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县发展桑蚕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4
/ 2

琼中县发展桑蚕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陈云娇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  海南琼中  572900

摘要:通过分析琼中县桑蚕产业发展现状,总结该县存在的问题,为促进该县桑蚕产业健康良好发展,针对问题提供参考对策。

关键词:桑蚕产业  现状  不足 对策

琼中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北缘,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年均气温22.8℃,年均日照1741.1h,年均降雨量2444 mm,降雨量位于全省前列。优越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种桑养蚕,该产业是一项惠农产业,投入成本小,效益可观,特别有利于农户在短期内脱贫致富。种桑养蚕在琼中县发展已有10年以上历史,并且形成了适宜琼中气候特点和农业条件的热带“小蚕共育、条桑地养”生产体系。

1琼中县种桑养蚕发展现状

1.1发展规模

在琼中县委、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从2006年11月开始引进广东省徐闻县龙兴茧丝绸有限公司(现属海南中丝发展有限公司)在湾岭镇竹朗村、和平镇新民村利用水田改种,分别种下0.01万亩和0.0008万亩的桑园,开始 “试水”蚕桑生产,到2009年逐步推广桑蚕产业桑园种植面积0.57万亩,2011年扩大发展种桑规模,种植面积达到最高值的3万亩,多年来,桑蚕产业经历市场需求、价格变化、农户积极性等多种因素影响,截止2023年桑园留存面积有1.6万亩。

1.2基础设施及功能配套

通过引进海南中丝发展有限公司,带动桑蚕产业发展,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一是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确定了适宜琼中县桑树种植品种抗青283,亩产条桑达到3000kg以上。二是建设蚕种催青技术工作操作间,配备自动化控温排湿系统,统一催青蚕种,一期可催青蚕种1.2万张。三是组建小蚕共育饲养固定专业队伍,全年共育17批,共育蚕种1万张以上。四是修建农户养蚕生产性用房,确保全县农户养蚕生产场所充足,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五是在全县建设标准化种桑养蚕示范基地,六是修建桑园生产便道,以利用提高桑蚕产业生产效率,七是每个乡镇重点打造1个桑蚕提质增效标准示范村庄。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琼中县桑蚕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技术网络建设情况

琼中县种桑养蚕技术网络形成“县、乡镇、公司”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主要由中丝公司负责村级技术指导,政府引导、服务蚕农的方式发展产业,扎实推进桑蚕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种桑养蚕农户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1.4 养蚕效益

2009年开始大力发展种桑养成蚕的产值72万元,10多年间曾掀起过一股栽桑养蚕热潮,2018年经济效益达到峰值产值4000万元,2019年在市场经济价格波动产值为2942.3万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种桑养成蚕的产值2552.1万元,2021年蚕病出现大面积爆发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种桑养成蚕的产值1860.2万元,2022年农户养蚕的积极性受到重大打击桑养成蚕的产值为1333.3万元,直接导致养蚕产量、经济效益下降。

2 存在的问题

2.1养蚕积极性不高

琼中县前期由于建设琼中缫丝加工厂项目环评问题无法解决,产业链不能加长,附加值得不到提升,对种桑养蚕农户的综合带动性不高,养蚕积极性逐年降低。

2.2价格波动大

由于国际市场生丝价格的波动,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生丝价格下行,导致蚕茧收购价格随之下行,直接导致种桑养蚕农户售卖蚕茧收入下降,收入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无形中削弱了农户对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2.3管理不到位

琼中县技术服务体系由县、乡、公司组成,主要由中丝公司负责村级技术指导,政府引导、服务蚕农的方式发展产业,但技术水平存在参差不齐,全县小蚕共育的管理水平也存在差异,生产蚕苗质量不一致,对于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也略显缺位,间接影响了农户养蚕收获的蚕茧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收益。这也是全县种桑养蚕产业发展未达到理想水平原因之一。

2.4产业规划布局不完善

产业规划布局未落实到位,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况日渐显现,特别是近年来槟榔价格突破历史新高,使得槟榔与桑蚕矛盾进一步加剧,桑园失管、挖桑弃养现象突出。

3琼中县发展桑蚕产业对策

3.1完善基础设施、加长产业链建设

由于缫丝厂项目环评未通过,该项目无法实施,根据琼中县种桑养蚕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中丝公司在原址上调整建设了蚕茧蛋白质与提取加工厂,此举措扩宽了产业发展渠道,进一步提高桑蚕产业产品附加值,加长产业链,继续做强做大桑蚕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桑农积极性。

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发展种桑养蚕的好处,并结合建设生态县的要求,说明发展种桑养蚕与建设生态县是相互协调统一的,不仅农民可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保护环境。

3.2推行收购价格保险

推行桑蚕鲜茧收购价格保险,支持小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保险政策,在不增加农户负担前提下开展价格保险,竟要充分保障蚕农利益,又要体现公平和扶优原则,并减少资金拨付过程中间环节,实现理赔资金及时到位。

3.3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的桑蚕生产服务体系,加强蚕业技术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力度。一是要多渠道寻求加大对桑蚕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其服务功能和手段。二是建立县、乡镇、公司三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配备充足的技术人员。三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加大对种桑农户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通过培训使广大桑农观念更新、知识更新,熟练掌握种桑养蚕技术、提高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

(2)切实做好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新措施的示范推广工作。各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对发生病虫害的养蚕农户、村庄进行全面的综合防治技术指导,确保广大农民种好桑,养好蚕,有收入。

3.4 搭建“智慧桑蚕”管理平台,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琼中县地属山区,地广人稀,蚕区间隔较远,为准确掌握种桑养蚕生产情况,包括农户桑园面积、养蚕产量、质量、产值、订报种情况、蚕种出库数据等相关信息。针对传统种桑养蚕生产管理所存在效率低、时效性差等弊端,建议搭建“智慧蚕桑”管理平台,全面安装“蚕茧一体化管理系统”、“蚕农服务APP”,在共育室及重点养蚕户蚕房安装“可视化监测和气象信息采集控制系统”,在具有代表性桑园安装“桑园全天候气象及生产物联网服务系统”。实现种桑养蚕生产管理数字化、信息化。

3.5做好种桑的发展规划

认真做好种桑发展规划,以点带面,做好示范带动工作。在指导各乡镇发展蚕桑生产时,注重抓好专业户、典型户、典型村庄的筛选工作,让有意愿发展、讲诚信的农户先带头种养,通过接受培训懂技术的农户传帮带。相信全县将涌现更多种桑养桑收入好的典型村和示范户。

3.6加大投入是蚕桑产业发展的核心。

(1)琼中县多数农民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历来种桑养蚕投入主体是农户,投入少、见效快、管理严、产出不高。各相关单位要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蚕桑产业才会有较大的发展。

(2)继续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对那些只种桑不养蚕的或种植面积较少的农户进行引导,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把桑园转让给愿意管理的农户手中,集中经营。

(3)做好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高度重视与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争取各桑蚕相关的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双方在人才资源、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生产实践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4 结 语

琼中县的桑蚕业发展潜力巨大,政府部门需要和相关机构引进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拓展销售渠道,这样能更好的把琼中县的桑蚕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参考文献:

[1] 朱朝富.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2(06):81-84.

[2]李祥兵. 桑蚕产业发展与高效种养技术创新[J]. 广东蚕业. 2022,5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