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31
/ 4

生态文明视野下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研究

朱一达赵诚 李哲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23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生态文明是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大自然对人类不断展开报复性打击,使得生态文明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护并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与大自然实现和谐共存。而城乡规划是一个涉及全局性、综合性的战略工作,城乡规划要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推动城乡建设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在生态文明视野下深入探究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乡规划;转型发展

引言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我国广为传颂的重要生态理论,也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应遵循的理论和指导思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逐渐前往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激增,资源分配不合理,城市人口居住条件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我国开始加大对城乡发展改革的重视力度。城市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急剧加重,城市污染严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要加强保护环境的理念,大力推动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相关部门逐渐加大了对城乡规划的重视程度,加深了对城市生态文明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我国城乡资源的平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提高城乡发展水平,充分落实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舒适感与满意感。除此之外,良好的生态文明城乡规划也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城市的资源的配置,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强城市的智力创新,提升城市人文风貌和城市形象,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高效发展。

1 生态文明和城乡规划的含义

1.1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新时代的新型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环境,甚至想要征服自然。但是,大自然给予了人类沉重的回击,因此,人们愈加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即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和伤害,使一切的经济、政治活动都要限制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尝试与自然再次和谐相处。

1.2 城乡规划

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其中包括城镇、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立足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领域,从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好发展,促进城乡的健康发展,合理规划居民生活、工作的空间布局,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 城乡规划发展转型背景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城乡规划转型若管理不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损害,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所以,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与国家的重视,城乡规划的发展开始向生态文明建设方向转型。将城乡建设与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坚决禁止引进严重危害的项目。现如今,在国家和社会强有力的管控下,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较于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自然环境资源也得到一定的优化和保护。但是,目前还有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以破坏资源环境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为牟利手段,另外,工业排放与人类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废弃物还会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平衡、健康,降低了自然资源的质量,为国家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及城乡规划转型带来一定阻碍。所以,国家有必要出台一定的政策和实施意见,让生态文明、经济效益得以平衡,促使人类重新审视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对人类文明后续发展的新方向进行重新规划。

3 生态与城乡发展的关系

3.1 生态与城乡发展同生共荣

生态与城乡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动发展,同生共荣:生态环境的持续良好发展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发展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城乡环境良好的规划建设将有利于进一步保护生态文明。由此可见,二者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由于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生活富裕起来的人们也提高了对改善自己和身边的环境条件的迫切需求,所以,提高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已逐渐变成了人类日常生活环境中一个必不可少考虑的部分。同样,人们将环保意识提高,落实生态环保文明建设,也有助于城乡规划转型的绿色发展,充分遵循国家的发展理念。所以,生态和城乡规划转型于经济发展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经济结构中,发展潜力巨大,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3.2 二者互补互促

一方面,生态资源可以促使城乡更好地规划转型;另一方面,生态资源也可以成为城乡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1]。众所周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满足物质富足,更加注重精神享受,从而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与城乡转型规划的发展息息相关,城乡资源可以帮助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提升人们的体验感,从而也会促进城乡经济的稳步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互补互促,合作空间更加广泛。

4 生态文明下的城乡规划发展现状

4.1 城乡规划中对城乡资源的分配不合理

就当前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来看,城乡资源分配不合理,城乡建设所占地已经远远超出国家的标准要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承受范围之内,导致农村产生大量的废弃耕地,严重影响了土地的资源再生,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国本就是人口大国,受到耕地少、人口多的限制,如果耕地被破坏或者占用,将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打破粮食生产的供需平衡。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完全不顾及耕地的重要性,只为一己私利过度开垦,导致我国耕地数量急剧下降,导致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为生态文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带来一定的困扰和阻碍。

4.2 城乡规划过程中忽视对城市环境的有效保护

通过城乡规划设计方案中的生态要素评估来看,在我国部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建设施工项目设计中,其规划设计的方案往往偏离了城乡规划的实际。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因素都考虑到其中,对城市环境、生态资源等使用设计与保护规划设计,也并没有起到必要的经济实用性影响。因此,导致在城乡规划转型的整个项目的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也无法真正实现对整个城乡资源的使用效益和城乡生态环境效益的全面协调与保障。

4.3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

我国的工业发展相较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比较晚,且水平比较低,在以往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经济利益的高低,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为最终的、最主要的目标,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甚至以破坏生态资源为经济增长的代价。破坏资源的同时还会在工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及其他污染物,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与此同时,随着城乡人口数量越来越多,生活质量的提高,导致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产生,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另外,私家车尾气的排放过多易导致“酸雨”,造成土壤和水源酸化,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上述问题不仅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违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降低了经济发展质量,导致雾霾、气温升高等自然灾害频发,给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与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

