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超24h经产妇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25
/ 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超24h经产妇母乳喂养率的影响

张文娟

扬中市人民医院 江苏  扬中 212200

【摘要】目的探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超24h经产妇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1-22022.1期间我院的产妇12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60例,进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60例,进行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母乳喂养率和产妇喂养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喂养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超24h经产妇母乳喂养率有较好的影响,值得临时实践应用。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母乳喂养;母婴分离;母乳喂养率

母乳喂养被认为是婴儿最好的饮食选择之一,因为它具有很多优点,例如增强婴儿的免疫力以及促进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如母亲的健康问题或早产,有时会出现母婴分离超过24小时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并不罕见。这种分离可能会对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产生影响,从而对婴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1]。为了理解行为改变的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经历过母婴分离超过24小时的产妇进行了护理干预,并研究了这种干预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以下是相关报道。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0.1-22022.1期间我院的产妇120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60例,29.43±3.22岁)和观察组(60例,29.26±3.79岁),对比两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括基本的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则接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计划阶段:根据每个产妇的独特情况,个性化制定母乳喂养计划,包括喂养时间、姿势、频率等。同时,向产妇传达母乳喂养的好处和必要性,提高她们的认知水平。

(2)准备阶段:为产妇提供全面的喂养支持,包括心理和技能方面的指导。心理支持主要是帮助产妇缓解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技能指导则包括正确抱婴儿的姿势和使用奶瓶的方法等。

(3)实施阶段:在产妇开始进行母乳喂养后,提供持续的支持和指导。包括定期检查产妇的喂养情况,解答遇到的问题,并调整喂养计划等。

(4)检查阶段:通过观察和评估产妇的喂养情况,检查母乳喂养计划的效果。若出现问题或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5)处理阶段:总结成功的母乳喂养经验并分享,同时讨论和提供解决方案。鼓励产妇积极参与交流,提高她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母乳喂养率、喂养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其中,喂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包括喂养知识、抱婴儿姿势、奶瓶使用方法等内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掌握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母乳喂养率对比

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母乳喂养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母乳喂养率(%)

观察组

60

92%

对照组

60

79%

χ2

-

6.816

P

-

0.009

2.1喂养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对比

观察组的喂养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两组的喂养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对比

组别

例数

喂养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分)

观察组

60

82.35±12.11

对照组

60

76.97±6.36

t

-

3.047

P

-

0.003

3 讨论

母乳喂养在婴儿的成长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母乳喂养率是医疗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地支持和指导已生育妇女进行母乳喂养[2]。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并应用这一理论,以保障母婴健康。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是影响行为实施的关键因素。个体对执行特定行为时的态度和倾向性受到个体价值观、信念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执行特定行为时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被称为主观规范,受到重要他人观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在执行特定行为时感受到的控制感被称为感知行为控制,受到个体能力、资源和机会等因素的影响。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通过有针对性地教育和指导改善了产妇对母乳喂养的态度和认知,并提高了其技能水平,从而推动了母乳喂养行为的实施[3]。此外,该护理模式还强调了产妇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教育和指导,使产妇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和喂养需求,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从而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和质量。培养这种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有助于产妇更好地应对喂养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还有助于提高其自尊和自信,促进母婴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喂养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升经产妇在母婴分离超过24小时后进行母乳喂养的比例,并且有助于改善她们在喂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这种干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有效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陈美美,周肖郁,关渐明.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超24h经产妇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 2023,20(13):2016-2019.

[2]蔡淑丹.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措施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03):524-525.

[3]侯燕文,陈燕,苏莉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哺乳日记在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率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生物学杂志,2021,9(01):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