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耐药结核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儿童耐药结核病诊治的研究进展

陈竹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结核病属于我国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其中耐药结核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不良影响,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防控难度较大。因此,对儿童耐药结核病诊治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耐药结核病;诊断和治疗;进展

前言

结核病是由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发病率较高,传染性较强,我国结核病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儿童生长发育尚未完全,免疫力较低,结核病感染概率较大,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负担[2]。结核病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结核菌载量低,难以确诊。结核病病原体对抗结核药物存在耐受性,发展为耐药结核病,对于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下降,患者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增加。耐药结核病诊断难度和治疗难度大,但我国每年儿童耐药结核病在结核病中所占比例增加,发病人数逐年增长[3]。下面对儿童耐药结核病诊治的研究进展进行叙述。

1 耐药结核病的种类和发生机制

1.1 耐药结核病的种类

(1)单耐药结核病(MR-TB):对单一一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存在耐药性。

(2)多耐药结核病(PR-TB):对多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存在耐药性。

(3)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R-TB):对利福平存在耐药性。

(4)异烟肼耐药结核病(HR-TB):对异烟肼、利福平存在耐药性。

(5)耐多药结核病(MDR-TB):对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在内的多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存在耐药性。

(6)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对异烟肼、利福平存在耐药性,对物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卡那霉素等注射药物中各有至少一种存在耐药性。

1.2 耐药结核病的发生机制

(1)单一用药、用药的剂量、疗程等出现问题,患者未能遵医嘱坚持用药或擅自进行剂量、种类的更改等导致不合理用药。

(2)结核分枝杆菌分子靶基因突变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2 诊疗方法和进展

2.1 耐药结核病的诊断方法

(1)GeneXpert MTB/RIF:通过半巢式实时半定量PCR,可对结核分枝杆菌和利福平的耐药情况进行检测。将结核分枝杆菌的RNA聚合酶rpoB基因的81bp核心序列作为靶标,可对儿童进行初筛,检测费用较低,所需时间相对较短,推广效果较好,更容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针对菌量比较少的患者诊断效果较好,对利福平耐药性的检测敏感度有所上升[4]

(2)基因组测序:儿童耐药结核病患者标本细菌载量较低,通过基因组测序有助于提升基因突变位点检出率,目前研究在不断推进中,可以进一步深入。当结核杆菌出现基因突变,相应的药物靶点也会变化,导致同一种药物有效发挥作用,对结核杆菌造成影响,导致药效不佳。如通过基因组测序检测出相应的突变基因,则可以作为用药的参考依据,从而有效提升耐药性的检测率,提升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

(3)线性探针与探针熔解曲线法:前者通过对存在生物素标记的PCR产物与特异性探针的杂交对耐药性情况进行判断,针对异烟肼、利福平等相应的耐药基因均可以进行有效检测。后者通过对DNA熔解温度的观察进行基因突变情况的判断,针对氟喹诺酮类等药物的耐药性检测效果较好[5]

(4)基因芯片技术:通过PCR扩增情况与杂交技术下对荧光信号的检测情况,可对耐药基因、细菌耐药性进行判断。敏感度相对较高,有助于提升诊断的准确度。

2.1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方法

(1)耐药结核病的短程治疗方法:适用范围较为广泛,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左氧氟沙星、吡嗪酰胺、高剂量异烟肼等药物进行耐药结核病强化期的治疗,在病情稳定下来之后,于巩固期通过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高质量等异烟肼等药物进行治疗。儿童可通过口服的方式使用贝达喹啉等药物,强化期一般持续4-6个月,病情稳定、恢复效果较为良好的患者之后可接受6个月以内的稳固期治疗[6]

(2)耐药结核病的长程治疗方法:对于无法接受口服贝达喹啉等治疗方案、存在较为严重的肺外症状的儿童,可选择长程方案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存在至少三种不同种类、有较为良好的脑脊液渗透性的药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药物种类、剂量的调整,从而避免耐药性的提升,促进恢复。

(3)其它:针对不可逆多耐药、局限性病变等,手术治疗可以降低复发发生概率,治愈率相对较高,但具有一定创伤性。饮食习惯的变化可对耐药结核病产生影响,营养不良对病情有较大的不良影响。提供营养支持有助于促进恢复,发挥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通过对儿童免疫能力的调节抑制炎症反应,有助于减少治疗所需时间,降低耐药菌产生奉献。使用中医中药进行辅助治疗有助于减毒增效、调整身心,促进恢复。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可通过超声等技术对器官情况进行观察,提供经气道介入治疗或经皮肺穿刺注药治疗。

3 结论

    儿童耐药结核病诊断和治疗难度大,给结核病的防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耐药结核病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对身心健康造成的损伤随之上升,治疗难度增加,因此进行早期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及时制定和实施防控措施、提升检出率、改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7]。进一步针对诊疗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有助于促进结核病防治。

参考文献

[1]王希羽,许红梅.贝达喹啉和德拉马尼在治疗儿童耐药结核病中的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23,41(05):387-393+400.

[2]周文强,初乃惠.耐药结核病治疗的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12):1396-1399.

[3]周为静,陈玲.贝达喹啉治疗耐药结核病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08):11-14.

[4]李秋阳,陈玲.卷曲霉素治疗耐药结核病作用机制、毒副作用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11):107-110.

[5]朱艳丽.耐药结核病的诊疗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5):6-8.

[6]魏清雯,王慧,夏茸等.人类宿主易感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和耐药结核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22,17(02):292-296.

[7]张小洋,潘虹,周银古等.耐药结核病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0,30(16):2043-2045+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