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产教融合现状和发展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9
/ 2

智能制造工程产教融合现状和发展建议

郭鹏超张政曹祥龙许振

 河南工学院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摘要:当前,智能制造工程的课程教学模式普遍侧重于基础技术理论的传授,辅以少量行业实践案例探讨。然而,智能制造超越了传统制造模式,它在设计、生产、运营和售后等全链条中深度整合了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增强现实等,构建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体的无缝融合系统。然而,理论教学的抽象性以及案例分析的有限性,使得学生们在实际企业环境中应用这些关键智能技术的能力受限,难以全面领悟其内在价值。

关键词:智能制造工程;产教融合;现状;发展

一、产教融合的目标和原则

教育与产业深度交融的战略导向明确,首先,其核心目的是强化教育的实践导向,使之紧密贴合行业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掌握理论与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产教融合旨在驱动产业进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产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形成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再者,产教融合也着眼于提升教育质量的均衡性,确保所有学生无论背景如何,都能享有平等且优质的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基本原则被严格遵循。首要的是坚守教育的本质,始终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为目标,将教育置于主体位置;其次,注重策略的务实性,强调根据产业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之更具针对性;最后,倡导共享共赢的理念,产教融合依赖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双方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教育与产业的协同进步,共创双赢局面。

二、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这一专业特性鲜明地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它涵盖了机械设计、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运营管理、数据分析等诸多学术领域。在中国,鉴于其多元的知识结构,智能制造专业分布于各院校的不同学院,反映了教育体系的灵活适应性。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地方行政推动下,各高等教育机构积极进行专业融合教育的创新实践。清华大学凭借其国际化的视野和本土产业环境,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工程实践技能的智能制造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则与上海市的研发转化平台深度合作,建立了临港智能制造协同培养基地。他们一方面与全球科技强国如英国、德国的科研机构联手,创建了针对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的共享研究平台;另一方面,依据国家战略目标,设立了专门的技术测试和验证中心,确保研究成果的落地应用。浙江大学在教学计划中特别设计了长期的专业实践环节,采用“双导师”制度,让学生深入参与智能制造企业的实际项目,提升实践能力。此外,除高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之外,政府、学术组织、高校以及企业共同推动了众多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的成立,例如由全国电子信息行业协会与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等主导的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产教联盟。这些联盟作为桥梁,聚集了教育资源,精准对接了行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产学研的无缝衔接。

三、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建议

3.1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政府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考核体系

政府的全面策略激发了市场资本、企业规划和高校评价模式的革新,有力地促进了产教融合的深度渗透。在政策激励层面,未来的趋势是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到智能制造领域,从而引发高端人才的聚集效应,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动力,促使企业在内部驱动下投身于产教融合的实践。同时,应倡导成立专业咨询机构,为企业的转型升级、高校的研发合作以及研究机构的技术协作提供定制化的融合策略指南。在评估体系中,政策将把企业对产教融合的贡献度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的评选标准,以激励企业聚焦于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项目的评价也将紧密关联产教融合的实践效果,通过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成果,构建全面且公正的评价体系。

3.2明确产业需求,推动企业一站式的教学支撑和项目引导

企业引领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早期就接触到智能制造领域实际面临的挑战,促使他们迅速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战技能。在课程构建上,高校与企业紧密协作,设计出富有实效的教学路径,考核机制则围绕企业的真实技术需求展开,双导师制——高校学者与企业专家联手执教,指导学生们破解智能制造行业的实际困境,从而增强他们的技术应用实战能力。在科研项目的实施中,企业的支持与参与至关重要。我们将企业研发项目无缝融入研究生的学术训练计划,这样能让学生深入了解智能制造行业的前沿动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激励他们主动去解决企业燃眉之急的技术难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3.3遵循教育规律,鼓励高校制订科学的产教融合培养方案和教学策略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引擎,应当积极适应产业界对新型人才的新要求,适时革新教育模式,以增强培养的有效性和契合度。构建全面而深入的产教融合策略,既要拓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强化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项目,也要着重提升企业参与教育的实际程度,比如通过设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探寻在人才培养中深化企业角色的新路径。同时,激励教师队伍深入产业一线,进行人才需求的实地调研,推动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研发具有行业特色的教材,开设创新性的产教融合课程,从而培育出更符合市场导向的人才资源。

结论

虽然智能制造与教育融合被视为推动工程教育革新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的政策指导、实践操作和人才培养模式似乎并未充分匹配国家工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尤其是对于新兴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本文深入探讨了现有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的顶层策略及其在各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实践,特别聚焦于优化高校的系统化培养机制、强化企业主导的课程设计,以及构建全面的政策激励与评估框架。我们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深度参与度和主导性角色,促进企业、学术界和政府间的紧密协同,从而形塑一个高效联动的产教融合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董伟,张美,王世斌,等.智能制造行业技能人才需求与培养匹配分析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6):131-138.

[2]封志明,郑亮,费凌,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改革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7):23-29+35.

[3]潘玲颖,何建佳,樊怡菁.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3(22):55-56+59.

[4]张映锋,张党,任杉.智能制造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综述[J].机械科学与技术,2021,38(3):32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