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万炳林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课题名称: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SJGZY2022047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在教育领域逐渐突破原有限制,从以往理论实践分离模式向产教融合方向转变,主张协同育人、良性发展。该文深度分析产教融合的内涵以及"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和现实价值,汇总当前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困境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多个角度给予针对性策略,希望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背景;高校“双师型”;培养建设;

前言: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性目标,并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强调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为社会提供人才储备力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需要具有知识丰富、能力卓越的"双师型"队伍,但从当前现状来看,存在明显的队伍供给不足情况,高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与目标值之间具有一定差距。因此,针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应围绕当前"产教融合"的背景建立新的培养格局。

1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问题

1.1缺乏认证标准,管理制度有待优化

目前,部分高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定位时普遍以"双职称"或"双证书"为主,这一概念理解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被贴上特定标签,阻碍其在产业融合与实践中的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队伍逐渐呈现处"二元化"模式,一方面,大部分高校在教师聘任时以考试考核为主,并愿意给予青年教师更多机会,这一制度对于刚刚走出师范校园的储备教师来说并不是难事,但尽管理论知识能够达到少部分一线教师的水平,相关经验却严重不足,缺乏实践示范能力。高校在师资力量选择方面普遍来源于学术型研究生人才,这类人普遍将自己的学习生涯框定在学术领域,造成院校内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难。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认证标准问题和师资管理体系问题,很难正确筛选符合产教融合条件的人才。此外,从教师结构的角度来看,当前部分高校教育中,具有"双师型"称号的教師普遍为兼职,这类教师虽然具备一定实践能力,但管理程序和教学培训存在不规范的缺陷,且流动性较大,与专职教师交流机会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协同作用。

1.2实践平台不完善,培训体系有待提升

从实践平台和教师培训体系方面来看,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1)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并未展现出"产业"和"教师"两个双主体的地位,强调产业与学生的直接结合,忽视教师在中间的过渡效果,因此在融合过程中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高。这一情况直接影响教师培训,导致理论知识无法通过技能而实现优化,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无法培养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2)缺乏成熟的发展平台,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高利润降低培训成本,将大部分的合作精力放在高校学生培养方面,而忽视教师在此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甚至为了利益不愿为教师提供相关岗位,限制其技能提升途径。从高校学校角度来看,平台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计划等宏观概念,而忽视技能,导致平台存在单一性缺陷,耦合性较差。针对教师培养制度方面亦存在不健全问题,尽管当前各大高校已经建立很多师资力量培训制度,例如现代师徒制度、顶岗制度以及脱产进修制度,但在人员进修选择、年限等多项内容存在一定限制,进修机会普遍给予有职称需求、在岗年限较久的教师,论资排辈情况严重,并未将培训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缺乏详细配套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受限。

1.3绩效评估形式化问题无法起到激励效果

由于教学结构和专业背景等各类因素的影响,高校在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与激励方面存在一些问题[3]。一方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一些教师已经获得企业顶岗实践机会,但企业并未给予其一定的激励机制,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对于内部教师和外部兼职教师的考评普遍存在形式化问题,其评估方式存在明显的偏向性,注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机制。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对高技术型人才缺乏一定吸引力,造成高校内部师资团队不稳定的情况。例如一些教师的薪酬待遇不足以支撑其职业理想和生活水平,导致其不安心教学,甚至开始寻找其他兼职,导致正常的教学精力被分散,知道效果不佳,一些兼职的"双师型"教师直接选择辞职。除此之外,部分高校还存在职称晋升、年度评估以及绩效评估不完善的情况,尽管在企业学到很多实践技能,但学校考评仍旧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技能,必然会影响挂职教师的学习热情。

2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分析

2.1明确评定标准完善管理制度

针对认证标准和管理制度的问题需要立足于管理角度突破原有限制,给予教师更多机会的同时应完善评定标准,提升在岗教师和兼职教师对教学考核的重视程度,突出自身发展性,以局部带动整体实现综合进步,具体可以从专任入职标准、兼职聘任标准两个角度展开讨论。需要结合产业情况完善专任教师的入职标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企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来说均产生重要影响,为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培养一批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针对教师的选拔,高校可以执行"第三方评定机构",并重点关注技能评估、实操教育以及动手操作等多项能力的培养,从多个维度完善认证标准体系[4]。在实际落实中可以设置多级指标,从而实现对教师能力的科学评判打分。在选择过程中还需注意教师的行业经验,若经验匮乏则要求其接受为期一学期或一年的岗前培训,最终考核成绩合格即可正式进入岗位。制定这类评估制度的目的在于整肃集体素质,提升入职标准,如此一来能够给予原本内部教师一定压力,使其主动参与晋升计划,提升自身素养,为打造全面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2.2依托产教融合打造共育平台

