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对心理状态及疾病认知程度的改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4
/ 2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对心理状态及疾病认知程度的改善效果

古丽尼莎·杰力力     罕柯孜.麦麦提    热依拉.阿布力孜

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对心理状态及疾病认知程度的改善效果。方法:以我院2023年1月至12月内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临床护理模式分为常规组(40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0例,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救治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结果:干预前SAS、SDS、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评分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可有效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提升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以此取得较佳护理辅助作用,倡导临床应用。

【关键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比较危重的急性心脏疾病,严重地困扰着患者的健康,甚至会随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当前临床对于此类患者的抢救措施以尽量疏通阻塞心血管为主,而除早期对症治疗外,考虑患者因急性发病产生的濒死感以及救治工作复杂等影响因素,需在救治过程中,采取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护理服务[1-2]。临床护理路径是通过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合理调动护理资源,优化护理工作,以达到理想护理辅助效果。将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可有效帮助救治工作顺利开展,且此种护理模式充分考虑患者差异性,其个性化优势,可满足患者身心护理需求[3]。基于此,本文就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对心理状态及疾病认知程度的改善效果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我院2023年1月至12月内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以临床护理模式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n=40)。常规组患者中男女构成比分别为13:7;年龄段在41~78岁,平均(62.03±5.8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h,平均(4.49±1.25)h。实验组中男女构成比分别为18:2;年龄段在34~86岁,平均(59.86±6.3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h,平均(4.51±1.13)h。两组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且组间对比上述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本研究取得所有研究对象直系亲属的知情同意书与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

1.2 方法

1.2.1常规组

此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即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遵医用药,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抢救工作,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1.2.2观察组

此组患者给予临床路径护理,具体措施为:①在患者到达急诊科时,分诊护士应第一时间接诊给予吸氧,连接心电监护仪,并联系胸痛中心接诊,同时遵医用药、采血送检。②在急诊科医生诊断后,立即联系导管室,做好介入术准备,并送患者到导管室,接受介入手术。③患者手术完成后,转入重症病房,在患者手术完成后的第一天,护理人员应以每2h一次的频率巡视病房,记录患者用药情况与病情变化。在患者手术完成后的第二天,配合医嘱正确用药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危险分级,制定早期恢复锻炼计划。在患者手术完成后的第三天,将病情稳定的患者转至普通病房,并与普通病房护士进行工作交接。在患者术后第4~7天,根据早期恢复锻炼计划指导患者展开康复运动。在术后第八天,给予出院指导,并进行疾病二级预防教育,收集一般信息创建电子病历,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

(1)以焦虑自评量表(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SAS)、抑郁自评量表(sudden death syndrome,SDS)评估两组救治成功患者救治前后(入组时及出院时)的负面情绪,两个量表均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总分80分,分值与焦虑、抑郁情绪严重程度成正比。

(2)以本院自制百分制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相关知识量表在两组患者救治前后(入组时及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此问卷主要包括疾病诱因、早期症状、危害及治疗措施等四个方面,得分越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评分分析

干预前SAS、SDS、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评分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1:

1干预前后SASSDS、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评分的组间对比(,分

时间

组别

SAS

SDS

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

干预前

常规组(n=40)

57.48±7.62

57.82±7.97

52.83±11.65

观察组(n=40)

57.36±7.67

57.79±7.77

52.77±11.24

t

-

0.070

0.017

0.023

P

-

0.944

0.986

0.981

干预后

常规组(n=40)

46.68±5.51*

46.33±5.18*

70.88±7.22*

观察组(n=40)

36.16±3.14*

35.75±3.52*

82.76±5.54*

t

-

10.491

10.684

8.256

P

-

0.000

0.000

0.000

注:*表示与同组护理干预前对比P<0.05。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治疗流程等开展的护理措施,其更为规范、标准化的护理工作,可为患者提供具有全面性的高质量护理服务,将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可从传统被动执行医嘱的护理措施转变为更具严谨性、计划性的主动护理工作,从而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急救水平,取得理想救治护理辅助目标[5]。且此种护理模式,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心理需求,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展的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因疾病产生的心理负担,并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再加上患者出院时的再次宣教与后续随访,可持续维持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这对保障患者远期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可有效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提升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以此取得较佳护理辅助作用,倡导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谢月英,杨丽峰,林凤艳.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患者救护效果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5):51-53.

[2]黄春玲,罗秀金,叶雄伟,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0,17(15):109-113. 

[3]周苗,郭晓岚. 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的双心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焦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1):108-112.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5]张颖,王春英. 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2):2207-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