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中的岩层稳定性分析与预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9
/ 2

地质工程中的岩层稳定性分析与预测

乔治忠

身份证号:620522198807110313

  摘要:在地质工程实践领域中,对岩层稳定性的深入分析与精确预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保障工程结构安全性和降低潜在灾害风险的核心环节。本文系统回顾了当前地质工程内岩层稳定性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业界广泛应用的多种岩层稳定性评估手段,并进一步前瞻性地探究了岩层稳定性预测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地质工程;岩层稳定性;分析;预测

  引言

  地质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其中岩层稳定性分析与预测是工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岩层稳定性不仅影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还直接关系到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因此,对岩层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推动地质工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岩层地质特性与力学性质分析

  1.1岩层地质特性

  岩层的内在地质属性涵盖诸如岩性特征、厚度参数以及倾角等多个维度。这些固有的地质特性对岩层的力学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进而对岩层的稳定性形成直接影响。故而在进行岩层稳定性评估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是对岩层所具有的地质特性的全面考量和深入剖析。

  1.2岩层力学性质

  岩层力学性质涉及多个关键参数,如弹性模量(反映岩层刚度和弹性变形能力)、泊松比(体现岩石受力时各向应变关系和体积变化特性)、内聚力(衡量岩层内部颗粒间粘结力及无剪切面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内摩擦角(描述岩层在剪切应力作用下的抗滑动能力)。这些参数对于理解岩层在外力作用下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构成了岩层力学行为分析的基础,并在地质工程设计与岩层稳定性评估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实测、实验等方式获得准确数据,以实现岩层稳定性问题的有效评估与控制。

  2.岩层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1地下水作用

  地下水对岩层稳定性有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化学反应引起岩石软化和溶蚀,改变其物理力学性质;渗透和冲刷作用加剧裂隙扩大,削弱岩体结构;静水压力与动水压力增大剪切应力,易于引发岩体破坏;地下水位变化导致地基稳定性的变化,增加沉降和变形风险;特定岩石遇水膨胀或收缩产生的应力变化,影响自身稳定并可能波及周边建筑。地下水的多元作用降低了岩层承载力,增加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故在地质工程中须高度重视地下水因素,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确保岩层稳定性。

  2.2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是导致岩层失稳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释放的强大能量产生的地震波能对地壳表层岩层施加剧烈震动和持久力学扰动,打破岩层原有应力平衡,尤其在岩性界面、裂隙处加剧应力集中,引发破裂扩展。地震活动伴随的复杂应力场变化,可激活临界稳定状态的地质结构,造成更大范围的失稳现象,如剪切破坏、挤压变形等,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总之,地震活动深刻改变了岩层力学条件,大幅提升了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地质工作者在地震活跃区进行稳定性评估和灾害预警时,务必重视并考虑地震因素的影响。

  2.3工程活动

  工程活动(开挖、爆破、堆载等)显著影响岩层稳定性,开挖导致岩体应力重分布,易引发结构破坏和失稳,特别是遇到不良地质构造时易出现地表塌陷和滑坡。爆破产生的冲击和振动效应会扩大岩体裂隙,降低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且过度振动可能诱发远程地质灾害。堆载则增加地基应力,可能导致地基沉降或隆起,改变岩层应力状态,引发不稳定。因此,保障岩层稳定性需要合理设计和施工,包括详细地质勘查、科学制定开挖、爆破、堆载方案,并在施工中严格遵循规范,运用先进监测技术实时调控,减少对岩层的扰动,确保工程安全及岩层长久稳定性,同时兼顾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3.岩层稳定性分析与预测方法

  3.1数值分析方法

  在现代地质工程研究与实践中,为了准确把握岩层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力学行为及其稳定性,广泛采用了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等先进的数值分析技术。这些方法为岩层稳定性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平台。

