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特征及防治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9
/ 2

地质灾害的特征及防治策略探讨

蔡彬

四川省第二地质大队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摘要:地质灾害防治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方面。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应该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国家政策。本文便根据地质灾害的相关特征展开论述,从地质灾害防治角度出发,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的特征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地球物质运动、破坏和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地质灾害具有以下一般特征:

(1)突发性:地质灾害往往以突发性为特征,意味着发生时往往难以预测,给人们和工程结构造成了突如其来的威胁。

(2)规模性:地质灾害的规模可以从小到大,从局部影响到广域波及。例如,地震可以覆盖几十到上千平方公里,泥石流可以波及整个山谷。

(3)频发性:一些地质灾害具有相对高的发生频率,如地震、滑坡等。这也增加了人们应对地质灾害的紧迫性。

(4)季节性: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季节性因素影响,比如洪水和台风往往与气象季节有关。

(5)空间异质性:地质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取决于地质、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差异。

(6)多因素性: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

(7)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特征会有所不同,取决于当地的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

(8)影响范围广泛:地质灾害往往会对一个区域的人口、财产、基础设施等造成广泛影响,甚至可能引起国家级的灾害事件。

(9)持续时间: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持续时间不同,有些是瞬时的,如地震;有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如干旱。一些地质灾害具有累积效应,多次小规模的事件可能最终导致大规模的灾害。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准确预测和防范变得复杂。

了解地质灾害的特征对于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和灾害风险评估至关重要。同时,及时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也可以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具体措施

2.1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

首先,进行地质灾害分布和类型的调查。这包括确定地区内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对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危险性进行评估。这涉及了解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可能规模,以及对当地人口、财产和生态系统的潜在威胁。根据调查结果,划定灾害易发区。这是指在地图上标记出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区域,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整理和记录地质灾害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这些数据应该是可供政府、研究机构、公众和相关部门共享的。根据易发区划定,部署监测设备,如地震仪、雨量计、地下水位监测器、变形监测仪等。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潜在的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确保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到监测中心。这可以通过卫星通信、互联网或其他通信技术实现。

监测中心应有专业人员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他们可以检测到任何异常情况,并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如果监测数据显示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这可以包括地质灾害的可能发生时间、地点和可能影响的范围。重要的一部分是向公众传达预警信息,提高他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监测中心应与政府和救援机构密切合作,以确保及时采取行动来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是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提前发现潜在威胁的关键步骤。这些工作提供了决策者和公众必要的信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应对策略,从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

2.2灾害易发区划定和风险评估

利用地质、地形、气象等信息,划定灾害易发区,对各种灾害进行定量、定性的评估,量化风险。地质信息包括地层构造、岩石性质、断层分布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地质灾害的潜在来源,如地震、滑坡、崩塌等。地形信息涉及地形高程、坡度、河流分布等。这些数据有助于确定可能的泥石流、洪水、滑坡等易发地点。气象信息包括降水量、温度、风向等。这对于了解气象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暴雨可能导致泥石流。利用收集到的地质、地形和气象信息,地质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可以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易发区。明确划定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区域,这可以通过地图或GIS软件来实现。易发区的划定需要特别关注地形陡峭、地震活跃、降雨频繁等因素。对易发区内的各种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定性评估。这包括确定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如滑坡、崩塌、地震等。

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潜在地质灾害的规模、频率和可能损失进行量化评估。这有助于确定风险的相对大小,并帮助决策者优先考虑哪些区域。将定性和定量评估的结果结合起来,以确定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级别。风险量化可以以概率和损失为基础,给出各种地质灾害对区域的实际威胁程度。利用GIS技术,将风险量化的结果可视化为风险地图。

2.3预警系统建设

预警系统依赖于实时监测数据。因此,首先需要部署适当的监测设备,如地震仪、雨量计、地下水位监测器、地质位移仪等,以监测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因素。确保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到监测中心。这可以通过卫星通信、互联网或其他通信技术来实现。在监测中心,专业人员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他们应能够检测到任何异常情况,并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基于监测数据和地质信息,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的规模、可能影响的区域和可能的损失。如果监测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存在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应包括地质灾害类型、可能的发生时间、地点、可能受影响的范围和建议采取的措施。这些信息应以简明清晰的方式传达给公众。

2.4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治理目标、方向、重点区域和措施,实现有针对性的防治。构建防护结构,如防护堤、挡土墙、引导沟等,以减轻、抑制或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扩大。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如泥石流治理、崩塌、滑坡、塌陷等的治理工程,采用土木、机械等方式进行修复和巩固。采取植被恢复措施,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种植等,加强土壤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和山体崩塌的风险。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易发地质灾害区域建设重要基础设施和居民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培养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社区防灾减灾机制,加强社区自救、互救、组织疏散等能力,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人员、装备和资源,以便及时救援、抢险和灾后恢复。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的责任,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地大物博,受到复杂地质条件的影响,所处地下环境极其多变,经常发生工程地质灾害,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毁灭式破坏,不仅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也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带来限制。因此,若想有效采取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定要重视对周围地质环境的勘察工作,充分了解诱发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了解地质灾害特征,经过全面综合的考量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解决方案。从而保障防治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上述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地质灾害的类型、地区特点、人口分布等因素,采取科学、综合、持续的方式进行防治,以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毅.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J].写真地理,2020(21):1.

[2]曹春满.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24).

[3]刘强.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探究[J].当代化工研究,2021(18).