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林形成原因与修复策略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7
/ 2

退化林形成原因与修复策略探索

胡婷

达州市林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  635000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森林的退化问题备受关注。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人类活动等频繁增加,造成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退化林区不断扩大,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通过自然能力恢复,森林的活力遭到严重影响,生物生产能力随之下降,危害生物多样性,阻碍森林的可持续性发展。文章总结退化林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应措施,对其恢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退化林;形成原因;修复策略

引言

森林退化的现象在许多的国家及地区都有出现,由于受到营林造林不当、环境变化、有害生物以及自然灾害等危害影响,造成森林内部出现生长不良、林木枯死等现象,威胁了森林结构的稳定性,森林的系统功能由此退化、丧失。我国由于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因素,致使大量的土地资源被占用,部分地物的森李资源呈现逐步退化状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人工林场退化严重,造成土壤的生产力及肥力大幅度下降,物种多样性退化等问题。所以面对森林退化现象展开全面的研究分析,及时修复退化林,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及推进林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及作用[1]

1退化林形成的原因

1.1自然因素

国内部分地区前期建造的防护林大多数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森林的活力在逐步的衰退,生理功能日渐衰退。在此背景下,树木将继续退化、衰老,其本身的抗寒、抗虫、抗旱、等方面的机能都在不可阻挡的下降,难以应对自然灾害的不理影响。此外,森林其自身的各项功能正在经历退化、衰老、消亡。从气象灾害上分析,雨雪冰冻灾害等天气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对人工专业竹林、纯林的损害更加严重,导致林木出现大量的倒伏现象。除此之外,一旦出现重大的洪涝灾害,就会直接损毁森林资源,导致郁闭度大大降低,一定程度上阻碍林木生长。自然灾害还包括有害生物的清晰,为扩大森林资源的覆盖面积,大量种植人工纯林会对林分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极易造成有害生物的侵袭,若外界条件合适,就会促进病害的扩散与蔓延。比如出现松材线虫病后,假如管理及预防不当,就则会增加病害面积,此时需要工作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处理,例如清理枯死松树、强度择伐等,当前,松材线虫病害是影响我国松树健康发展的疾病,是造成松林严重退化的因素之一。

土壤水肥条件差也是影响森林生长力的重要原因,土壤退化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土壤污染最为严重,导致土地的肥力失去以往的生产能力,对环境的生产控制能力降低。部分土壤甚至已经失去其本真的生理特性,比如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等。这样的现象出现并非是一日造就的,而是长期累积的原因,在此状况下,森林的生长能力以及产量都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其生产力力将持续下降。

1.2人为因素

森林的选地整地不当、栽植密度大等都会导致林分的退化。我国部分林区的土壤贫瘠,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较少,保墒、保水的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生理生长的实际性需求,不利于幼苗的健康生长。若没有对幼林采取科学的水肥管理措施,影响其胸径及树高的生长,退化林由此形成。部分山区的立地条件差,还受到落后的应力观念影响,知识部分地物的造林密度过大,无法满足水分、养分的实际需求,林木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林木的抗灾功能降低。不合理的管理及栽培也是导致森林退化的因素,一些地区只关注造林而忽略后期对森林的管理工作,从而形成造林面积虽然大、但是林木生长能力弱的局面,不能抵御外界自然因素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园林绿化行业当前不太景气,没有进行绿化苗木的保护,从而增进了林木的退化速度。部分地区只重视林木的经济利益,不注重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并未根据林木的生长规律采取科学的采伐方案,阻碍林木的生长,林木的抗病能力由此下降。并且在造林时,在相同林地上连续种植同类树木,林地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导致林木出现早衰的问题,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2]

2我国森林资源退化现状

(1)林木大量消亡,林分残败。我国针叶纯林的分布广泛,属于结构简单的林分,极易出现退化现象,增城生物稳定性变差,松材线虫及松毛线虫非常容易出现,严重危害林场的生态健康。近年来,松材线虫病在国内多个地区泛滥,导致大量的树木枯死、消亡;(2)林分疏松,特背容易产生杂草。大量的退化林郁闭度低,加之林分疏松,杂草极易生长,且生长速度极快,阻碍幼树生长,加大修复的难度;(3)地方衰退严重,林分生长量不高。我国的纯林资源覆盖面积大,且森林中缺乏其他树种,造成地表枯枝的落叶较少,土壤的肥力遭到影响,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退化林修复策略

3.1退化林修复的类型

(1)生态主导的兼用林。在确定修模目标后,根据林分的结构制定修复的方式,可采取人工补植、封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树木种植的数量,以更新采伐或者抚育采伐的方式进行修复,抚育采伐包含卫生伐、生长伐以及透光伐,若是先锋树或者纯林组成的次生林,就选择混交林,在修复时,要注意保护原生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加剧森林退化:(2)用材主导的兼用林。森林修复根本目的是恢复森林的经济功能以及生态功能,因此可选取多种修复措施,例如平茬复壮、林下补植等,提升森林的修复率。若森林种植时密度过大,则可采取抚育间伐的方法,消除干扰树木及劣质树木。对于受到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的林分区域,及时清理受害林木,再选择当地珍贵的树种建造混交林

