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6
/ 2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麻海燕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宣化区葡萄研究所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及优秀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传承农耕文明与复兴乡村文化有重要意义,而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是促进其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传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性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对优秀的传统农事活动和民俗节庆活动进行了积极的挖掘和利用,使之成为新时期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对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集自然、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系统遗产”。这一遗产对传承农业文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展农业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与现实意义。

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是整个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基础。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既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贡献者,又是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推动者。历史上,我国有许多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许多在今天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2002年起,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发起了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活动以来,中国已跻身世界19大农业文化遗产之首。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体系。这种以乡土文化为根基的生产系统,既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史的缩影,又蕴含着资源利用、气候适应、水土保持、养分循环等基本生态理念。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能更好地展现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魅力。农业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传统农业生产体系、生产生产信仰、民俗约定等要素,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的体现,也是不容忽视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思想文化基础。

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是整个乡村振兴的坚实产业基础。农业文化遗存是农业文明在一定时期内的产物。我国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积累了丰富的粮食生产经验,为我国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23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我们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保障食品安全,并在各方面夯实食品安全基础。这在我国尚属首次提出战略储备的概念。习近平说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对食物的宏观概念,建立一种多样化的食品供给体系,从多方面寻找食物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农田、草原、森林、海洋为主体,多角度、多途径开发食品资源"为理念,以稻作、茶、果、畜养、游牧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

2.1加强农业文化遗产认知理念建设

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重要性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知是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的前提,在实践过程中,应加深遗产地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以农业文化遗产的繁荣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其一,应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即农民对其内涵和保护理念的认识。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应通过举办讲座、村内广播、村内宣传板、微信公众号等形式持续开展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增强农民对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引导农民主体与多方参与相结合”,促进多部门协同管理,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其二,基层政府应转变观念,深刻体会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在相关专家和专业科研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下实现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深度保护、合理利用,充分认识、挖掘、发展遗产地的特色文化,促进当地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2.2完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

农业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完备成熟的保护管理机制来保障运行,遗产地政府应建立健全农业文化遗产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机制,加强各方的利益联结,促进多方协同参与,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其一,健全完善农业文化遗产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制定相关规范和条例,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价值、保护和利用程度进行评估和考察,最大限度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其二,建立多方协同参与机制,加强各方之间的利益联结。农民作为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首先要增强其保护意识、激发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农民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同时也要均衡各方所得收益,促进多方协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进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2.3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熟练掌握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的农民,同时也是保护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对于乡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问题可以采取留住农民加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措施。其一,通过国家财政和社会投资吸引外出青年返乡回乡。目前农村地区的大部分青壮年是为了支撑家庭经济、改善家庭条件而选择外出务工,为了吸引这部分人返乡回乡创业,国家可以通过人才补贴的形式留住农村青壮年,特别是留住掌握农耕生产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型农民,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其二,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科研和管理型人才。农业文化遗产地基层政府应设立人才引进的专项政策和专项资金,同时加强与高校和研究院的交流沟通,搭建人才引进的桥梁,为外来人才解决生活上和工作中的难题,吸引专业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性,促进乡村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4加强遗产地的文化干预和激励机制

居民在农业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经济和情感因素是主要因素。加强文化干预,重视社区参与,保护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历史文化和农业文化免受灭绝的威胁,提高文化遗产地居民对文化遗产体系的理解,有效增强大众的文化意识;关注社区居民和企业的利益,实施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合理分配利益,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和谐统一,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遗产制度的保护和发展,并通过各种文化干预,创建有内容的个性化文化品牌,保护、传承和发展当地农业遗产,增加对当地农村建设的基本文化支持,让生活在遗产地的居民充分发挥他们的无限创造力,满怀信心和自豪感建设自己的家乡,为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3结语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但有关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会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马小斐.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2):9-11.

[2]吕璐芳.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复兴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87-93.

[3]陈茜.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转化[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12(03):1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