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干预技术与行为干预技术应用在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传统干预技术与行为干预技术应用在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价值分析

肖丽霞,余玲(通讯作者)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横车镇卫生院,湖北蕲春,435300

[摘要]目的:分析传统干预技术与行为干预技术应用在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本院实施治疗的120例冠心病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干预技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干预技术。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状况、物质生活、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置入支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单项发生率对比,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为干预技术应用在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传统干预技术;行为干预技术;中老年;冠心病;护理

冠状动脉是向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导致冠心病的发生[1]。该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且男性的发病时间早于女性[2]。冠心病的病程较长,除了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之外,调节日常生活行为也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因此在冠心病护理当中要重视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本文分析传统干预技术与行为干预技术应用在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在本院实施治疗的120例冠心病患者参与研究。纳入标准:1)临床确诊冠心病。2)认知正常。3)意识正常。4)资料完整。5)知晓研究。6)老年。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恶性肿瘤。3)其他重要器官和组织功能不全严重。4)交流障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有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60~75岁、平均(68.56±4.13)岁,病程2~11年、平均(5.66±1.23)年。观察组中有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61~75岁、平均(68.59±4.05)岁,病程2~11年、平均(5.63±1.25)年。以上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干预技术:入院后介绍医院环境,进行生命体征监测,遵照医嘱合理用药,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干预技术:1)认知干预。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观察其心理状态,普及冠心病相关知识,纠正错误认知。观察患者日常行为,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为患者介绍治疗的方法、目的、预期效果及注意事项。2)心理干预。让患者的情绪波动时使用深呼吸、身体放松的方法缓解,或让患者听舒缓的音乐,转移其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让遵医行为好的患者现身说法。3)运动干预。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等,注意控制运动强度,不得感到劳累。4)饮食行为干预。讲解饮酒、吸烟、高脂饮食的危害,介绍戒烟、戒酒方法,并让家属督促患者执行。5)用药行为干预。告知患者定时定量用药的重要性,禁止患者私自换药、停药、增减药物。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出院后随访2个月,使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表示生活质量高。同时观察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生活质量

观察组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社会状况、物质生活、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生活质量(分,x±s)

组别

生理功能

心理状态

社会状况

物质生活

总分

对照组(n=60)

13.71±2.12

12.35±2.40

12.76±2.04

13.23±2.55

52.12±9.81

观察组(n=60)

21.77±2.23

22.15±2.11

22.03±2.17

22.71±2.44

88.66±11.42

t

20.291

23.754

24.109

20.806

18.800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置入支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单项发生率对比,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例(%)]

组别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猝死

置入支架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血管事件

对照组(n=60)

3(5.00)

1(1.67)

3(5.00)

2(3.33)

9(15.00)

观察组(n=60)

1(1.67)

0(0.00)

1(1.67)

0(0.00)

2(3.33)

χ2

1.035

1.008

1.035

2.034

4.904

P

0.309

0.315

0.309

0.154

0.027

3讨论

冠心病患者的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患者的日常不良生活习惯具有较大的关系

[3]。因此改变患者的行为模式是冠心病护理当中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中为观察组实施了行为干预技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普遍较大,对认知事物的方式、日常行为习惯具有固定的模式,而且难以改变。首先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患者的认知,使其了解遵医嘱的重要性,方便后续护理措施的实施。冠心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对于长时间的住院、治疗等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4]。而且不良情绪会增加冠心病加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教会患者稳定情绪的方法可以让患者自主调节心理状态。让遵医行为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可以提高患者对坚持治疗的信心,相信遵医嘱规范日常行为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运动干预,增强患者的心肺功能、免疫功能,促进血脂、血压等影响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稳定。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减少导致冠心病加重的不良因素(饮酒、高脂饮食等)。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坚持用药,但部分患者认为多用药物会危害身体健康,因此存在私自换药、停药、减药等行为[5]。对此,护理人员给予了用药行为干预,保证了用药的准确性、有效性、安全性。

综上所述,行为干预技术应用在中老年冠心病护理中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钱红娟,王莉,王晶晶.行为干预联合新型护理模式在冠心病老年患者的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1):2070-2073.

[2]王华,党亚萍.基于重要表现程度分析法的延续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5):163-166.

[3]黄益华.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21,11(9):71-73.

[4]张芳.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32):129-130.

[5]戴武艺.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价值及对改善负面情绪的作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21,11(27):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