  首先,利用有限元方法,我们能够将复杂的岩层结构划分为无数个相互连接的小单元,每个单元都拥有独立的物理属性,如弹性模量、泊松比、密度等。通过建立基于偏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模拟岩层在受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应变状态以及能量转移过程。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灵活处理各种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细致描绘岩层内部的非线性、不均匀及各向异性特点,从而精准预测在不同地质构造条件、外部荷载和地下水活动等因素影响下岩层的力学响应和潜在的稳定性问题。

  其次,有限差分法则是通过对连续介质离散化,通过求解离散后的代数方程组来逼近连续域内的偏微分方程,从而得到岩层内部的应力场、位移场以及其他力学变量的分布情况。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大型、高精度的网格划分,对于大规模地质工程项目的岩层稳定性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通过这两种数值分析方法,研究者能够创建详细的岩层三维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岩层的力学行为,如在开挖、堆载、地震作用或地下水变化等条件下的应力状态变化、变形规律以及潜在的破裂和滑移趋势。这些预测结果不仅为地质工程的设计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预防地质灾害、保障工程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3.2统计分析方法

  在岩土工程领域中,为了有效预测和评估岩层稳定性,科研人员会充分利用积累的丰富实际工程案例数据以及实时监测数据,采用严谨的统计分析方法,深入探究并量化岩层稳定性与其众多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首先,研究人员会从大量的历史工程项目中收集详实的数据资料,这包括但不限于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强度、硬度、渗透率等)、地层结构特征、地质构造条件、地下水状况、地表负荷及开采活动等各种内外部因素的相关数据。同时,也会结合长期的现场监测数据,如岩体微小位移、孔隙水压力变化、地表沉降速率等实时动态指标。

  接下来,借助多元统计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手段,对这些庞杂多维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处理,旨在发现影响岩层稳定性的重要因子及其权重,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这样的模型可以直观反映出各个影响因素如何协同作用于岩层稳定性,以及当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岩层稳定性可能受到的具体影响程度。

  最后,通过精心验证和优化得到的关系模型,工程师们能够在设计阶段即预测出在特定条件下岩层可能出现的稳定性问题,从而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加固措施或优化设计方案,显著提升工程项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此模型还可用于指导现场施工过程中的风险预警和控制,对于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3智能预测方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地质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它们在岩层稳定性预测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优势。结合这些先进技术,科研人员正致力于构建一套精准、高效的岩层稳定性预测模型。

  首先,科研团队会广泛搜集和整合各类岩层稳定性相关的数据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勘探数据、岩土力学试验数据、现场监测数据、历史工程案例数据等。这些数据包含了岩层的物理特性、地质构造信息、地下水状况、外界荷载变化等各种影响岩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然后,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如深度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对海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学习训练。这些算法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能够自动捕捉数据背后的复杂规律和潜在关联,从而建立起岩层稳定性与多种影响因素之间的高度抽象且精确的数学模型。

  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数据集的学习、迭代优化以及交叉验证,模型能够逐渐提高对岩层稳定性预测的准确性,不仅能再现已知条件下的岩层稳定性演变情况,还能根据输入的新条件,智能化地预估未来岩层在不同环境因素和工程活动作用下的稳定性表现,为地质工程设计、施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结论

  在地质工程实践中,岩层稳定性分析与预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在于,通过透彻解析影响岩层稳定性的各项因素,并不断推陈出新地发展和完善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增强地质工程项目的安全保障水平。换言之,深入探究岩层稳定性问题,不仅是确保地质工程安全运行的核心要素,更是推动我国地质工程技术进步和行业繁荣的关键所在,对国家地质工程事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瑞林,李晓,王宇,高玮,夏加国,李志清,高文伟,孙永帅.土石混合体工程地质力学特性及其结构效应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20,28(02):255-281.

[2]李跳,文国忠.基于工程地质力学的渣滓溪锑矿岩体稳定性研究[J].采矿技术,2016,16(06):122-124.

[3]何满潮,谢和平,彭苏萍,姜耀东.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16):2803-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