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工会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研究——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3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工会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研究——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

邵哲文

杭州师范大学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数字中国”目标,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作为一种系统性变革,数字化转型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会作为高校运作不可或缺的部分,融入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开展志愿服务是当前工会发挥主力军作用、团结引领广大职工群众、构建工会多元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快推进高校工会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对高校工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会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建设的现状

(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在组织架构方面,当前浙江省工会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整体上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己基本形成,但在基层仍有发展和提升的空间。[1]在制度建设方面,当前学校虽已基本建立志愿者管理制度,广泛开展志愿者培训并初步建立志愿者培训机制,但在工会层面,志愿者培训、评估、激励、保障等制度的建设情况依然不理想。在项目运作方面,目前,学校工会开展的志愿服务中,已有一定比例是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的,但从整体上看,项目化品牌意识尚且薄弱,仍以常规化志愿服务活动为主。在专业化方面,当前学校工会志愿服务已呈现专业性特征,但仍未实现志愿者团队的专业化。调查显示专业性志愿者团队的建成率远低于专业性志愿服务的开展率,专业性志愿服务的开展率较高。在宣传方式方面,随着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发展,我校工会志愿服务在宣传方式上主要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宣传平台。在资源与合作方面,我校工会在省级层面与市级层面上的资源共享与跨单位合作较少,但在与街道、其他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上则更为普遍。与此同时,工会活动中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也开始增多。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会职工参与志愿服务的现状

从全校工会志愿者的数据统计来看,近五年以来,学校工会志愿者的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尤其是疫情后的两年内增长速度比较快,各二级学院目前均已建立相应级别的工会志愿者队伍,这说明当前高校工会志愿者工作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工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领域包括基础性志愿服务和专业性志愿服务,基础性志愿服务体现工会志愿服务的普遍性与公益性,专业性志愿服务体现工会志愿服务的独特性与优越性。当前高校工会开展的基础性志愿服务主要涉及环境保护、平安护航等日常志愿服务类型,但专业性较强、工会品牌与特色较为鲜明的专业性志愿服务活动则较少。在参与意愿方面,工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总体上较为消极,据调查显示,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之后,虽然大多数工会干部、工会志愿者都参加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但只有不到半数的工会志愿者表示今后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服务,大多数志愿者对于花时间来帮助志愿者团队的意愿并不强烈。可见,绝大多数的职工主动投身志愿服务的意愿并不是十分强烈,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志愿”现象。

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会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工会转型意识薄弱,数字素养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工会大多在主观上缺乏转型意识,对数字化转型理解不深刻。一方面,因为数字技术本身具有价值属性,其复杂化、高端化、智能化以及强大的技术壁垒,让数字技术具有“排外”的使用价值,对使用者提出了专业性要求[2],而高校工会成员大多为高校专业老师,其时间主要投入于科研中,对新型技术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不够,尚未形成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另一方面,各二级学院工会负责老师主要由行政老师兼任,其日常主要工作依然为学院行政工作,对工会的日常管理、转型升级方面关注远远不够,推进智慧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机制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二)职工服务意愿较弱,内生动力有待加强

一方面,目前高校大多工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上级工会组织要求开展或单位领导强制要求,职工主动投身志愿服务的意愿并不是十分强烈,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志愿”现象。[3]而另一方面,工会作为获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单位,其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宣传、志愿者培训、支持与保障等方面,对志愿者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志愿服务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工会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往往把权限交给各个院系,宣传不够细致、到位,不重视志愿者培训工作,无法使志愿者很好地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工作方式,很难保证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和活动质量。甚至一些学院组织的志愿服务流于形式,只是召集一些老师,拉个横幅,找个背景,直接摆拍照片,这会导致老师对志愿服务活动不够重视,在以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难免投机取巧、走捷径。还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时间与老师上课时间有冲突,组织单位就直接找没有课的老师临时凑人数,这就导致教师志愿者参与工会志愿服务的动机变成了完成任务、盲目从众。长此以往,工会志愿者就会对志愿服务失去认同感,甚至养成做事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三)活动可持续性欠缺,品牌效应有待增强

目前高校工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多为临时活动,志愿服务项目类型和形式比较单一,往往只在学校内部开展,部分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会与附近街道、社会组织有合作,但大多数学院的志愿服务项目过于单调,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没有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和兴趣进行分工,容易使服务变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志愿者的潜力和创造性。另外,高校工会所开展的志愿服务往往是周期性的、短期的,很难形成持续性的志愿服务体系,导致服务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4]同时,部分二级学院工会在开展志愿服务时,因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无法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导致志愿者缺乏指导和监督,无法及时纠正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导致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同时,志愿者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果缺乏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孤单、无助和失落,从而降低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高校工会往往只有在某个时间点需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才会对外发布相关信息,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品牌活动和宣传推广,导致活动的影响力有限,无法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会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优化的策略与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工会应以“数字”为技术依托,以“职工”为核心进行志愿服务机制体制、人才队伍的创新,不断提升职工工作认知、升级工会工作方法、强化工会工作队伍,从而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中更好地推动工会志愿服务的发展。

