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视角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3

农民视角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何国辉,宁乡市乡村宜居建设服务中心

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从农民的视角出发,探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关乎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从农民视角出发,探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农民视角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点

(1)生态环境良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农民希望生活在一个空气清新、水源清澈、土壤肥沃的地方,可以享受到自然的恩赐,身心健康。因此,乡村振兴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生态服务功能,让农民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2)经济发展活跃: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需要有经济的支撑。农民希望生活在一个经济发展活跃、就业机会多的地方,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让农民在宜业的环境中发展。(3)社会和谐稳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需要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农民希望生活在一个社会和谐、治安良好、文化繁荣的地方,可以享受到社会的安宁和文化的滋养。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让农民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生活。(4)公共服务完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公共服务。农民希望生活在一个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丰富的地方,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医疗服务。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高教育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让农民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5)民主法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需要有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农民希望生活在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地方,可以享受到民主权利和法治保障。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让农民在民主法治的环境中生活。

2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问题

2.1生态环境问题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严重。一方面,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地退化、水体污染;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2经济发展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不完整、附加值低等。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影响了农村的宜居性和和美程度。

2.3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4乡村治理问题

乡村治理是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治理体系尚不完善,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法治建设滞后,一些地方还存在村霸、宗族势力等现象,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5人才流失问题

农村人才流失是制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城乡发展差距,大量农村青年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农民视角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策略

3.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在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加大对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关键。我们要加强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养殖污染等方面的治理,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水平和效果。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农民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积极性。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农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这包括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村住房质量和安全性;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加强农村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升农村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等方面。

3.2保留村庄风貌特色

在乡村建设中,应尊重和保护乡村原有的风貌特色。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村庄的特色。保护村庄风貌特色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遗产,还能增强村庄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在保护村庄风貌特色方面,首先应该尊重和保护村庄的自然环境。村庄的自然环境是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山水、植被、气候等。在乡村建设中,应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保持村庄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次,应尊重和保护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村庄的灵魂。在乡村建设中,应注重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遗产,避免盲目拆除和重建。此外,还应尊重和保护村庄的民俗风情。每个村庄都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情是村庄的特色之一。在乡村建设中,应保护和传承村庄的民俗风情,避免盲目引入外来文化,破坏村庄的特色。

3.3增强规划实施监管

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实施监管。这不仅包括对乡村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的明确,还包括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规划的有效性和实施的质量。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包括制定详细的规划实施流程和责任分工,确立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以及建立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协调机制。其次,我们需要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包括对规划设计的审批、施工许可的发放、施工过程的监督、工程质量的验收等各个环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划和法律法规的要求。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和培训,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规划,以及更好地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3.4加强土地政策结合

在实施土地政策时,应注重土地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管力度,规范土地市场秩序,遏制非法占地、乱占耕地的现象。同时,还要注重土地整理和土地改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生态不恶化。为此,需要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对占用耕地的行为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划与管理,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在保障农民居住用地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的集约性,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需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和安置制度,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征收和征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农民参与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高农民的土地资源利用意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土地政策,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使他们在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发挥积极作用。

3.5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乡村产业发展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为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我们需要根据乡村的特色和优势,发展适宜的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这些都是宝贵的特色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手工艺等产业,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收入。例如,一些乡村可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利用当地的优质土壤和气候条件,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另一些乡村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展示当地的文化风情和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其次,提升产业链水平。乡村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还需要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注重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产业的附加值。例如,在农业产业链中,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品牌建设等环节,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次,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我们需要注重科技创新的引入和应用,提高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例如,可以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乡村产业的整体水平。最后,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6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

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民教育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首先,要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管理等领域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农民职业技能,助力农民多元化就业。其次,要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再次,要加强农民法治教育。通过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农民法治意识,使他们在维护自身权益、参与农村治理等方面,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7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乡村治理体系面临诸多挑战。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既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首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基层组织领导职务,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完善基层组织工作制度,确保基层组织依法依规开展工作。三是加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组织为民服务的能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次,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是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为乡村治理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二是提升乡村治理科技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水平。三是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4发展趋势

(1)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链逐步延伸,农民收入来源不断拓宽。在未来,产业振兴将继续带动乡村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使乡村成为产业发展的沃土。(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农村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未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民的生活条件将得到更大提升,乡村的宜居程度也将不断提高。(3)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未来,农村公共服务将继续优化,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4)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国家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未来,农村生态环境将继续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5)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国家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未来,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将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关乎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从农民视角出发,我们要关注农村生活质量、乡村特色产业、农村人居环境和和谐乡村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只有紧紧围绕农民的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宋红桥,管崇武.稳中求进打就宜居宜业的美乡村[J].中国乡村振兴,2020(3).

[2]丁永良,张明华.基层干部如何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J].中国乡村振兴,2020(5).

[3]王冰,张凯.办好农民丰收节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J].中国乡村振兴,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