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我国钢铁产业低碳转型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6
/ 2

“双碳”目标下我国钢铁产业低碳转型路径

李春香赵泽东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能源环保部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摘要:我国钢铁产业具有产值规模大、全球市场份额高、产业竞争力强等特征,但也是工业领域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典型代表,呈现碳排放总量大、强度大的双重特征。“双碳”目标下,减碳压力较大、任务较重,将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亟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实现低碳发展。

关键词:“双碳”目标钢铁产业低碳

引言

在低碳减排等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绿色钢铁冶金技术的应用情况,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突出该技术的必要性。通过合理应用绿色钢铁冶金技术,全面优化行业的低碳减排工作效果。钢铁冶金行业应摒弃传统的生产理念,在引进钢铁冶金技术上,坚持绿色化、低碳化、环保化、减排化等原则,有效减少废气的排放量,避免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确保钢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1我国实施双碳目标的意义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的共同命运。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制造出过多的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实施“双碳”目标充分体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绿色革命,推进“双碳”工作过程中,我国经济将孕育出巨大的发展机遇,涉及环境、资源、能源、生产和生活等诸多方面。“双碳”工作的本质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双碳”工作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双碳”为战略导向,推进节能降碳协同增效,发展清洁生产,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实施“双碳”目标是我国钢铁产业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钢铁产业“碳达峰”先要钢铁产量达峰,压减产能与产量,由变大到变强,由量变到质变,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模式从追求规模效益转为依靠科技创新,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控制,设备、工艺、流程全方位协同降碳,最终实现“碳中和”,实现我国钢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2“双碳”目标下我国钢铁产业低碳转型路径

2.1优化能源结构

钢铁产业主要能源消耗是煤炭和电力,节约能源、提高煤炭的使用能效,是我国当下最有效的减碳措施,也是完成“碳达峰”目标最重要的战略手段。我国钢铁产业生产过程中对煤炭的依赖度很高,在能源改革过程中要本着先立后破的原则,先寻找和建立可替代的新能源,再逐步减少代替煤炭能源消耗。优化钢铁产业能源结构,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新能源波动性比较大,难以实现稳定持续的供应,可以作为煤炭资源的重要补充,形成煤炭与新能源的良性互补。构建钢铁行业多能互补能源结构,包括钢铁二次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互补、钢铁不同高低品位能源的互补等,走能源资源环境高效清洁、低碳一体化协同创新道路,构建“化工-能源-生态”一体化用能系统,进行合理优化与集成,实现能效提升及碳减排协同。

2.2促进低碳零碳产能置换和绿色低碳改造转型

必须推动钢铁产业在发展中减碳。短期看,加快推动已有钢铁产能绿色低碳改造,推广长流程节能减碳技术和工艺,促进智能化改造,加大对清洁能源的使用。长期看,大力鼓励低碳钢铁产能替代高碳产能,推动部分钢铁产能向清洁能源基地转移,着力提升电炉炼钢比例,推广氢冶炼工艺,以及促进钢铁行业碳捕集、封存和利用。

2.2.1严格限制和有序淘汰高碳产能

严格限制新增钢铁产能,对确有必要建设的钢铁冶炼项目需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办法,允许通过新建低碳产能和近零排放产能减量置换。以吨钢碳排放为标准,科学设置钢铁行业准入门槛,未达到标准要求的企业严禁新建钢铁产能。综合考虑产能折旧时间等因素,设定钢铁产能淘汰的吨钢碳排放标准,随着技术进步和碳排放约束加大,不断提升吨钢碳排放标准,逐渐淘汰钢铁高碳产能。

2.2.2支持和引导低碳零碳产能置换

逐步调整当前去产能去产量政策对电炉短流程炼钢、氢冶炼工艺、钢化联产模式等低碳零碳产能的约束,通过将低碳零碳产能列入去产能去产量豁免名单,引导和支持行业加快低碳零碳产能置换。加大对电炉短流程炼钢的支持力度,在提供优惠支持政策的基础上,鼓励钢铁企业延伸发展废钢回收产业链,促进废钢循环再利用,强化短流程钢铁企业的废钢保障。加大钢铁行业氢冶炼工艺、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的示范应用支持,对地区和企业给予优先审批、绿色通道、财税金融、碳交易配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2.3鼓励钢铁企业绿色低碳改造

加强碳减排的政策引导和激励,创新支持和优惠政策,对实行绿色低碳改造的钢铁企业给与相应的收益补偿。实施钢铁企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工程,建立钢铁企业技术改造白名单。建立钢铁产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通过政策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支持钢铁行业减碳技术的研发,提升减碳技术的供给、扩散和应用水平。

2.3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钢铁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钢铁企业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钢铁企业通过整合内部价值链,设计科学的生产体系,优化生产工艺,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做好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余热的回收利用,废钢的回收利用,重视炉料结构的优化,重视各个生产环节的有效管控,从而有效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资源减量化的目的。钢铁产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的投入,通过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降低吨钢新水的消耗,如利用高炉冷却水循环、冲渣水循环、焦化废水循环等。通过增加中水、高盐水的比重,可以节约地下水的消耗。根据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对水量和水质的要求,构建水资源的循环梯级利用系统,实现水质和水量的梯级有效使用,力争实现“零”排污目标。钢铁产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回收利用的余热包括:高炉熔渣余热或高炉冲渣水低温余热、熔融钢渣余热、转炉煤气中温段余热、烧结矿余热、连铸坯显热等。烧结余热发电技术是钢铁工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带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丰富的低温余热资源还可用于生物质热化学转化制备生物质能,开展生物质能和钢铁余热的“资源-能源-再资源”综合利用。钢渣作为钢铁企业生产的附属品,直接废弃,不但浪费资源,而且堆砌占用土地,破坏生态环境。钢渣作为二次资源在钢铁企业内部可以作为冶炼熔剂循环利用,不但可以代替石灰,并且可以从中回收大量金属铁和其他有用元素。另外钢渣也可以在建筑、铺路或农肥行业加以利用。

结束语

新时代,随着钢铁制造行业的发展,应明确低碳减排全新转型要求,在钢铁冶金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发挥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关键作用。结合现阶段的低碳钢铁冶金技术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技术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在此基础上,可对低碳钢铁冶金技术进行识别,确保研发方式的合理性。因此,应基于科学、有效的方式,坚持低碳减排的重要目标,在新时代全新要求的指导下,维持钢铁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态势,帮助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明月.钢铁产业发展趋势及碳中和路径研究[J].冶金经济与管理,2022(01):4-6.

[2]张慧书,陈韧,战东平,刘宪民,刘研,曹艺.浅谈“双碳”背景下营口钢铁产业发展方向[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1,23(06):1-2+7.

[3]李新创.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下的钢铁转型之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21(12):45-47.

[4]孙晓歌.基于碳减排的我国钢铁企业应对策略探析[J].冶金管理,2021(23):14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