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5
/ 2

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的临床意义 

王学敏

 通山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437600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的心脑血管疾病160例为研究组,并选同期的健康体检人群6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人员均通过免疫比浊法对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验。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为(1.77±0.31)mg/L,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为(0.13±0.02)mg/L,研究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A组、B组、C组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且A组水平比B组和C组低,而B组水平比C组低(P<0.05)。结论 通过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可以为临床中的疾病类型、病情发展情况判断提供便利。

关键词】免疫比浊法;心脑血管疾病;血浆D二聚体;临床检验

心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和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脏结构病变、血液粘稠、先天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变等导致的大脑、心脏以及全身组织出现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复杂,是环境、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此病的致残率、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均较高[1]。相关研究指出,西脑血管疾病患者普遍存在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情况。血浆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其进行检测可以判断机体中是否已经生成纤维蛋白,进而可以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指导和依据。本文主要分析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的心脑血管疾病160例为研究组,并选同期的健康体检人群60例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包含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53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B组)和53例脑梗死患者(C组),年龄45-79岁,均值(59.17±6.24)岁,男97例,女63例。对照组年龄41-73岁,均值(56.43±7.29)岁,女27例,男33例。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且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研究组患者均给予尿激酶治疗,准备生理盐水100ml,将10-150万U尿激酶融入其中进行静脉滴注,控制滴注时间在30min内。之后采集两组入选者的空腹静脉血,并通过CA-1500(希森美康)凝血仪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20.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 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为(1.77±0.31)mg/L,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为(0.13±0.02)mg/L,研究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A组、B组、C组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且A组水平比B组和C组低,而B组水平比C组低(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各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比(,mg/L)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

研究组

A组

54

1.70±0.37

0.22±0.01

15.036

<0.05

B组

53

1.74±0.33

0.32±0.02

15.117

<0.05

C组

53

1.77±0.31

0.30±0.01

15.209

<0.05

3.讨论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形成的一种特异性的活性物质,通常健康人群的血浆中含有的D-二聚体量较微小,但一旦生成血栓或诱发继发性纤溶,其水平会明显升高。原因在于凝血情况的发生会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成交联纤维蛋白,进而激活机体中的纤溶系统,而一旦交联纤维蛋白降解,血液中就会遗留较多的生化副产物,例如纤维蛋白讲解产物碎片等[2]。血液中的遗留副产物的交联主要依靠y链共价键实现,因此可以创建存在y链相连的成对D片断,而此类片断就是D-二聚体。血液中一旦出现病理学损伤情况,机体中的纤溶以及凝血系统平衡情况就会被打破,促使凝血功能的亢奋行不断上升,进而加速纤维蛋白的讲解,最终导致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3]。相关研究指出,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代表纤溶、凝血系统存在病理性激活情况,最终提示纤溶系统、血液高凝状态均存在病理性亢进情况[4]。临床中会将血管内血栓形成以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当做临床中的关联性评估依据。

目前医学领域中对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的方法较多,例如免疫比浊法、磁珠凝固法以及发色底物法等,发色底物法以及磁珠法因检测限度以及检验水平存在限制,因此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促使免疫比浊法成为较为常用的一种检测方式,其具有花费时间短、成本低、结果准确的特点,因此应用价值较高[5]。检验原理如下:通过D-二聚体单克隆抗体将乳胶颗粒包裹,之后样本中的血浆D-二聚体抗原就可以和其进行特异性结合,进而诱发凝集,导致反应环境浑浊度明显增加;之后仪器通过测定反应液中的浊度变化情况,明确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

[6]。通过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含量进行测定,所需时间较短,通常0.5h就可以形成较为准确的检验报告,以此为临床医生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医生还可以依据其水平变化情况对溶栓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其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7]

以往相关研究证实,D-二聚体水平在脑血管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存在差异化表达的情况,但高级循证依据缺乏[8]。本结果显示溶栓前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没有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本次研究中纳入的患者人数相对较少。相关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D-二聚体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常和冠心病相比,脑梗死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水平明显更高[9]。本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A组的D-二聚体水平比B组和C组低,而B组水平比C组低(P<0.05),和上述结论相似,证实通过免疫比浊法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区分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分析原因在于溶栓治疗可以缓解纤溶系统的亢进情况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因此可以促使D-二聚体水平降低,但因并未完全恢复血液内的环境,局部仍有小纤溶系统异常情况,因此干预后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即使D-二聚体水平有所降低,但也无法和正常人的水平相同[10]

   综上所述,通过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可以为临床中的疾病类型、病情发展情况判断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 刘光秀. 心脑血管疾病中免疫比浊法检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价值[J]. 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2):104-106.

[2] 张黎黎. 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的临床意义[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1):40-41.

[3] Goh K L , Koh L .Evaluating treatment op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J].Diabetology International, 2023, 14(3):224-242.

[4] 刘桂香,王倩,马可欣. 髓过氧化物酶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筛查价值[J]. 临床检验杂志,2022,40(9):688-690.

[5] Abramov D , Kobo O , Davies S ,et al.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trend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ompared 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J].Journal of Nephrology, 2023, 36(5):1489-1491.

[6] 夏峰,甘国钧,徐桂影,等. H型高血压病人血清D-D、NT-proBNP表达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6):3012-3015.

[7] Malik A , Chan C , Chambers J ,et al.Predictive models for cardiovascular and kidney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J].Heart, 2021, 107(24):1962-1973.

[8] 张轶英.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检测在老年高血压和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1):38-39,41.

[9] Figtree G A , Redfors B , Kozor R ,et al.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I and No Standard Modifiabl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J].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 2022, 15(11):1167-1175.

[10] 陈园园,苏琳. 脂蛋白磷脂酶A2、 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与急性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检验与临床,2021,3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