[3]

3.2退化林修复原则

3.2.1科学、自然的修复原则

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须遵循科学、自然的原则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出现方法不当造成相反效果的现象。还需要对将被修复的林地有全面的认识了解,严格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林分的分级管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树种。并要要针对性的根据退化程度、原因等对症下药,切忌随意修复。

3.2.2突出重点、合理修复原则

修复退化林过程中,需有限选择重点地区,即根据地区退还的退化程度高且极易受到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的林地,还有会造成危险的人工林。想要促使森林的自身系统的协调发展,修复退化林地十分关键,植被改造及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恢复退化林。

3.2.3构建杂交林、改善退化林原则

退化林有效修复的实现,必须建立不同种类的混交林。以此为基础,采取复层林等相关技术,维护森林下阶段的生态平衡。并且以科学的方法展开人工造林,促进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比如,在补植的过程中,以灌木丛及乔木为主,灌水之后,适当补栽乔木。如果是阔叶林出现退化,需重新种植一些针叶林,退化的是针叶林,就需重新种植阔叶林。以此强化造林结构,从而大力推广林间种药、林间有草、混交造林等多种经济有效的复合型生态体系。

3.3退化林修复具体策略

3.3.1更新造林技术

对部分具较好离地条件的防护林,例如水土保持、土地防护、防风固沙等优势的区域,在修复时,可根据造林的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修复措施。比如,采用条形恢复、块状修复等,对退化林地进行有效改善,增强森林生长的品质。在更新绿化修复时,应循序渐进,把修复更新的强度控制在1/3之内,保障被更新的树种可完全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更好的改善及保护生态环境。

3.3.2补植补造

假如林分的郁闭度低于0.2,那么就说明该林地为中度退化林分。针对此类退化林的修复,应在林间的空地出种植相同种类的优良树苗,并交付给专人看管,做好相应的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合理地修建树木枝条并定期除草,以此提升林区的郁闭度。补植的密度上,需按照林分年林、经营方向展开合理的设定,保证补植之后的林木其保存率能够达到85%以上。还有在人工更新造林时,应结合立地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更新改造工作,选择抵抗力、适应力较强的树种,并结合相关的修复技术原则来修复、选择。同时还要注意采伐造林过程中,控制好采伐的类别及区域,按照《森林法》的相关规定,伐木单位及个人必须持有采伐许可证,在规定的期限及范围内开展采伐工作。并结合设计的伐木区域作业执行限额采伐制度,采伐的方式包括间伐、择伐、皆伐。

此外,布置完成后还要开展补植管理工作。当树木补植后30天,加强管理,及时检查林木种植的成活情况,出现死株后要及时补植,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合理、适当地松土除草,保障幼树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为管理效率的提升,关键是做好林内的病害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林内病虫危害,做好相应的后续治理工作,通过3年的管理培育之后,形成针阔混交林。与此同时加强修复林区的巡林管护,派遣专门的护林人员对其进行定期检查,预防人畜的有意破坏,设置1到2个标准的检测样林,以此更加全面地记录幼树及林木的生长状况[4]

3.3.3封山抚育

针对有较强自愈能力及被人为活动导致出现生态退化的防护林,使用封山抚育的方式进行修复较为合适。当前生物围栏、人工管护以及警示标识都是常规方法,结合树木的具体生长情况,针对地采取修复方式,可发充分促进大自然自我修复功能的发挥,由此提升森林结构的稳定性,扩大森林的面积、数量。这项修复方法的对象还可以是经营不当、病虫危害以及低效等因素造成的退化林,具体方法是调整林分的结构组成或者林分密度,达到留优去劣、间密留稀,应用透光伐木的方式进行林地抚育,从而提高林地树木整体质量,此外,平整好造的林地,进行深翻、清除树根。

4结语

综上,对退化林的成因及修复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十分重要。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森林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均衡发展,并且退化林在一定程度能够影响人类的生活,所以必须对退化林展开必要的改造及治理。需根据退化林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对应的治理策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结合退化林林分本质特点,建造科学的森林资源宝库。以此为基础,经过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找出造成林分退化的源头,促进其得到科学的修复治理。

参考文献

[1]韩利强.退化林形成原因与修复策略探索[J].山西林业,2022,                (S1):42-43.

[2]裴斌.试析退化林的成因与修复改造[J].广东蚕业,2022,56(01):        133-135.

[3]何金灵.灵台县退化林分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        2021,15(35):80-82.

[4]孙学华.退化林的形成原因与治理修复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        27(0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