记,提升人居环境

宜居的良好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盐城不仅是一片红色热土,也是环境优良的生态康养之地。盐城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大国际品牌,正用心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努力让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宜居宜业之地。近年来,盐城强化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一是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科学确定村庄分类,融合乡村风俗人情文化、地理生态文化等特点,推进村庄编制村庄规划,探索红色资源与乡村风光相结合的乡村建设模式,建设一批红色文化特色小镇或名村。二是加快村人居环境整治。借助国家各类重大建设平台及项目支持,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要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和纪念设施的修缮保护等,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供水、电网、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宜居性和整体风貌。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依托“红色村”建设,加快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造势。

(三)赓续红色血脉,引领乡风文明

培育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聚力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一是着力打造红色文化阵地。近年来,盐城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打造亮点突出的红色文化阵地,建设红色文化与乡俗融合的文化礼堂、文化长廊、家风陈列室、文化图书馆等场馆,通过AR或VR信息技术深化文化场馆综合体验,讲好家乡历史风物、红色革命故事,增强爱家、爱国、爱党情怀,激发群众了解当地特色文化的兴趣,让红色文化走进群众心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二是拓展党史教育学习效应。以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开展红色歌曲大家唱、党史知识大家答、红色故事大家讲等活动,以红色正能量为引领,传正气、树新风。三是将红色文化写入村规民约。近年来,盐城部分红色村镇将“传承红色基因推进乡村振兴”“听党话、跟党走”直接写入村规民约,将红色精神根植于群众中,有一百多人被评为“江苏好人”“盐城好人”“最美老师”“最美医生”等,实现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构建治理体系,夯实建设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而治理不能脱离农村基层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一是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传统。老一辈革命党人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实践与探索,对今天的乡村治理仍有重要参考价值。盐城正推动乡村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优良传统,深入学习总结革命先辈老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助力乡村有效治理。

二是创造性转化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在革命岁月的磨炼中产生并形成,其中蕴含的文化形态富有强大正能量,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质资源,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盐城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制作红色革命故事纪录片、编制红色革命故事书籍等,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引导群众提升社会价值观;还用红色故事、革命事迹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激发青少年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动力。

二、盐城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红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稀缺

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盐城作为革命老区资源丰富,人才却很稀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素质偏低。二是人才培训缺乏。三是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盐城是革命老区,经济上相对而言也属于欠发达地区。

(二)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实效不明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为乡村振兴铸基塑魂。盐城作为红色革命老区正积极探索红色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其中发现存有一些不足。一是形式和内容融合不够。二是成果转化运用不够。

(三)红色文化保护与设施建设不到位

红色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农村一些基层干部和村民对红色资源保护缺乏应有的重视,存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思想。而农村中有不少村民则认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加之法制意识淡薄,所以对一些在农田开垦或修房造屋过程中所发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红色遗址、遗物缺乏保护意识,进行肆意破坏,甚至将之据为己有

(四)红色文化参与基层治理力度薄弱

盐城红色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作风传统,为盐城乡村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发挥红色精神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是乡村治理主体单一。二是村民自治体系构建不完善。

三、盐城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一)大力培育乡村红色产业发展优秀人才

乡村人才振兴,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是大力培养本地红色文化产业人才。与党校、高校合作推荐专家学者进行红色文化宣讲及红色课题开发研究,选拔高素质大学生担任讲解员并进行专业化培训,打造高素质的红色讲解员队伍;同时发动本地革命先烈后代担任讲解宣传员,壮大红色文化宣传队伍,提高革命英烈后代参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使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二是完善有效奖励机制。完善薪酬制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扶持,设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项资金,并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红色人才队伍选拔、引进和培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进一步补齐乡村人才振兴短板。

(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涵养作用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精神源泉,也是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是增强形式与内容的融合。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价值取向,将其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与乡风、家风、民风以及乡规民约等结合起来,繁荣乡村文化。二是提升成果转化率。通过深入推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厚植乡风文明根脉,丰富村民精神世界,让村民的精神家园有“根”可守,有“乡愁”可觅,有“诗与远方”相伴,从而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二)强化红色资源统筹保护助推人居环境改善

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进行人居环境改善的独特优势。一是思想重视。思想上提升对红色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的认知,深刻理解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对于加强干部群众革命传统教育、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树立科学的观念和原则。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破坏或者销毁,就很难弥补。因此,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要树立科学的观念和原则。要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只有在对红色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前提下进行开发,红色资源才能够得到永续利用。盐城的红色资源,不少都属于县级及以上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各方面价值都很高。如果开发不当,就很容易造成无法估量和不可逆转的损失。因此,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以保护为首要任务,要提高对红色资源的认识层次,改变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努力实现红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的过程中,要把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功能作为优先考量,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遵循统筹规划原则。盐城红色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其在整合与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规划目标,制订规划方案,再加以扎实有效地实施。

(四)激发红色文化活力助力乡村治理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目标从“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转变。红色文化的应用可以帮助乡村治理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乡村振兴的顺利进行。

一是丰富乡村治理主体。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可以激发乡村女性和老年人的参与意识和自我价值感,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有助于满足村庄人口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尤其激励女性在小农户生产合作、创新创业、居家灵活就业、社会服务组织等方面形成内生的自治实践,进而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同时,红色文化中的优秀品德和先进思想也可以提高乡村女性和老年人的道德修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减轻基层社会治理的压力,为促进基层民众参与乡村治理提供持续动力。二是搭建自治载体。围绕“乡愁载体、精神家园”定位,完善载体功能,紧扣群众需求,在多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开展“送戏下乡”“道德讲堂”等活动,将其打造为弘扬主流价值、传承传统文化、展示新型农村、丰富文体活动、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平台。坚持尊重历史、保护自然的原则,推动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打造特色乡村旅游路线,增添了美丽乡村的文化厚重感和生态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