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2

论加强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

徐玉成,张笑然

单位名称:中交一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省市邮编:天津市滨海新区300450

摘要:我国基础建设工程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道路桥梁工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往往面临较大安全风险,因此加强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强安全管理利于缩短工程施工周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促使各方主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对建设工程的良性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在开展施工安全管理时,应当注重将其与工程实际情况进行深度融合,加强施工过程安全管理,以确保建设效益。

关键词: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

近年来,我国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不注重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不仅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还会给施工人员和周边环境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加强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现实意义

1.1提高工程质量

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因不规范操作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同时,安全管理还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他们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施工,从而提高了工程质量。

1.2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如高空坠落、机械伤害等。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这些隐患对施工人员生命安全的影响,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1.3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个重视安全管理的企业,往往能够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和质量,降低工程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同时,安全管理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一个重视安全管理的企业更容易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信任。

1.4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通过加强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可以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工程事故发生的频率,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和不良影响,从而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 常见的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问题

2.1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许多道路桥梁施工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严重威胁到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导致安全管理制度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形同虚设。此外,一些企业虽然名义上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使得安全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无法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安全事故。

2.2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

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工程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一些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在施工过程中,他们往往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甚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一些小问题不会引发大的安全事故。这种心态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给工程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3安全培训不足

为了确保道路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效果,对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一些施工企业忽视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甚至雇佣未经培训的农民工参与施工,这给工程施工过程中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安全培训的不足不仅会影响工程的安全管理效果,也会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4现场监管不到位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管工作对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一些施工企业的现场监管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现场监管人员配备不足,无法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现场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无法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这些问题都给工程的安全管理带来了不利影响。

  1. 加强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

3.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这意味着,企业需要为每个岗位制定清晰的安全职责,并确保每个员工都了解和遵循这些职责。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还包括对安全措施的定期检查和评估,以及及时更新和改进安全措施,以适应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施工企业还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安全检查应由专业人员或第三方机构进行,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在检查过程中,应关注施工现场的各个方面,包括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人员的操作等。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检查制度,施工企业可以确保各项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降低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这些制度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增强客户和合作伙伴对企业的信任和支持。

3.2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

针对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施工企业应当采取措施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向施工人员介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置方法等内容,以确保他们在工作中时刻保持安全意识,并能够在遇到危险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为了提高施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施工企业还需要定期开展安全演练。这些演练可以帮助施工人员熟悉应急处置流程,提高他们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同时,通过模拟演练,施工企业也可以发现并解决在安全培训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3.3加强现场监管

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对于确保施工安全至关重要。为了有效执行各项安全措施,企业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所有工作人员都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同时,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监管人员是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的关键因素。这些监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便及时发现和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有效地履行职责,是施工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3.4加强施工材料的管理

在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材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施工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根据现场情况,加强对施工材料的监督,避免各种质量问题的发生,为路桥后续作业提供重要保障。在实际的材料管理过程中,要根据路桥建设的要求筛选出合格的材料,并考虑成本因素,避免资金的浪费。在材料入场时,需要反复核对质量合格证明书中的相关内容,不合格的材料要退回给商家,杜绝在施工现场进行使用,通过一切手段真正预防在材料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保障施工材料能够符合预期的要求。在材料入场之后要进行科学地储存,可以在材料储存区域覆盖上保护膜,防止周边环境对施工的材料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3.5加强施工设备安全管理

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这些设备的安全状况对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加强施工设备的安全管理。首先,应对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其次,应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同时,还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3.6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措施

施工企业在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监控水平方面,应当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措施。例如,利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实时、全方位的监控,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自动化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为现场作业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从而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管理效果,施工企业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这些措施应当综合考虑施工现场的环境、人员、设备等各种因素,明确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水平,确保工程的安全顺利进行。

在采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和自动化预警系统等先进技术措施时,施工企业还应注重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结合。例如,对于大型机械设备、深基坑等高风险作业区域,应设置相应的监控设备和传感器,及时获取准确的安全数据。同时,结合自动化预警系统,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现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3.7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协作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方、设计方、监理方等多个利益方都会参与其中。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管理得到各方的支持和配合,施工企业应该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协作,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沟通过程中,应积极倾听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施工企业还应该关注其他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及时引进和吸收这些经验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协调各方的利益,确保工程的安全管理得到全面保障。

结 语:

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高度重视。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施工设备安全管理以及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等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道路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风险保障各方主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良性发展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友伟.浅谈道路桥梁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居舍,2018,(36):118.

[2]潘保宏.探析道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J].四川水泥,2018,(10):25.

[3]朱荣华.加强道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研究[J].江西建材,2017(05):123.

[4]林金勇,傅安杰,彭宏广.论如何加强道路与桥梁施工的安全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2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