(一)提升工作认知,增强“数字志愿”理念

高校工会要从思想认知上推进志愿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不能将数字化工作当作增加负担,而是要视为当下必须扎实推进的工作来执行。工会需要认识到数字化是与志愿服务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项持续性工作,工会不仅自身要深化认知,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要借助已有的宣传平台为广大职工开展数字化培训,提高职工对于志愿服务数字化的认知。可以先借由已架构的宣传栏、宣传标语、公众号等多多种方式介绍数字化工作开展的优势,以及对工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职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所起到的帮助,逐步帮助职工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好处。再设计相关的培训、教育活动,对数字化工作的具体推进做详细的讲解、分析,让职工初步从理论上厘清数字化转型的流程和细节。最后工会还需要组织一些实操分享会、实践指导等活动,从实际的APP操作、案例分析、具体的问题解决去帮助职工加深对数字化转型的实际认知,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数字化转型工作实践的落实。

(二)升级工作方法,跟上“数字志愿”转型进程

数字化赋能工会资源精准供给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助推工会志愿服务发展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形式,在推动资源整合、供给与活动宣传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可从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拓宽宣传平台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整合已有志愿服务资源,利用志愿汇等app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具有学校工会特色的资源数据库,通过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等开展同步志愿等数字化实践活动进行优质资源的传递与更新,增加信息资源薄弱地区对于共享资源的使用热情,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赋能优质志愿资源的决策。高校工会应在充分发挥资源共享平台作用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工会特色的品牌活动。另一方面,工会可以在新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中嵌入更多的宣传,借助官方宣发平台、密切的社群等,宣传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先锋榜样,借由线上社群建设来组织文化宣传队,以此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工作队伍,为“数字志愿”保驾护航

工会干部是助力工会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更是工会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只有打造出一支思想理念先进、专业素质过硬、肯迎难而上的干部队伍,才能帮助企业顺畅完成数字化转型。首先,需要补充一定数量的工会职工,尤其是加入一些对新兴技术与技术更迭较为敏感的年轻力量,让他们扮演数字化转型的先锋者和开拓者,积极引进具有数字化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让他们成为起工会数字化转型的中坚力量。[5]其次,对于较为年长的老师可以先培训再辅助的方式,先对他们进行细致化的培训,具体引导到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操作,并配以一名熟练者从旁协助,直到自己能独立操作。如果年长的老师依然无法适应数字化的工作需求,可以考虑让他们主做线下工作,比如接待、走访、慰问等工作,而数字化部分由年轻老师配合完成,这样既发挥了各人员的长处,也让数字化转型能够真正落地实施。最后,一定要对所有工会志愿者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他们融入数字化工作形态的能力。很多老师对于数字化还停留在使用系统的粗浅层面,对于核心技能还了解甚少。工会可以借助外力,与专业培训机构合作,组织人员集中学习,提高数据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由此真正架构起工会数字化建设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金碧华,袁园.新时代工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建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23,38(03):26-33.

[2]杨晓仪.数字化转型形势下电力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J].现代企业文化,2022(35):91-93.

[3]陈捷敏.浙江省工会志愿服务体系的构建机制研究[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9(04):51-57.

[4]杨姗.高校工会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武汉大学工会为例[J].作家天地,2021(10):137-138.

[5]赵哲琴,沙琦琦,潘慧琴.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电力企业工会工作的创新[J].现代企业文化,2023(20):25-28.

[6]朱琳,程帼英.聊城工会:构建“13456”志愿服务模式[J].中国工运,2021(07):68-70.

[7]陈颖.高校工会从“互联网+”到“智慧”的工作模式研究——以江苏省高校工会为例[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40(02):28-34.

[8]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推动工会经审工作提质增效[J].中国工会财会,2021,(08):40-41.

[9]本刊编辑部.新时代科技创新系列报道:科技赋能工会数字化转型升级[J].张江科技评论,2021,(03):50-51.

[10]周建巨.湖州工会打造高效普惠的数字工会[J].工会信息,2021,(11):53.

[11]华革新.工会运用“互联网+”推动工作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数字通信世界,2017,(03):230-231.

[12]王春英,陈宏民.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1,41(02):29-31.DOI:10.19634/j.cnki.11-1403/c.2021.02.008

[13]祝合良,王春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产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对策[J].财贸经济,2021,42(03):14-27.DOI:10.19795/j.cnki.cn11-1166/f.2021030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