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优化土地资源规划模式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
/ 2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优化土地资源规划模式途径

王乐乐

410423198902078085

摘要:通过对农村土地整治的综合运用,促进农村低效、空闲的农地转化,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状况。其中,陆地生态安全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通过对外部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调整自己的结构和功能,使得自己的结构和功能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既能够维持自己的结构和功能,又能够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土;治理;国土资源;治理

引言

中国长期实施最严格的农田保护区,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却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农业发展阶段,只要有耕地,都可以进行改造和改造,形成可耕种的耕地。农夫们靠种地维持生计,他们特别重视耕地。但是,目前所说的农田,大多是以目前被确认为农田的,而且,对现有的农田进行的保护,也仅仅是对现有被确认为农田的那一小片区域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另外,三次国家国土普查数据显示,同一块地的用地在农地与非农用地之间反复转换,且新增农用地的判定准则不断变更,造成农户和当地政府对于什么是耕地以及什么是新增加的耕地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从而造成了耕地的保护随着土地使用状况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而耕地的保护效益却没有得到长久的延续。为了实现长期可持续的耕地资源利用,必须通过划定比较稳固的保护客体,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我国,关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对国土资源的损害,在确保国土资源储量不下降的同时,提高人民的生存水平,同时保障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发展不受损害。其实质就是把土地作为一种资本,用于社会的再生产,其存量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降低,而应维持原有的水平。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也是人地关系和谐、协同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要让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环境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现实需要相适应,而通过研究土地资源的供需关系,就可以知道有必要保证土地供需之间的均衡。这种均衡的意义在于,把原有的用地供应转变成一定的经济供应量,以适应日益增加的人口对用地的需要。所以,我们可以把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看作是对一个地区进行经济发展,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的一种有效的保护。

2从生态文明视角看国土资源优化配置

2.1建立耕地资源的最大限度保障体系

    耕地的保障包括耕地面积的保障,也就是防止耕地为非农用地所占用;二是耕地保全,重点是改善耕地的地力,使其生态品质得到改善,这是一种较高水平的保障。因此,农地保障制度的实质就是对耕地进行保护,按照法定的规定,来实现对规划的调整和使用的有关措施的制订,同时也将进一步标准化国家和土地使用者的责任和行为。从目前的耕地保护工作的总体进展来看,尽管国家和当地政府都提高了对此项工作的关注程度,但是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规范的体系,仍然处在一个政策层面。比如,在国务院发布的《基本农田保护法规》中,对基本农田的划定进行了详细的界定,但却没有对其利用、保护措施和方法作出特别的规定,也未对各部门及各相关负责人的职责与义务进行清晰的界定,当耕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后,农户丧失了利用土地发展其它高收入和非农产业的途径,对这一群体的权益产生了直接的冲击,除非给予相关的优惠措施予以补偿,否则就不能从事耕地保护工作。另外,尽管相关的国家提出了对耕地进行保护,提出了实现耕地总量均衡的要求,然而对于各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均衡的具体办法却还没有具体的办法,特别是对于那些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来说,这一点很难实现。在山区实施耕地总量均衡,是一项相对简单的工程,但要使其达到均衡,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此外,出台的许多规章和规章没有什么约束力,许多地方明知道有关的规定,却不能遵照执行。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耕地保护体系,将耕地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从立法上加以明确,明确部门和土地所有者的职责和义务,建立相关的《耕地保护法》,并制订相应的技术措施。

2.2土壤品质不断改善

    耕地质量是制约我国耕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子,必须对耕地质量的持续提升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关注。通过施用有机肥,为土壤微生物供给足够的养分,并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方面进行优化,使其保持在较合适的水平上。再加上有机肥,可以极大地改善作物的品质,进而达到更高的效率。第二,加强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治理,严格控制有毒物质的流入。为有效预防土壤侵蚀,有关部门应做好水土管理,强化耕地周边植被的保护,实施科学的耕作体制,重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粮食生产的规模。此外,还要注意阻断土壤中的污染源,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农艺等手段减轻土壤的污染,防止耕地资源遭到损害,进而影响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2.3对新的农业科技进行科学的普及和应用

    农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运用离不开新的农业新技术,通过对作物新品质的科学、高效的培育和现代农机装备的标准化使用,可以使我们的农田土地资源的真实输出达到最大,进而获得更加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首先,当地政府要适时出台相应的支持措施,鼓励企业和大学加大对农业新技术的投入和研究,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研发人员,使我们的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使我们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从而真正为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力度,使我国各地的农户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质量得到充分提高。例如,在乡村地方设立一个示范和推广公园,由专门的技术专家来引导地方农户对科技进行标准化的运用,从而增强他们对科技生产的认识和能力。此外,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主流媒体平台,强化对农户进行科技推广的工作,在本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要注意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最新的科学生产经验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对农田资源可持续使用的理念,并将重点放在对农田的保护和管理上。

2.4重视环境养护

    只有通过实施生态振兴,农村的绿色发展,才能真正地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给农户创造一个宜居的居住条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农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对用地进行规划时,应首先明确发展方向,并注重对工程产生的废水进行治理,使其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对具有较高生态效益的农业生产基地,应尽量降低化肥用量,多使用有机肥料,尽量降低对土壤的损害。对于尚未开发的空闲地,要重视逐步发展与使用,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土地,其发展和使用过程中,都应注意其后续的养护与经营。

结束语

    总体而言,目前需要通过对生态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和旅游文化用地的整合和补充,完善临时用地和点状供地有关的政策,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纪昌品,余澜.乡村振兴背景下搬迁撤并类村庄土地资源整合利用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2):119-125.

[2]胡向淇.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刍议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盘活利用策略——以珠海斗门镇为例[J].农村百事通,2021(2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