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4
/ 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王乐

中铁上海设计院规划院 上海 200070

【摘要】: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形象、环境品质、文化展示等方面影响重大。通过对现有城市滨水空间问题总结,从生态设计、功能完善、城市文化展示等方面提出优化提升策略,达到指导实践、打造更为完善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的借鉴作用。

一、城市滨水景观概念解读

水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滨水景观是指“ 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所共同构成的景观”。它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与其他城市空间不同的特殊属性,具有可塑性、承载力、生态效应、文化内涵、心理调节等作用。滨水空间作为人们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活力的象征,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二、城市滨水景当下常见问题

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的重要的公共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进步发展,滨水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也在不断地完善,但由于规划设计的时代局限性与更新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城市滨水空间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态性、实用性、功能性等方面。

2.1生态性缺失

在滨水景观设计发展初期,由于盲目求大、求快,一些滨水区开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长期的生态环境效益,前期开发建设没有将生态保护以及环境治理等考虑在内,造成滨水景观水域出现过度开发的情况,如:人工建造迹象过多、驳岸硬化、植物群落单一等等。使得景观水域的环境容量、环境承受能力已经超过负荷,内水植物以及水生生物明显减少,破坏了滨水生态系统,对水文、水质状况均有负面影响,甚至增加洪灾风险。一些城市甚至在河道景观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省空间,降低成本,采取了裁弯取直、沟渠化,硬质化的方式来塑造驳岸,生硬刻板。

2.2吸引力不足

造成滨水空间吸引力不足的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滨水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且空间形态较为单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滨水区设计中,主要的侧重点仍然是落在水系的防汛、灌交通等基本功能上。设计者抑或仅仅对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绿化设计等客观因素进行考虑,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如,缺少必要的休憩设施,造成游人无法停留;缺乏必要的照明设施,夜间具有安全隐患等。另一方面,传统的城市滨水空间逐渐衰退,出现了滨水资源封闭、河路结构分离等现象,滨水空间被隔离在市民公共活动之外,成为只可远观,无法近玩的水景。以上种种原因,从使用功能、使用便利性两方面造成滨水空间对游人的吸引力不足。

2.3文化性不佳

城市进程的加快,使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滨水景观环境都盲目的沿袭着西方的滨水景观经济发展模式,设计工作形式主义严重。设计者对于滨水地区沿岸文化特征有所忽略,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对延续城市的历史与文脉缺少重视。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流于形式,风格雷同,滨水空间特色景观丧失贻尽,使得滨水空间缺乏个性,毫无特色可言。设计师参考国外成功滨水设计案例,不考虑现状进行生搬硬套的现象屡见不鲜。设计手法单一,使得大多数城市滨水空间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出现文化趋同现象,不仅缺少了地域空间的文化可识别性,甚至成为单调的千城一面的滨水绿化工程。

三、城市滨水景观优化策略

3.1可持续生态设计

进行合理的滨水景观生态设计,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其标准是节约能源、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体到设计,就要在传统设计方法上增加生态学设计环节。如:滨水景观设计初期,要全面分析滨水景观相关的水利工程、资源现状、水土流失情况等,建立合理的景观开发范围框架。明确以科学景观作为指导,构建多功能、多层次的生态环境结构,并重视生态环境的延续与保护,按照生态原则有效布置河岸线。在确保原有风土风貌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利用地域环境的自然材料构建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合理的滨水生态廊道。另外,滨水景观设计需要按照不同物种的生长规律进行合理布置,同时优化河岸、滩地缓冲带等区域,极大地促进水体的净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使河流与河岸呈现出相对稳定、可持续、有机的生态系统。

3.2以人为本功能性设计

人的活动是城市滨水空间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核心就是营造可以接近的,并提供多样化活动的亲水公共空间。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空间属性与人的行为活动关系。一方面,人对自然环境有天然的亲近心理,鉴于人的亲水天性,必须在重视自然保护的前提下,创造与自然相融合、易于释放亲水天性的亲水设施。另一方面,安全性是人们自由活动的基本条件,亲水活动设施必须满足安全性考量,使人可以方便、安全地亲近水。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要尽量减少“路夹河”的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服务型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并增加滨水开放空间数量,为使用者提供更多选择可能性。另外,通过

优化滨水开放空间出入口、增加停车设施,增加滨水通道,为使用者提供出行便利。通过多方面完善,提高滨水空间的吸引力与可达性。

3.3多维度文化性设计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空间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地域,展示城市形象名片的重要手段。对滨水地区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可以从传统空间肌理的延续、文化活动的保留、当地材料、植物的选用等方面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全面展示城市文化,有必要以宏观视角,构建大的城市文化氛围基底。强调整体设计理念,将水系纳入城市总体格局中,在此基础上,串联起分布零散的文化点与文化片段。将城市文化与地域自然环境相融合,保留人们对于历史事务、典故的回忆。在滨水节点,展示叙事文化节点,将文化细节与景观设计有机融合。由此,建立多维度的文化体验,为市民提供更好地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延续历史文脉。

四、结语

城市的滨水营造是非常复杂且需要时间的系统性过程,既要注重景观建设,同时需要注重生态维护,与文化的留存展示。只有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前提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合理布设功能,并最大限度营造良好的可持续生态群落,才能给居民创造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黄慧妍:生态理念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的渗透,[J]花卉,2019(14),82-83

[2]成捷:城市滨水空间人文环境规划设计中的原则及要点[J],居舍,2018(36),112-113

[3]候伟佳:天津北运河景观规划的场所精神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8.(5),17-21

[4]张天意: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财富时代,2021.(2),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