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8
/ 2

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评价

王之华

宜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襄阳  441400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应用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2022.8~2023.8期间治疗),按照抽签法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对比两组心理适应性、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心理适应性评分、SS-QOL评分: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均更高(P<0.05)。结论脑梗死应用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心理适应性,改善其生活质量,这两种护理方式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常规护理;心理适应性;生活质量

脑梗死在临床中十分常见,发病率较高,相比其他人群,中老年群体更易发生该病。该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极凶险、预后差等特点,常见症状有耳鸣、头痛、猝倒、眩晕、半身不遂、谈吐不清等,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多种功能障碍,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故需及早治疗[1]。除积极治疗外,还需加强患者的护理。以往采取的常规护理虽应用时间长,但该护理仅重视基础护理,忽略患者心理层面需求、个体化康复需求,总体效果欠佳,故需联合其他护理[2]。我科对该类患者应用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脑梗死应用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脑梗死患者(2022.8~2023.8期间治疗),按照抽签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2~80岁,平均60.16±8.03岁)和研究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1~78岁,平均60.59±8.41岁)。纳入标准:①均经确诊;②患者本人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肿瘤;②合并其它脑血管疾病;③合并精神障碍。两组资料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遵医嘱为患者提供相应治疗,治疗期间加强患者的用药护理、基础护理、病情监测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如下:

1.2.1链式亲情护理模式。亲情干预链主要由责任护士、患者家属、亲情卡片等组成,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了解患者负面情绪、性格特征等,给予患者关怀和疏导,鼓励患者适当宣泄和释放负面情绪,并通过认知调整、转移注意力、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改善心态,同时带动家属给予患者支持、理解、尊重、关心、陪伴、照顾等,告知家属日常生活中多倾听患者感受和想法,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以此增强患者安全感、归属感。

1.2.2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康复评估,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了解患者年龄、身体状况、脑梗死情况、功能障碍情况、生活质量等,记录评估根据;制定目标,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明确的、可衡量的目标,并制定目标达成大致时间;干预措施,根据制定的目标、患者具体情况等制定康复护理措施,康复护理措施具体细化到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功能康复、吞咽功能康复、认知功能康复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锻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康复过程中及时监测患者进展情况,评价患者是否达到了制定的目标,以此改进康复措施。

1.3观察和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心理适应性、生活质量。心理适应性通过心理适应性量表评价,该量表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心理适应能力越强。生活质量用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估,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21.0软件分析,P<0.05为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心理适应性评分、SS-QOL评分: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均更高(P<0.05)。详见下表:

表 两组心理适应性、生活质量对比()(分)

组别

例数

心理适应性评分

SS-QOL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40

60.23±5.24

67.28±4.39

103.13±16.09

115.23±14.55

研究组

40

60.19±4.98

79.36±5.01

102.58±15.46

143.78±15.61

t

-

0.035

11.469

0.156

8.462

P

-

0.972

0.001

0.877

0.001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好发于50~60岁以上人群,临床上依据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的机制将该病分为三种病理生理类型,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脑梗死、脑血栓。该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病因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栓塞、小血管玻璃样变、低灌注性脑梗死、血管炎、心源性脑栓塞等,该病起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若不采取及时治疗,将导致患者瘫痪或死亡

[3]。现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较多,除积极治疗外,还需重视患者的护理,合理有效的护理不仅利于巩固治疗效果,还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本研究即应用了链式亲情护理模式和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其中链式亲情护理模式可指导家属给予患者关爱、尊重、理解、陪伴、照顾等,以此增强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使其感受到来自亲情的温暖,同时通过家属的陪伴等减轻患者孤独感,增强其安全感、归属感,从而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利于疾病的控制[4]。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是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护理方式,是指根据制定的可实现的、可衡量的康复目标,根据患者个体特点和需求,实施个体化康复措施的方式,该方法以目标为导向,有效避免了传统康复的无计划性、目标模糊性、无流程性,提升了康复效率[5]。结果显示,心理适应性评分、SS-QOL评分:护理前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均更高(P<0.05),说明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是切实有效的。

综上所述,脑梗死应用链式亲情护理模式+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心理适应性,改善其生活质量,这两种护理方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小燕.链式亲情护理模式配合家庭访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研究[J].饮食保健, 2020, 000(052):137.

[2]丁鑫.目标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能力的作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2, 37(1):111-112.

[3]王璇,石莹,吕文静.链式亲情护理模式联合目标导向式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心理适应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20(11):1649-1653.

[4]杨兵,温莹莹,牛珊珊.链式亲情护理模式+家庭访视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 2021, 45(12):1253-1254.

[5]吴丽芳.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目标导向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睡眠情况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 10(3):507-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