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积淹水点改造的方案设计与施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2-27
/ 3

道路积淹水点改造的方案设计与施工

张劲坤

南京鼓楼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摘要:在道路工程的长期运行阶段,极易受到相应外力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表面凹凸不平等情况,一旦道路工程的雨水管道的性能遭到破坏,或存在雨水连接管变形及破损情况时,都可能导致对应的区域范围内出现积淹水情况。因此,需及时开展对道路积淹水点的改造工作,改善系统功能不全等问题,从根源上解决道路积淹水情况。本文就对道路积淹水点改造的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保证改造施工作业的高效完成。

关键词:道路工程;积淹水点改造;方案设计与施工

道路工程作为交通运输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其质量安全系数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效率,为了提高道路排水能力,增强工程对极端天气的应对及抵御能力,就需加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建设力度,做好道路积淹水点的改造工作,以延长道路工程的可使用寿命。

1引起道路积淹水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排水系统是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道路的排水性能。如果排水系统设计不当,如管道直径过小、管道位置不合理、管道质量差等,就会导致排水能力不足,无法及时排出路面积水;其次,道路施工是影响道路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严格,如管道铺设不规范、路面不平整、路基不牢固等,都会影响道路的排水性能,导致积水问题发生;最后,既有管道系统的输水能力较差,雨水连接管存在变形、破损等不良情况,再加之雨水篦子不畅通,过于堵塞,都会降低系统的收水功能,致使积淹水问题出现。因此,导致道路积淹水情况出现的原因较多,具体应通过现场的调研分析,明确引起问题的主要原因,优化设计对应的改造方案,以保证道路排水效率,规避积淹水等不良情况。

2道路积淹水点改造的方案设计

在道路积淹水点改造前,需先对现场情况进行调研,检查雨水管道的实际状况,而后评估雨水管道输水能力与当地输水要求的相符性,明确引起积淹水情况的原因,精准定位不利于雨水排放的位置及现状特点,生成对应的改造方案。因此,为了节约成本,同时对改造方案设计进行优化,一般需针对堵塞的雨水管道进行清淤修复,对于老化的雨水支管及时更换,提高系统整体的收水效率。在改造方案设计中,需明确设计原则,针对薄弱处,着重提升雨水管道输水能力,加强雨污分流设计。

2.1明确设计原则

在道路积淹水点的改造设计中,应结合公式对当地的雨水量进行计算,以保证各项要素设计参数的合理性。通过现场的调研分析,应提前明确可维持使用的雨水管道、雨水井,如果雨水篦子被堵塞,要及时进行清理,将沉积物去除,确保达到工程正常使用需求。对于前期设计中存在设计缺陷的雨水管道、错接的污水管道,都应重新设计规划,确保污水管改接至周边的污水管中,实现雨污分离。针对已经实现雨污分流的道路,应先明确有油污雨污水混接的情况,并根据改造目标,针对管网的节点进行局部的优化设计,将既有的混接部位完全封堵,确保错接的雨污水管道能够接入到雨污水的主、次管道上,根据要求单独设立污水管道、污水管网。如果雨水管道已经经过了较长的使用年限,应及时更新,特别是已经出现老化、破损等情况的管道,应运用新管材进行替换,并在原管位根据改造设计方案,重新敷设雨水管。

2.2优化提升雨水管道输水能力

在设计雨水管道时,应根据道路的排水需求、降雨量,确定最为适宜管道直径。通常情况下,较大的管道直径能够提高雨水的输水能力,减少积水的风险。因此,可以考虑在改造道路积淹水点时,增加雨水管道的直径,以提高输水能力。传统的雨水管道多采用混凝土管或者铸铁管,这些管道虽然坚固耐用,但输水能力有限,且安装维护成本较高,在改造设计中可考虑采用新型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管道或者玻璃钢管道,基于这类管材较高的耐腐蚀性、耐压性,提高雨水管道的输水能力。在布置雨水管道时,应尽量避免管道的弯曲、拐角,以减少管道的阻力,提高输水能力,同时还应考虑管道的坡度,保证雨水能够顺利流入排水口,尤其是易积水的地方应增加排水口,拓展排水路径,提高排水效率,避免积水。

2.3优化设计雨水主管系统

应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周边环境,确定排水需求,包括排水量、排水距离、排水方向等,为雨水主管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尽可能的选择高质量、耐腐蚀、抗老化、使用寿命长的雨水管道材料,如PE管道、球墨铸铁管道等。合理规划雨水主管系统的布局,确保管道的顺畅、无障碍,避免管道堵塞及积水现象的发生。可采用智能排水系统,实时监测雨水量、水位变化,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避免积水问题的发生。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加强质量控制,确保管道的铺设规范、密封性好、水流通畅,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工作。在道路积淹水点改造中,应加强对排水设施的清理与维护工作,定期清理雨水井、排水管道等设施,清除杂物、泥沙,保持排水通畅,减少积水的发生。除此之外,在改造道路积淹水点时,可考虑增加排水设施,如增设雨水井、排水管道等,以增加排水系统的容量、输水能力,减少积水的风险。

