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9
/ 2

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分析

谢庆峰

中共滁州市委党校  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的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任务。社会服务是保障人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缓慢,社会服务质量较差,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提高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对于解决农村地区发展滞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基于此,本文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化服务模式、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等方面对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进行探讨,以望借鉴。

关键词:农村地区;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强调,要以改善民生为建设目标,推动全国各地区社会建设。加强农村地区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能够扩大社会服务覆盖范围,同时带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综合素质提高。因此,研究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建设意义,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驱动力。将信息技术融入农村地区社会服务中,能够有效加强农村偏远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联系,在促进农村地区信息流动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农村偏远地区的社会服务信息进行管理。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也有利于优化村委会等社会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规范业务流程环节从而提升社会服务的整体质量。使用信息技术处理行政业务不仅可以提升服务质量,还可以降低服务成本。例如在卫生医疗方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完善乡村医疗服务体系,规范医疗收费,全流程网上处理,减少了医疗人力成本。对于群众来说,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意味着接受的社会服务质量提高,节省了不必要的沟通与交流环节,直接享受到社会服务所带来的便利。在经济发展方面,由于加强了农村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利于拓展当地农业、养殖业等相关生产行业的销售渠道,群众收入水平提高进而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

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不只为农村地区带来经济与生活方面的进步,还能够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水平,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消息闭塞与人口综合素质水平较低是农村地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社会服务囊括了教育、就业、医疗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加强信息流通,让群众了解到更多的外界信息,提升群众的思想水平,缩小乡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发展差距。群众基础文化水平与人口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为乡村地区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信息化渠道的拓展也能够加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让政府直接掌握农村地区发展情况的同时,明确了解群众对于地区发展的意见与反馈,从而为下一步发展策略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农村地区持续发展[1]

二、当前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农村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初步覆盖了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政府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在农村地区发展,并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平台的建设,以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智慧农业技术也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农民可以实时获取农业生产情况、农业技术指导等信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然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网络覆盖不足,阻碍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其次,农民的数字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农民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和使用能力。再次,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因此,为了加快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并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合作和协调,共同推动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三、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就目前我国乡村地区发展情况来看,虽然电话与电视网络已经实现基本覆盖,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力量互联网覆盖程度较低。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受限,所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投入预算不足,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联系农村地区管理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投入,帮助建设农村网络服务平台。为节省成本,政府可以带头引入其他社会资本,在建设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扶持地区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针对极个别偏远地区,若互联网设施建设成本过高,则可考虑引入无线网络终端来实现信息化社会服务,以节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二)提升群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对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与应用能力也是提升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关键。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组成来看,处于20~50岁的青壮年人数较少,人口多由儿童与老人组成。儿童与老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差,因此适应能力较弱,不利于其享受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因此,农村地区应派遣相关人员为群众科普社会服务信息化处理流程,教授群众如何使用相关终端设备,提升群众与互联网络之间的互动能力。为定期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帮助群众掌握一定的网络移动端使用知识,意识到信息化水平在生活中带来的便利之处,进而逐步习惯电子化社会服务,为乡村地区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打下群众基础。

(三)优化服务模式

农村电子化社会服务模式是体现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大部分的社会服务在办理时,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流程环节,甚至需要不同部门共同处理。这种处理模式不仅为政府服务人员带来大量的工作负担,同时也让群众疲于服务流程,对社会服务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在提升农村地区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政府部门应对业务办理流程与电子化社会服务模式做出优化,减少不必要的办理环节,实现线上业务流程一条龙服务,帮助群众快速办理相关业务,让群众真正意义上享受到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获取群众信任。信息化渠道的拓展也有利于获取更多的群众意见,并根据意见反馈内容不断优化社会服务内容,提升电子化服务质量。

(四)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

乡村地区人才储备较少是导致地区发展落后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助力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政府方面应致力于招收与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高质量信息化专业人才。例如,政府部门可以面向我国高等院校,优先招收优秀的专业人才,让具有丰富理论基础的优秀学生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积累实战经验,从而转化为具有实践能力的知识型创新人才。同时制定相关的人才下乡福利政策,以优质的物质条件来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或是制定人才回流政策,让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回归到家乡建设中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则可以关联各大职业院校,开办相关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2]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社会服务是促进地区发展的根本前提,政府部门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接受能力、电子化服务模式以及招收培养专业人才的角度入手,加快农村地区社会服务信息化水平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亚青.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信息需求与服务工作研究——基于商洛市的调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22,61(09):220-224.

[2]白毅.以信息化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路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