5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的规划措施

5.1 树立生态文明规划理念

要想更好地落实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规划理念,才可以确保在实践中得以落实,促进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首先,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还要多运用洁净型新能源。如此一来,一旦在城乡规划建设施行的过程中,出现污染环境的问题,也可以就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不仅可以保证城乡规划转型的稳定发展,还能够有效地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促使环境污染的情况得以好转,确保在城乡规划转型过程中有效落实生态文明的观念。其次,城乡进行规划一定要建立在当地的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的基础上,经过严密地探讨研究,优化规划流程,设计规划方案。并且,在规划流程进行实践时,相关人员要统筹全局,考虑多元化的因素,从多个角度出发,进一步保证优化效果。例如:优化审批流程时,要加强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充分落实政府部门的监管作用,保证在整个审批过程中公平、公正、公开,严格确保城乡规划转型发展的正规性、严谨性、透明性,在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严格把控生态环境评价。对于城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及时地解决,实现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再次,统筹城乡发展,加强民众参与。在城乡规划转型的过程中,要提高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方针的原则,坚持好以人为本的原则。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城市环境管理考核体制,在整个城乡发展规划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考核,以其结果作为确定城市生态转型发展规划和项目布局的决策参考和依据,进一步有效减少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风险与生态损害,维护城市转型发展政策的正确性、长久性,积极有效地落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发展。最后,重视区域差别保护。基于不同国土空间开发特征,在拓宽区域国土保护范围的同时,明确不同区域的环境保护级别。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国土空间价值体系,为国土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条件。

5.2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促进城乡规划转型的发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在进行具体设计时,相关人员要遵循适度、紧凑的规划原则,切实保证城乡空间获得合理充分地利用。除此之外,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每个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在规划转型前,相关人员要充分考察当地基础设施、结构、自然资源等实际生产状况,要注意适时地制定针对性强的土地优化调整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地、农田。针对我国当下社会最广受关注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要注意及时做好规划设计和方案,适当地引入具有专业性强的现代化技术手段,以促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

5.3 引进先进的生态规划技术

城乡规划转型要通过先进、流行的技术手段辅助,才能避免盲目规划,满足发展生态文明的要求。其中,先进的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城乡资源的利用问题,保障因地制宜的原则可以落地。就当前情况来看,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RS)等技术在城乡规划转型中被广泛应用,并获得一定的认可。各地可以通过ArcGIS软件,合理分析城市用地的具体状况,有效避免用地规划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

5.4 优化城乡规划内容

由于城乡规划转型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所以,要想使城乡规划中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就要将环境的承受能力划分到考虑范围之内,优化城乡规划内容。例如:在城市建筑中,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的比重。绿色建筑在建筑的使用周期内,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人们的健康度、舒适度、实用度都可以得到提高。在城乡规划中,加大对当地适宜的绿色植被的种植,在某些建筑项目中,也可以采用“海绵城市”的建筑理念,安装雨水台、铺设水砖,能够有效净化雨水,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水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如灌溉农田、清洁路面。在城市交通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发展电车、公交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降低空气污染。

5.5 培养优质生态建设人才

在我国城乡发展中,人才是其中重中之重,人才的专业水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展水平,而为了进一步促进城乡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样也需要注重优质人才培养,以满足我国长效发展阶段的高质量人才需求,切实保障优质城乡生态建设人才供应。首先,应针对当前的生态建设人才进行大力培养,着力完善生态建设各个环节。例如:可以制订完善的生态建设人才培养计划,针对当前的城乡工作人员制订相应的培训规划,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学习中,提高其专业能力、强化其技术水平,从而使之能够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同时,通过这种形式也有效提高了城乡地区所保有人才的专业水平与能力,有助于全面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发展。其次,需要注重对于优质生态建设人才的引进,在此阶段可以适当联合高校进行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从而充分利用高校的育人优势,逐步摸索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使大学生群体能够在高校当中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号召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城乡建设之中,这样不但可以给高校学生群体提供更为广泛的实践探索机会,同样也能切实满足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人才需求,保障城乡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拥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供应。

5.6 强化城乡生态建设统筹规划

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中,同样也需要加速推进统筹规划,从而全面协调城乡地区所保有的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充分发挥出特殊资源的优势与价值,进而全方位地推动城乡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实际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全面统计与调研城乡地区所保有的资源情况,其中包含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理资源等,之后在城乡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致力于全面统筹资源,力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并且积极将生态建设融入其中,在改善城乡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基于文化建设角度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开发,发挥出城乡地区产业与资源优势,切实促进城乡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给城乡高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在进行城乡生态建设统筹规划阶段,同样也需要注重全面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真正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城乡发展的同时有效落实生态文明保护措施,全方位推动我国城乡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如今生态环境日益紧张,各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资源的管理,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坚持促进我国城乡规划转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与城乡规划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战是,于涵,孙铁,等.生态文明视野下自然保护地规划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园林,2020,36(11):14-18.

[2]赵万民,冯矛,李云燕,等.生态文明视角下山地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新城为例[J].城市规划,2021,45(7):91-103.

[3]哈思杰,方可,徐莎莎.生态文明视角下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探索[J].规划师,2020,36(11):55-59.

[4]方一舒,艾东,邢丹妮,等.生态文明背景下“双评价”的国土空间优化与应用:以云南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33-40.

[5]潘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乡发展规划[J].世界林业研究,2022,35(2):138.

[6]刘永红,殷彦琳,张军.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可持续设计与绿色发展路径研究:兼“2021 绿色发展与生态设计泉州高端论坛”会议综述[J].生态经济,2022,38(1):224-229.

[7]王红涛,张好徽.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教育模式的建构:评《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教育的转型研究》[J].环境工程,2021,39(2):后插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