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在中医技术治疗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血气及生活质量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2
/ 2

集束化护理在中医技术治疗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血气及生活质量的应用

叶桦

福州市晋安区医院   350011

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对中医技术治疗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影响研究。方法:遴选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就诊120例的中医技术治疗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别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研究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实验组血气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中医技术治疗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应用可有效提升生活质量,改善血气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气指标;生活质量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风险之一。为了降低VAP的发生率,不同的集束化护理方法被提出和实施。这些方法包括镇静和脱机协议、半卧位、口腔和手部卫生、消化性溃疡和深静脉血栓预防、声门下吸引和气管套管压力控制等[1]。同时,传统中医(TCM)在临床上也被证明对危重症患者有效。然而,TCM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应用程度尚未得到广泛研究。TCM的应用在不同ICU中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在神经科ICU中主要使用中药注射液和口服液,而在普通ICU中常用中草药(CHM)[2]。尽管现有研究表明集束化护理和TCM对VAP患者有益,但关于集束化护理结合中医技术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血气和生活质量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120例中医技术治疗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就诊120位的中医技术治疗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根据医院的诊断标准,患者被诊断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即在机械通气48小时后出现新发或恶化的肺部浸润、痰液增加、发热等症状。;②患者接受中医技术治疗;③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重大心血管、肾脏或肝脏疾病的患者;②对用于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抗生素过敏的患者。本研究样本量为12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实验组包括男性4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为(54.74±9.31)岁。疾病类型为:肺部感染27例,脑卒中19例,严重创伤14例,其他10例。对照组则包括男性4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为(54.42±8.94)岁。对照组的疾病类型为:肺部感染28例,脑卒中17例,严重创伤14例,其他11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进行比较,包括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血气指标。采用血气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动脉血气进行了测量。这包括动脉血氧分压(正常值为80至10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等于0.133千帕)、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值为35至45毫米汞柱)以及血氧饱和度(正常值为95%至99%)。接着,对这些测量值进行了组间比较。②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评估生活质量的工具,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的John E. Ware和他的同事们研制。该量表包含36个条目,旨在全面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这些条目分布在多个维度上,包括身体功能、角色限制(身体)、角色限制(情感)、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疼痛、总体健康观感和生命活力。SF-36量表的得分范围从0到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非常高,其Cronbach's α系数在0.7002至0.9323之间,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1.3干预方法

每日对两组患者实施中医适宜技术。具体包括:定时进行单侧耳穴压豆肺穴治疗,持续3天,每次30分钟,3天后换另一侧耳穴。期间,结合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穴位,留针30分钟。同时,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如关节活动和手臂伸展,每次20分钟,每天两次。此外,每日进行肺俞穴叩背治疗。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实验组:护理人员对实验组患者基于常规护理,实施集束化护理,包括:①手部卫生:护理人员使用七步洗手法进行双手清洁,包括洗手掌、背侧、指缝、指背、拇指、指尖和手腕。完成洗手后进行护理干预。②体位护理:合理调整患者体位,使病床倾斜30°角。每天清晨唤醒患者,停止镇静药物,待患者清醒后辅助其完成半卧位和翻身。③口咽部护理:使用无菌棉签和复方氯己定清洁口腔,随后用吸痰管和注射器配合生理盐水清洗口腔,每6小时刷洗一次,每3小时冲洗一次。使用0.12%至0.2%的洗必泰漱口,每天两次,每2天检测口腔内细菌含量。④呼吸道护理:每日检查呼吸道,确保无异物,每天进行一次呼吸道湿化,使用湿热交换器或加热导丝的加热湿化器,每周更换一次。⑤控制细菌定植:对通气时间超过72小时的患者实施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气囊压力维持在25至30 cm H₂O,限制H₂拮抗剂和抗酸剂的使用。吸痰护理: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每日更换吸痰器负压瓶,适当增加吸氧浓度,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吸痰频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软件来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通过(±s)来表示,对其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血气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血气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N)

动脉血氧分压(mm 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mm Hg)

血氧饱和度(%)

实验组

60

77.87±1.69

42.56±3.72

87.43±6.12

对照组

60

75.21±2.13

45.97±2.76

83.63±2.57

t值

7.57

-5.70

4.43

P

<0.001

<0.001

<0.001

2.2生活质量发生情况分析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组别

例数(N)

护理前(分)

护理后(分)

实验组

60

44.78±4.32

67.31±3.27

对照组

60

45.01±4.24

64.87±3.64

t值

-0.29

3.86

P

0.76

<0.001

3 讨论

3.1 集束化护理对中医技术治疗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有效提升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在中医适宜技术辅助的集束化护理下,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血气指标有显著改善。具体来看,实验组在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上均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黎雪连等[3]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这种改善可能是因为中医适宜技术结合集束化护理能够系统整合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的中医治疗方法,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的保健功能。集束化护理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循证基础的完善,使得相关临床护理措施在系统整合后,能够针对性地调节患者各类指标,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这一发现不仅提供了中医适宜技术在ICU护理中的应用证据,也强调了集束化护理在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及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3.2集束化护理对中医技术治疗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有效改善血气指标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中医适宜技术和集束化护理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与王清妍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一成效可归因于中医技术和集束化护理的综合应用,如独立的穴位按压、针灸、口咽部管理和呼吸道管理等。这些方法全面促进了患者体内微循环,调节了各项血气指标的含量水平,加快了患者的恢复速度。这表明结合中医适宜技术的集束化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和整体生活质量,为类似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指导。

参考文献

[1]Mastrogianni M, Katsoulas T, Galanis P, et al. The Impact of Care Bundles on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Prevention in Adult ICUs: A Systematic Review[J]. Antibiotics, 2023, 12(2): 227.

[2]Fan T T, Cheng B L, Fang X M, et 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anagement of critical conditions: a review on sepsi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0, 48(06): 1315-1330.

[3]王清妍,匡荣岩.品管圈在重症监护室防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0,30(19):3036-3040.

[4]黎雪连,郑晓静,蔡圆等.集束化护理对ICU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C]//南京康复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康复与临床药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二).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