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肝衰竭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8
/ 2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肝衰竭的疗效

张丽平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目的:探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肝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于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人工肝治疗,观察组选择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对照组选择血浆置换模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TBIL、DBIL、ALB、检测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P<0.05)。结论: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均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不需要血浆,对肝功能和炎性指标改善效果更佳,安全性更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乙肝相关肝衰竭;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各15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8:7,年龄为24~69岁,平均(47.86±6.2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9:6,年龄为25~70岁,平均(47.52±6.36)岁。上述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参照《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中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结合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确诊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②符合人工肝治疗适应症;③近期内无活动性出血表现或出血稳定7d以上;④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完全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肾病等基础疾病者;②有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者;③有血液系统疾病或血流动力学指标极不稳定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保肝、退黄、降酶、抗病毒、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开展人工肝治疗。使用治疗仪进行人工肝治疗,初次治疗时留置股静脉或颈静脉单针双腔导管。治疗前预防性给予10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防止血浆过敏。选择肝素钠注射液作为抗凝剂,剂量根据凝血功能检测结果调整。观察组选择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经血浆分离器对血浆进行分离,再通过一次性胆红素吸附柱和一次性血液灌流器吸附血浆中胆红素、炎症因子等。每次治疗时长≥3h,吸附血浆量约4~5L,视患者病情治疗2~5次。对照组选择血浆置换模式:经血浆分离器缓慢分离约2500~3000ml血浆,同时补充2500~3000新鲜血浆。每次治疗时长为2.5h左右,视患者病情治疗2~5次。两组人工肝治疗期间注意密切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和病情变化。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清肝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表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n,%]

分组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15)

8(53.33%)

5(33.33%)

2(13.33%)

13(86.66%)

对照组(n=15)

5(33.33%)

6(40.00%)

4(26.66%)

11(73.33%)

χ2

-

-

-

0.500

P

-

-

-

>0.05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s]

分组

TBIL(mmol/L)

DBIL(mmol/L)

ALT(U/L)

ALB(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15)

326.62±70.21

194.48±48.43

224.17±61.46

128.62±40.06

313.42±68.65

135.15±30.24

31.04±4.12

28.12±3.94

对照组(n=15)

331.47±67.46

233.57±56.65

223.84±60.69

159.45±50.25

311.94±65.73

139.43±35.15

30.97±4.37

30.65±4.55

t

0.345

4.036

0.027

3.848

0.108

0.708

0.085

3.21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表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

分组

过敏

皮疹

胸闷心慌

呕吐

腹泻

发热

腹胀

低血压

合计

观察组(n=15)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2(13.33%)

2(13.33%)

对照组(n=15)

2(13.33%)

1(6.66%)

0(0.00%)

1(6.66%)

0(0.00%)

0(0.00%)

1(6.66%)

0(0.00%)

4(33.33%)

χ2

-

-

-

-

-

-

-

-

3.947

P

-

-

-

-

-

-

-

-

<0.05

3讨论

综上所述,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均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不需要血浆,对肝功能和炎性指标改善效果更佳,安全性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春涛,武瑞,俞海燕,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9,41(2):125-127,131.

[2]金华.DPMAS模式人工肝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有效性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1):46-48.

[3]刘春涛,武瑞,俞海燕,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12):1459-1462.

[4]贾金凤,梁菲,黄建伟,等.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模式人工肝治疗对血小板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4(3):548-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