2.4雨污分流设计

在道路积淹水点改造中,应合理设置雨水分流点、污水分流点,根据道路的排水需求、污水管网的布置,确定合适的分流点。分流点的设置应考虑道路的坡度与排水方向,确保雨水、污水能够顺利流入分流管道,避免混流。对于雨水与污水的分流管道,应根据道路的排水需求、污水管网的布置,合理设计管道的直径、坡度,确保雨水污水能够顺利流入相应的管道。在设计时,还应考虑管道的材质与施工工艺,确保分流系统的稳定运行及长期使用。与此同时,应协调选择合适的排水设施,包括雨水井、污水井、分流口等,综合考虑设施的容量、输水能力,提高雨水输送能力,避免积水、混流问题的发生。对于错接到雨水井的污水管,也应通过改造设计,接入到周边的污水井中。

3道路积淹水点的改造施工要点

道路积淹水点的改造施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行车安全、交通状况、城市形象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工作,应结合现场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同时要加强监管与验收,确保改造后的道路能够满足行车安全、交通顺畅的要求。

3.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正式施工前,需对施工场地进行勘察,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地质、交通状况、周边环境及积淹水点情况等,严格审核设计图纸,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做好与设计单位的沟通及交流工作,确保设计修改的及时性。而后根据施工计划、设计要求,准备充足的施工设备、材料,如挖掘机、压路机、沥青混凝土等,严格管控材料的质量与数量,避免施工中出现材料不足或浪费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交通的疏导与管制,确保施工期间的交通安全、顺畅,与交通管理部门密切合作,制定合理的交通疏导方案,并确保实施到位。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道路积淹水点改造施工的重要环节,需要从现场勘察与设计审核、施工设备和材料准备、施工组织和安全措施、交通疏导和管制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管理手段,真正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施工质量。

3.2雨水管敷设

沟槽开挖是道路积淹水点改造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改造工程的成败。沟槽开挖的深度应该根据现场地质情况、设计要求进行,避免过深导致地基承载力下降,过浅则无法达到排水效果。沟槽开挖过程中,应注意边坡的稳定,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确保施工安全。沟槽开挖完毕后,及时衔接雨水管敷设作业,应根据改造设计要求、现场实际情况,确定管槽的位置与尺寸,并进行放样、复核,确保管槽的深度、宽度与坡度都符合设计要求。可使用挖掘机等机械工具进行管槽的挖掘作业,确保槽底密实。在挖掘过程中,注意保护周围环境与植被,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而后将选定的雨水管按照设计要求铺设在管槽内,确保管道的密封性、水流通畅性,依照设计调整管道的坡度,确保排水顺畅,可使用一些辅助材料,如砂石等,来调整管道坡度。在管道铺设完成后,需按顺序进行回填、夯实作业,确保管道基础牢固。另外,在施工完成后,需加强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定期检查雨水管、排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清理并疏通管道,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3.3雨水主管进行清淤修复

针对出现破损或裂缝的雨水主管,需进行修复,可使用一些修补材料或新型的修复技术,如热熔焊接、胶粘剂粘接等,牢固修复管道破损部位。针对系统中使用时间过长的雨水管道,一旦出现老化现象,就应进行更换。在进行雨水主管清淤修复前,需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清淤的具体方法、工艺流程、施工步骤、安全措施等内容。在正式清淤前,需对雨水主管进行勘测,了解管道的长度、直径、材质、淤泥情况等信息,为清淤工作提供依据。清淤前先对雨水主管进行封闭,防止清淤过程中的污水外溢,同时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在清淤完成后,需要对雨水主管进行检查,确保管道的状况良好,没有损坏或堵塞的情况。

3.4智能排水技术

智能排水系统中一般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通信设备、控制系统软件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的传感器用于监测排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参数,如水位、流量、压力等;控制器用于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生成控制指令;执行器根据控制指令执行排水操作,如打开或关闭排水阀门;通信设备将控制器与控制系统软件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交换;控制系统软件根据控制指令和排水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排水过程的优化控制,实现对积水点的实时监测与控制,提高排水的效率和质量,减少排水时间,降低排水成本。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智能化排水实现方式,并进行相应的调试、优化。

3.5恢复路面

在进行路面修复前,应先对改造后的道路进行评估,包括路面的平整度、坡度、排水情况、裂缝情况等,将评估结果作为后续的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准备修复所需的材料,如沥青、碎石、路面修补材料、路面标线材料等。对于较小的裂缝,可采用机械或手工操作将材料填充至裂缝中,以填补裂缝并恢复路面的平整度。对于较大的坑洞,则应使用适当的填充材料进行修复,一般可使用切割机等工具挖出坑洞,使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材料进行填充。填充完成后,需要进行压实、打磨等处理,以恢复路面的平整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路积淹水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交通出行的顺畅性及安全性,如果积淹水问题长期存在,将损坏道路性能及功能,缩短道路工程的可使用寿命,形成对城市水环境质量的不良影响。因此,应通过现场调研,明确道路积淹水点的情况,制定出更契合实际情况的改造设计方案,做好各环节的施工作业,消除道路积淹水问题。

参考文献:

[1]吴燕,马铖.浅谈桥林新城浦乌路积淹水点改造工程方案[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00(13):2724-2725.

[2]毛新莹.道路拓宽改造工程设计方案的探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15):63-64.

[3]陈倩.市政道路改造工程设计方案研究[J].智能城市应用,2020,3(02):6-7.

[4]刘少宇.城市道路积水点改造实施方案分析--以廊坊市和平路为例[J].新材料·新装饰,2021,3(22):6-7.

[5]梁国伟.城市道路改造设计中的水浸整治与路面加铺[J].建筑设计管理,2017,34(06):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