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县农田治涝工程现状问题及治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5
/ 2

三原县农田治涝工程现状问题及治理对策

封勇

陕西省咸阳市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水利局   713800 

摘要: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大力发展,以及我县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制订等,我县易涝区排水系统因涝灾问题已远远落后于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一些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连续降雨和暴雨这一特殊的气候条件使我县清河南、北泾惠灌区、清惠灌区20.16万亩极易形成洪涝灾害。特别是近年来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个别建设项目对排水系统破坏较为严重,有的完全堵塞,失去了排涝作用。因此治涝工作迫在眉睫,很有必要,必须及时尽早规划、尽快实施,以适应全县整体规划的发展形势。

关键词:三原县农田治涝工程;现状问题;治理对策

三原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毗高陵,东接富平、北靠耀州区,西抵淳化、泾阳,东西宽37Km,南北长30Km,三原县辖11镇3个发展服务中心,205个行政村,815个自然村,总土地面积576.9Km2。全县总人口42.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78万人。全县耕地面积38.73万亩,园地11.7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9.44万亩。

涝区治理和管理现状

我县涝区属于渭河-石川河-清河水系涝区。据实际踏勘和调查,目前我县涝区总面积51.22 Km2,根据易涝区现状涝灾发生情况和区域分布,将我县易涝区划分为陂西涝片、高渠西秦涝片、西阳涝片3个治理区域。易涝区内有迹可寻的排水干支沟37条91.84 Km,但基本上都因年久失修、无人管理,群众侵占、耕种、破坏,倾倒垃圾及秸杆等,严重淤积堵塞;局部段甚至已完全填平,上面建房或作以他用,原建排水毛沟已毁失殆尽。为解决排涝问题,三原历届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自1954年开始大范围兴建农田排水系统,其中1954年根据楼底围堤的防洪需要,三原开挖了大程地区的王店干沟。1965年秋开挖了鲁桥、新庄和西阳东三条干沟,修筑了退水坡。1984年完成了大程系统的白龙湾、西阳系统的刘村、新庄鲁桥系统的七一等三大入河退水工程。至1984年建成了雪河、仁村、清北3条排水系统,累计建成排水干沟6条,长19.2 Km,支沟29条长124 Km,分沟毛沟130条长90 Km。2012年实施浊河治理工程,修筑河堤7Km,排洪渠4.05Km。使全县涝灾得到有效控制,大部分地方是有险无灾。但由于原治涝标准低,同时近年来由于群众对农田排水系统的保护意识淡化,使建成的排水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损毁和淤积堵塞,致使排水系统功能削弱,排水不畅,部分地区仍易发生涝灾。

后来县上虽然对几条主干沟搞过几次简单的清理,但由于资金等各种原因,涝区治理一直未能从根本解决,更谈不上进行管理。特别是近年来各项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个别建设项目对排水系统破坏较为严重,有的完全堵塞,失去了排涝作用。

涝灾特征及致灾原因

年降水严重分配不均,平均七、八、九月份降雨量在全年降水60%以上,且时常发生暴雨及秋淋。建国后7d以上短期连续降水发生过25次,16d以上的出现过6次,平均4年一次。在季节分布上,秋季占47%,夏季占34%。连续降雨和暴雨这一特殊的气候条件使我县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历史上较大的洪涝灾害有16次。历次涝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大,造成农业耕种难,作物减产,严重的部分田块绝收,严重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涝灾一方面与持续降雨有关,另一方面与排水系统功能削弱有关,同时还与下游外县区排水沟堵塞有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干旱年份较多,秋淋减少,加之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农田积水现象发生较少,群众对农田排水系统的保护意识淡化,不能及时掏修排水沟,并把排水沟当成自家的垃圾场随意倾倒垃圾,造成排水沟完全堵塞,甚至在部分地带发生侵占、耕种和破坏排水沟的现象,使排水沟淤积严重,致使排水系统功能削弱,排水不畅,雨天极易形成涝区。

最典型的是陂西镇西贾村,由于其位于陂西镇东部低洼地带,该村东部建有排水支沟,自北而南汇入仁村干沟,但由于支沟堵塞严重,跨境干沟临潼段部分回填,造成积水排泄困难。部分田块长达半年处于积水中,积水深度达0.1-0.8米。

治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大力发展,以及我县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制订等,我县易涝区排水系统因涝灾问题已远远落后于我县各项事业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制约了一些事业的发展,因此治涝工作迫在眉睫,很有必要,必须及时尽早规划、尽快实施,以适应全县整体规划的发展形势

治理对策及后续管理

(一)总体布局

遵循以人为本、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分期实施,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县易涝区治理区划,治涝总体布局计划采取分片集中整治。具体分为陂西涝片治理工程、高渠西秦涝片治理工程、西阳涝片治理工程三部分。各片治理中治理措施原则上依原有排水沟系为基础,重点对易涝区内现有的排水干支沟淤积堵塞段,进行重新开挖、清理、恢复,恢复排水功能,并结合实际情况,新修支沟和配套毛沟,完善配套交通桥等跨沟建筑物,解决排涝最后一公里问题,形成完整的排涝体系,提高治理效益。

工程实施本着轻重缓急的思路,可先实施灾情严重的陂西涝片治理工程、高渠西秦涝片治理工程,积累治理经验,然后再进行西阳涝片治理工程。

(二)大力保护宣传

做好排涝设施保护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保护河渠、不随意占用排涝设施意识。排涝设施建成后,必须明晰产权,成立排涝设施运行管理机构,落实管理权。加强日常管理,确保工程发挥效益。

(三)狠抓建后管理

治涝工程项目建成后,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堵塞、损毁、建房、倒垃圾堵塞排涝沟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投资加快组织实施三原县农田排水工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恢复排水系统骨干工程功能;

二是夯实农田排水设施管理责任,由水利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分别监管排水骨干工程、田间工程,各受益镇(办)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做好日常管理;

三是加强维修养护,每年督导各镇(办)对排水系统进行掏修、清淤和维护,确保排水设施长期效益发挥。

治涝不仅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而且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如何减轻涝灾损失、促进人水和谐,是我县当前及今后今后5到10年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原县治涝项目实施后,对改善沿线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周边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沿线生态环境将逐渐从恶性循环向良性方向发展,自然灾害的程度和频率将逐步减少,改善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参考文献:三原县治涝规划、三原县水利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