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内科人性化护理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浅析心内科人性化护理效果

吴丹丹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  内蒙古  162850

摘要: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心内科患者17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为8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情绪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10.3±1.2)分、抑郁评分(8.8±1.2)分、恐惧评分(9.3±1.2)分、敌对评分(9.2±0.8)分和护理满意度(97.67%),均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20.2±0.8)分、(12.8±1.5)分、(13.8±1.7)分、(13.7±0.7)分和(81.39%),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心内科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通过知识宣教、心理疏导和优化病房环境等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并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以提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心内科;人性化护理;临床效果

引言:随着近些年我国心内科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多,使该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成为了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在所有的护理当中,人性化护理对于心内科的患者有着显著的影响,这种护理方式不仅能够显示出医护人员对病人的人性化关怀,同时也在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给予患者一个良好的暗示,从而促进病人快速康复[1]。本次实验详细分析了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以此为心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开始时间为2020年9月,结束时间为2022年9月,选取我院收治的心内科患者172例,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8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6例,女性患者人数为4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7岁,最小年龄为41岁,平均年龄为(50.2±1.3)岁。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的患者人数均为28例,心力衰竭的患者人数为30例。在观察组8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人数为44例,女性患者人数为42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42岁,平均年龄为(50.9±1.4)岁。心肌梗塞和心力衰竭的患者人数均为30例,冠心病的患者人数为2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本次实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内容为病史调查、观察体征和病房巡检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疏导

   由于心内科患者通常需要长时间服用药物,极容易导致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产生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令整体治疗效果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所以,医护人员对心内科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时,不仅要针对患者的病症情况,给予患者的相应的用药指导[2]。还要找清导致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具体原因,开展适当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的各种消极情绪得以改善,令临床治疗工作顺利开展。在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也可以积极鼓励家属,使其参与到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令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馨陪伴,让患者的情绪状态变得更加稳定[3]。

1.2.2 健康宣教

   经统计发现,部分心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恐惧和敌对情绪,往往是由于患者对自身病症的认知不足所致。面对此类情况,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文化接受水平,结合心内科疾病的具体特点,向患者开展适当的健康宣教工作,使患者的相关认知得以改善,令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4]。在开展健康宣教工作时,医护人员应着重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及认知反应,确保患者能够深入了解自身病症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工作。为了进一步降低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视频、文字、图片与口头沟通相结合,使患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促进患者身体状况的尽快改善[5]。若医护人员在开展知识宣教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对讲解内容存在疑问,应及时根据患者的问题予以解答,使患者的内心疑问得以消除,令患者的恐惧和敌对情绪有效缓解。

1.2.3 病房优化

   对患者居住的病房进行定期消毒、清洁打扫、摆放盆栽和粘贴图画,既能够提升病房环境的美观度,使患者拥有欢快愉悦的心情。还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康复环境。令患者的整体治疗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2.4 饮食指导

   通过对心内科患者开展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在进行饮食指导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仅要根据心内科疾病的特点,还要结合患者个人的饮食偏好,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使该方案既能够满足患者的每日营养需求,促进患者身体状况的尽快改善。还可以提高患者的饮食欲望,进一步增强患者的治疗体验。令患者在饮食方案的各项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让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改善[6]。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效果,主要以护理满意度、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恐惧评分及敌对评分作为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2.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和(±s)标识效果,经X2和t/X2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恐惧评分及敌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在开展人性化护理时,首先应该在护理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操作时动作轻柔,由于患者本身具有特殊性,在患病期间比较敏感,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如果稍微动作过重,都会引起患者的强烈反应,容易出现抗拒护理和不配合护理的情况发生。

   相比于常规护理方法,对心内科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通过心理疏导、病房优化、健康宣教和饮食指导等措施,使患者的相关认知水平得以提升,令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显著改善。而且,人性化护理的应用,让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心理隔阂得以消除,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有效促进了患者身体状况的尽快改善。

   从本次实验中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为(10.3±1.2)分,抑郁评分为(8.8±1.2)分,恐惧评分为(9.3±1.2)分,敌对评分为(9.2±0.8)分,护理满意度为(97.67%)。而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20.2±0.8)分,抑郁评分为(12.8±1.5)分,恐惧评分为(13.8±1.7)分,敌对评分为(13.7±0.7)分,护理满意度为(81.39%)。经对比可得,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心内科护理工作中,极大程度缓解了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并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改善,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明菊,程金平.人性化护理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9:248,251.

[2]夏红琴.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母婴世界,2018:232.

[3]刘春梅.人性化护理管理在内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29-29.

[4]任洁,孙姣松,刘艳萍.个性化护理管理在心内科护理人员管理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8:85-85.

[5]张清会.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8:134.

[6]任喆.人性化护理在心内科电生理检查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09:84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