从办学模式上来看,产教融合模式的提出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新的育人途径,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张学校与企业相融合,为教师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在这一环境中,教师不仅仅承担学生日常的学业管理,还需要掌握一定企业职能管理能力,深入了解企业规则,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引导。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角度来看,需要具备综合管理意识,精准把控教学指导,全面落实行业研讨与教学分析。基于这一需求,需要建立校企共同体组织,为师资队伍的优化提供发展平台。

2.3构建校企联合平台,实现共赢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与企业达成共识,除了学生储备外,还争取到一些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但总结后发现,普遍存在挂职时间短、联合效果不佳、平台育人程度不高、形式单一等情况,难以达到"双师型"的程度。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学校再次进行深度思考,除了挂职锻炼的培养方式外还需进行更多实践思考,实现互惠互利。例如适当延长挂职时间,探索以政府为引导的办学机制,建立"校中场""校中办公室"等,从而延长内部教师的发展范围,实现对校内学生的针对性指导。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需要明确平台目标,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抓手,建立多样化平臺,具体包括以下几点。课程教学研究平台。该平台主要在于根据生产需求分析教育的改进与优化方向,在企业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进行课程开发工作,要求教师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有效交流,明确当前发展情况、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就业标准等,从而真正提升产业与教学之间的契合度,培养教师思辨能力;校内建立企业培训基地。这一平台的建立需要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场地、项目等没打造符合条件的培训基地,对特定专业进行针对性培训,同时也可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例如企业可以将校内的场地作为项目培训用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再用此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完成一些项目。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给予一定奖励作为劳务费用,能够间接提升企业的劳动效益,又能拉动人才储备内需,提升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水平,积累相关经验;企业实践平台。企业实践平台的建立自己要针对高校的教师,让教师到操作前先了解本专业的具体工作流程,从而提升技能和对专业就业的认知,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积累经验;技术研究平台。在校企联合模式下,高校可以让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申报课题项目,从而及时获取一手资料,为企业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帮助,反之企业为"双师型"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引导学生。

2.4完善教师培养制度

为保证顺利开展"双师型"队伍建设活动,需要从制度的角度落实相关规范,重点强调两个方面。第一,强化教师在职培训。高校需要重点关注在职培训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将培训始终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性资源,保证培养方向和质量的综合性。具体包括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等,利用学位培训、专业培训以及校外交流学习的方式提升能力,尽可能满足在职教师的职业规划目标和发展需求,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理念,建立聘期内培养制度。第二,可以采用校企互聘模式。除了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了解企业运营模式外,还可以开展双向培养机制,鼓励企业的一线员工或缺乏理论基础的新手员工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改善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利用动态组合实现双向流动的灵活培养模式。

2.5完善考评制度实现激励

针对高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一举措,需要做好评估机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教师展开针对性培养。结合以上所提及的问题,在实际落实过程中需要从教学实践和应用研究两个角度入手。可以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并将其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薪酬向挂钩,从而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新技术,主动参与实操提升应用水平。针对兼职教师的"双师型"模式建立方面,需要从管理水平角度入手,完善考核模式,避免形式化问题。无论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在考核阶段均应从理论+实践的角度入手,优化岗位设置和职称评估标准,并将教育成果和任务完成率归纳到总成绩中。对于兼职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特殊政策,如参与职称评审;对于"双师型"教师给予特殊津贴,以此提升激励效果,降低流动性。此外,还可以建立优秀教师选拔制度,并给予精神嘉奖,激发师资队伍活力。

结语:校企联合模式是发展产教融合的必要前提,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形式,能够实现互惠互利的目标,由企业为教师时刻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机会,反之教师根据企业实际需求为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人才力量。就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根据历年的学生就业率和教育情况展开针对性分析,逐渐认识到"双师型"师资力量对于学校的价值,并积极与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交流沟通,并共同享受人才共育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何勇.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和路径研究[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9,000(010):67-68,71.

[2]胡小红.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J].科学咨询,2019,000(0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